绪论 1
第一节 敦煌学的性质及其由来 1
一、敦煌学的性质 1
二、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 4
第二节 敦煌学的兴起和发展 7
一、敦煌学的兴起(1909—1930) 7
二、敦煌学研究领域的拓宽(1931—1949) 10
三、敦煌学的稳步发展(1950—1966) 12
四、台港地区敦煌学的异军突起(1966—1976) 14
五、敦煌学的迅速发展(1977年至今) 14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敦煌学的意义 20
一、更具体、形象地了解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 20
二、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 21
三、进一步深入认识近代中国学术的转型 22
四、进一步具体认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23
五、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3
上篇 敦煌的历史 25
第一章 敦煌的兴起与曲折发展 27
第一节 河西与敦煌的自然环境 27
一、河西的地理位置 27
二、河西的自然条件 28
三、敦煌的地理和自然条件 29
第二节 汉武帝以前的敦煌 30
一、史前的敦煌居民 30
二、商周至汉初的敦煌 31
第三节 汉代对敦煌的经营与开发 32
一、西汉对敦煌的经营与开发 33
二、西汉末与东汉时期的敦煌 37
三、汉代的中西交通 39
第四节 魏晋时期的敦煌 41
一、曹魏时期的敦煌 41
二、晋代的敦煌 42
三、魏晋时期敦煌的文化 43
第五节 十六国时期的敦煌 44
一、十六国时期敦煌的政治和经济 44
二、十六国时期敦煌的文化 47
第六节 北朝时期的敦煌 49
一、北魏时期的敦煌 49
二、西魏时期的敦煌 51
三、北周时期的敦煌 51
四、北朝时期敦煌的文化 52
第二章 敦煌的兴盛与陷落 55
第一节 隋代的敦煌 55
一、隋代的敦煌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55
二、敦煌佛教的复兴 57
第二节 唐前期的敦煌 59
一、唐前期敦煌的政治概况 59
二、唐前期对敦煌的治理和经营 62
三、唐前期中西交流和敦煌的文化 65
第三节 吐蕃管辖敦煌时期 69
一、吐蕃对敦煌的管理及相关制度 69
二、吐蕃时期敦煌佛教势力的膨胀 73
第三章 敦煌的回归 81
第一节 张氏归义军时期 81
一、张氏归义军政权的建立 81
二、张氏归义军巩固政权的主要措施 83
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和张氏归义军的极盛 94
四、张氏归义军的衰亡 96
第二节 曹氏归义军时期 99
一、曹氏归义军的建立 99
二、曹氏归义军的内外政策 100
三、曹氏归义军的兴衰 103
第四章 敦煌的衰落与复兴 107
第一节 西夏时期的敦煌 107
一、关于曹氏归义军政权的灭亡和沙州回鹘时期的推测 107
二、西夏管辖时期的敦煌 110
第二节 蒙元时期的敦煌 113
一、蒙元对敦煌的经营和敦煌的进一步衰落 114
二、蒙元时期敦煌的文化 116
第三节 明代的敦煌 118
一、明朝时期敦煌的地位 118
二、沙州卫时期的敦煌 118
三、罕东左卫时期的敦煌 120
第四节 清代的敦煌 121
一、清朝敦煌的行政建制 121
二、清代敦煌的社会经济 122
三、清代敦煌的文化 124
第五节 古代敦煌兴衰之因 125
一、敦煌兴衰取决于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 126
二、影响敦煌兴衰的其他因素 130
中篇 敦煌石窟艺术 133
第五章 敦煌石窟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 135
第一节 早期敦煌石窟艺术(十六国时期) 135
一、莫高窟的初建 135
二、十六国时期敦煌石窟艺术 136
三、十六国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的渊源 139
第二节 北魏和西魏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141
一、北魏前期的敦煌石窟艺术(442—525) 142
二、北魏后期和西魏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525—557) 146
第三节 北周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149
一、北周时期的洞窟形制和彩塑的特点 149
二、北周时期壁画艺术的特点 150
第六章 敦煌石窟艺术的繁荣时期 155
第一节 隋代的敦煌石窟艺术 155
一、隋代敦煌洞窟形制的特点 155
二、隋代敦煌彩塑的特点 156
三、隋代敦煌壁画的特点 158
第二节 唐前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162
一、唐前期敦煌石窟艺术概貌 162
二、唐前期的代表窟 167
第七章 敦煌石窟艺术的衰落 177
第一节 吐蕃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177
一、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的变化 177
二、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概况 180
第二节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184
一、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184
二、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190
第三节 晚期敦煌石窟艺术 194
一、西夏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194
二、蒙古帝国和元代的敦煌石窟艺术 197
下篇敦煌遗书 201
第八章 敦煌遗书的概况及宗教文献的主要内容与价值 203
第一节 敦煌遗书的概况 203
一、敦煌遗书的内容、时限和文本形态 203
二、敦煌遗书的装帧形态 205
三、敦煌遗书的文字形态 208
第二节 敦煌遗书的流散、数量及收藏情况 209
一、斯坦因与英国收藏品 210
二、伯希和与法国收藏品 212
三、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品 213
四、大谷“探险”队与日本收藏品 214
五、奥登堡与俄国收藏品 215
六、其他散藏品 216
第三节 敦煌宗教文献及其价值 217
一、佛教典籍 218
二、道教文献 224
三、景教文献与摩尼教经典等 227
第九章 敦煌社会历史文书的内容及其价值 231
第一节 敦煌历史地理文书的内容及其价值 231
一、历史文书 231
二、历史地理文书 239
第二节 敦煌社会史文书的内容及其价值 241
一、氏族谱 242
二、书仪 243
三、占卜文书 245
四、社邑文书 249
五、寺院文书 254
第十章 敦煌俗文学、科技文献与四部书的内容及其价值 259
第一节 敦煌俗文学文献的内容及其价值 259
一、讲经文 259
二、因缘 260
三、变文 262
四、话本 264
五、词文 264
六、赋 266
七、诗话 267
第二节 敦煌科技文献的内容及其价值 267
一、医药文献 267
二、天文历法文献 269
三、算书 273
第三节 敦煌写本四部书(古籍)的内容及其价值 274
一、经部 274
二、史部 276
三、子部 279
四、集部 283
附录一 插图目录及来源 287
附录二 本书引用敦煌遗书缩略语说明 291
后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