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1
一、党内民主研究现状与争议 2
(一)党内民主的研究主体与流派 2
(二)党内民主的基本共识 5
(三)若干不同观点 7
二、党内民主:中国政治体制下内生的需求 22
(一)反思党的历史的必然结论 22
(二)衡量中国政治体系民主素质的重要指数 24
(三)社会自下而上的民主诉求 26
(四)调节社会关系的机制之一 28
(五)调节党内关系的机制之一 29
(六)形成党内自我更新机制 30
三、党内民主的精神实质及特点 32
(一)民主的精神实质 32
(二)党内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的不同 34
(三)党内民主与国家政治生活民主的异同 38
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是互动的关系 41
(一)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党内民主的发育程度 41
(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44
五、党内民主与依法治国的关联 46
六、党内民主的现状——成就与问题并存 49
七、路径选择的几个原则 52
(一)阻力(风险)最小化原则 52
(二)自下而上、渐进原则 53
(三)党员主体地位原则 55
(四)有序发展、有利于团结的原则 56
八、现行党内选举制度之分析 56
(一)选举制度体系的基本环节 56
(二)党内选举制度的进步与问题 58
(三)党内选举制度需有科学规则作保障 60
九、党内选举制度创新之一——中央领导机构的产生 64
(一)民主推荐中央政治局人选 64
(二)中央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人选的产生 68
十、党内选举制度创新之二——地方领导竞争性选拔试验 78
(一)电视竞选与“公推票决”地市级主要领导 78
(二)竞争性选拔制度 80
(三)“公推竞岗”——县委书记正职竞选 81
(四)制度创新若干特点 83
十一、党内选举制度创新之三——深圳的独特路径:机关党委公推直选 85
(一)改革路径——由体制外走向体制内 86
(二)推动机关党委工作——选举仅仅是政治过程的起点 90
十二、党内选举制度创新之四——基层公推直选 95
(一)南京基层直选全覆盖 95
(二)浙江嘉兴秀洲区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试点 97
十三、党内选举制度创新之五——国企党组织公推直选试点 99
十四、党内不同层次选举制度改革的特点与理论争议 104
十五、党的民主决策之理论分析 110
(一)何谓民主决策 110
(二)党员直接参与党内重大问题的决策讨论、代表大会表决 111
(三)民主集中制与党委内部决策 116
(四)关于合法性审查、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118
十六、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之一——重大决策的运作 120
十七、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之二——全委会决定重大问题 123
(一)强化全委会的决策和监督功能 124
(二)改革会议制度 理顺工作机制 125
(三)建立询问制度 完善票决制 127
(四)建立“三联四会”工作机制 完善沟通联系机制 128
(五)闵行改革的意义 129
十八、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之三——基层党组织多种形式创新 131
(一)浙江温岭党内基层民主恳谈会 131
(二)河南邓州村级决策“四议两公开” 134
(三)北京:社区党员议事会、监督会 139
十九、逐步建立党务公开制度 143
(一)党务公开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思路 143
(二)县级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试点 146
(三)党务公开之反思 151
二十、建立通畅的上下沟通机制 154
二十一、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 157
(一)党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的起点——代表理念与代表产生方式的更新 158
(二)改变开会方式——按议题“自由结组”讨论 159
(三)提案质量——提高党代表参政议政能力 160
(四)确定党代表适当比例——更注重实效性 161
(五)探索质询制度——权力制约的一种形式 163
(六)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争议中的反思 164
(七)党代表任期制:探索中的进步与问题 167
二十二、关于党内监督制度 173
第二部分 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创新 178
探索篇 178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内涵 178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含义与特点 179
(二)把握党的建设规律是党建科学化的核心问题 186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路径 194
二、学习型政党与党的建设科学化 198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建工作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 199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蕴含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全过程 200
(三)建设学习型政党与党建其他工作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205
三、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206
(一)学习型政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功能 206
(二)如何看待思想建设的特点、成效 214
(三)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党的思想建设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216
(四)理想信念的科学性与加强思想建设 225
(五)几个相关问题 232
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案例评析 237
组织篇 245
一、干部制度改革创新——科学化的要求 245
(一)干部队伍是中国政治生态的核心要素 245
(二)健全干部制度的历史经验 249
(三)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看待党的干部路线、干部标准 250
(四)改革干部制度的目的 253
(五)干部制度改革现状 258
(六)党委换届与新考验 264
(七)改革干部制度的几点思考 265
(八)违规违纪用人案例分析 271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 273
(一)党的基层组织的使命与基本功能 273
(二)党的基层组织定位的历史演变及基本经验 279
(三)强化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 290
(四)基层案例分析——以服务获得党心民心 304
(五)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在社会中健全联系群众网络 307
(六)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国企党建工作 331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344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内含着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机制的要求 346
(二)建立健全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经验 348
(三)改革和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制度与长效机制 351
(四)创新基层组织教育、管理、服务党员制度 353
制度篇 359
一、制度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发展 359
二、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 362
三、加强制度建设的时代需求 366
四、党的制度的分类和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368
五、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不可忽略的问题 372
六、党的制度建设与党的工作机制 374
党风廉政篇 377
一、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大局 378
二、时代发展与党风廉政建设新要求 381
三、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成绩 385
(一)反腐倡廉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成绩 385
(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389
四、以改革统揽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各项工作 393
(一)树立危机意识 394
(二)把反腐败寓于发展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中 395
(三)创新体制、构建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 397
(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 403
(五)深化改革,拓宽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领域 404
五、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监管 406
(一)对领导干部的监管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 406
(二)密切联系群众、防止出现既得利益集团 407
(三)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规范领导干部行为 408
第三部分 党对社会的领导 411
一、社会新变化——公民社会与国家、政党的关系 411
(一)公民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412
(二)传统市民社会分析范式对构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启示 414
(三)政党:公民社会与国家的中介 419
(四)孕育过程中的中国公民社会与党的执政基础 423
(五)建立良性互动的执政党与社会关系 432
(六)构建和谐社会,改进党对社会的领导方式 435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447
(一)群众、群众工作的基本含义与党的传统优势 448
(二)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453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455
三、非常态条件下群众工作:应对突发事件 461
(一)群体性事件——社会转型期的新特点 461
(二)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与新形势下党群关系的新挑战 465
(三)防止群体性事件频发、高发的制度探析 469
(四)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技术性手段 472
四、信访、下访、接访的政治功能及其与政治体制的关联 474
(一)信访制度的政治功能与局限——并非最好但不能没有的制度安排 474
(二)接访、下访制度——治理重心下移 479
(三)信访、接访、下访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发展 483
(四)基层创新案例 486
五、新媒体与党的建设 492
(一)党与新媒体的关系实质上是政党与社会的关系 492
(二)对新媒体工具性作用的积极运用与宏观制度性创新不足同时并存 499
(三)以协调党与社会关系为基础用好新媒体 505
(四)客观分析、看待新媒体的“负面”作用 509
后记 513
参考书目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