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儒家智慧 1
《论语》孔子智慧 2
中国文化源与西方哲学的影响 3
孔子教育思想 5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
孔子的教学的思想 7
孔子道德教育的思想 8
孔子论老师思想 9
孔子的治国与安邦思想 9
修身之道篇 10
慎言慎行为人之本 10
推己及人的精神 11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12
要做思想纯正的人 13
利益与道义 14
胸怀宽广 纳百川而归于海 16
人有志 竹有节 16
谦受益 满招损 18
舍生而取义则“仁道” 20
“弘道”则润己泽人 22
治学之道篇 24
志向与目标——人生规划 24
博学决定人生 26
学思结合 方有成效 27
专才多能——复合型人才 28
处世之道篇 31
识人知人 31
以孝为乐,以助人为乐 32
君子胸怀坦荡荡 32
为人处世 难得糊涂 32
功不独居 过不推诿 33
目光远大 考虑长远 35
立身处世之道“信用” 36
求人不如求己 37
怨天尤人 38
忍小事而成大事 39
为政之道篇 40
慧眼识人才 40
修己安人 41
正己为政以德 42
爱惜人才以人为本 42
美德乃为官从政要领 43
以仁恕之道 推己及人 44
思想纯正 45
见利思义 45
企业经营的见利思义观 46
善用人才 得天下 47
人性管理的魅力 48
无欲则刚是为人之道 48
道之以德 引领百姓之心 49
孝顺之道篇 49
简说“孝” 49
以孝治天下 50
孝顺 顺为先 51
孝要从发自内心开始 52
《大学》智慧 55
《大学》宗旨与含义 56
《大学》与“内圣与外王” 57
品览《大学》法:涵养与体察 58
《大学》与“在明明德” 59
《大学》与“在亲民” 59
“亲民”、“不亲民”与智慧、影响、例证 60
《大学》与“在止于至善” 61
荀子的“四善” 62
《大学》与“行为逻辑” 62
《大学》与“八目”、“细目” 63
名人与《大学》之“新民说” 64
古今中外名人与《大学》“格物致知” 64
《大学》与“诚意”、“慎独” 70
荀子与《大学》“诚”、“慎独”观 71
智者曾国藩与《大学》“慎独” 72
智者:王阳明、梁启超与“慎独” 72
杨震世家齐家、治国与“慎独” 73
伟人杰斐逊与“慎独”观 74
圣人与“诚意”、“慎独”智慧 74
荀子“五寸之矩”观 75
《大学》说“财富智慧” 76
荀子说“财富之道”之富国智慧 77
《大学》与《学记》“大学之道” 77
教育家与《大学》智慧 78
当代大学教育与《大学》智慧 80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与《大学》说“德育观” 81
《大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82
《大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智库 84
巨富李嘉诚与《大学》智慧 84
巨商王永庆与《大学》“在止于至善” 85
略说:古代小学与大学 86
评点:《大学》、君子、“大道” 87
名家、学者辨析《大学》之名称 87
《孟子》智慧 89
孟子思想及其影响 90
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91
孟子教育以“仁义”、“五伦” 93
孟子教育的重要性 94
孟子的教育者及其教授方法 95
孟子的受教育者及其学习方法 96
孟子的孝顺思想 97
孟子以“仁”修养思想 99
孟子修养六界境 100
孟子论“仁政”思想 100
孟子“仁政”与等级制度 101
孟子“仁政”与产权制度 102
孟子“仁政”与土地制度 103
孟子“仁政”与农本制度 103
孟子的人生快乐之道思想 104
孟子的人生六种境界 104
《中庸》智慧 106
《中庸》源头与对中西方的影响 106
《中庸》其核心思想 108
《中庸》理论与中庸之道 109
《中庸》核心内容与中庸之道 110
中庸之道与三达德 110
中庸之道与九经 111
中庸之道与五达道 111
《中庸》与天道和人道合一 112
《中庸》与天性和人性合一 112
《中庸》理性和情感合一 112
《中庸》与外内合一 113
《中庸》与中庸之道的原则 113
《中庸》与“忠恕宽容” 114
《中庸》与“至诚尽性” 114
第二编 儒家兼法家智慧 116
《荀子》智慧 116
荀子的哲学思想 117
荀子的教育思想 118
荀子说“积”与“锲而不舍” 118
荀子说“隆师亲友” 119
荀子说“教师思想” 120
荀子教育思想“道德权威主义” 121
荀子对“人性”的认识 122
荀子与《劝学》之作 124
第三编 道家智慧 126
《道德经》智慧 126
《道德经》其要旨 127
道法自然无为而为篇 128
无为者生 有为者死 128
功成身退 则天之道 128
沉静趋然 知足常乐篇 129
清静为天下正 129
清静心无敌“性”、“意”、“行” 129
内心安详 俯仰无愧 130
不生气准能奈何我 130
养心莫善于寡欲 知足者常乐 131
贪多则会迷惑 131
放下就是快乐 131
享受要适可而止 132
穷极必反 但要“知止” 132
祸福相依 得失相携篇 132
智者察于未萌 132
不争能赢 可避祸殆 133
是非由于多开口 133
顺逆与喜忧 134
得意勿忘形 134
先舍则后得 135
居安思危 135
做事善始善终 136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篇 136
知己知彼为明智 136
孤芳自赏 自以为是 137
人生需要大智慧 137
过度自信 就是狂妄 138
知可为而为之 138
心动更要行动 139
修养在言行举止间 139
诚惶诚恐 139
不要迎合别人 不要失去自己 140
甜言蜜语之毒药 140
与人为善 利物利人篇 140
自身根基上修身 140
善于向入学习和借鉴 141
做人要厚道 141
常怀一颗善良心 142
行善与功利无关 143
万事和为贵 143
谦卑与谦虚 144
宽容心是福 145
藏锋露拙 大智若愚篇 145
藏起你的锋芒 145
大成若缺 大盈若冲 146
假糊涂 真正明 146
聪明人的嘴在心里 147
守柔处雌 以柔克刚篇 148
以“柔道”功夫处世 148
承担越大越有作为 148
持之以恒最可贵 149
委曲求全 适可而止篇 149
像水一样适应环境 149
明白应变 屈伸自如 150
大度为怀 含蓄忍让 150
知止为福 不知止招祸 150
心灵从容 贫富皆安 151
抱朴守真 修道养寿篇 151
淡泊超然人生 151
大肚(度)能容天下 151
《庄子》智慧 153
庄子的智慧 154
庄子论“空间、时间、生死、义利”之限制 156
庄子学说思想 158
庄子哲学思想 159
庄子伦理思想 161
庄子宇宙观 163
庄子艺术修养思想观 163
庄子无神论思想 165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165
庄子说“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166
庄子的政治观:“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167
庄子人生观:“天人合一”、“回归自然” 168
庄子的感悟与超越 168
庄子之“梦中蝴蝶” 170
庄子的孝顺观 172
庄子的利益与危险观 173
庄子说“忘记”与“放下” 174
真实与真诚 176
从困境中感悟 177
第四编 融儒家、道家、释家之智慧 179
《菜根谭》智慧 179
正心修身篇 180
栖守道德,耐得寂寞 180
光明磊落,蕴藏才华 181
修德宜忘名,读书要深心 181
骄矜无功,忏悔灭罪 181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182
降伏自心 邪恶退避 182
防微杜渐 见利忘义 183
金玉人品 烈火中炼 183
厚德经积福 修道以解困 183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184
困苦穷之 锻炼身心 184
一念贪私 万劫不复 184
急流勇退 与世无争 184
事上敬谨 待下宽仁 185
能知止 做正人君子 185
以物付物 出世于出世 185
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185
为官公廉 居家恕俭 185
君子德行 其道中庸 186
善操身心 收放自如 186
修养定静功夫 临变方不动乱 186
为奇不可异 求清不求激 187
多心招祸 少事为福 187
羡达入旷,笑俗士迷 187
人乃天地之缩图 天地乃人之父母 187
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 188
圆融变通篇 189
无过便是功 无怨便是德 189
识别伪君子 提防真小入 189
辩明是非 言行得体 190
机理藏机 变外生变 191
说三分话 留一片心 192
贪占便宜 必受亏损 192
知进知退 因时制宜 193
同功相忌 共乐相仇 193
厚德载物篇 193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193
善恶贤愚 要能包容 194
方是做人之本 圆是处世之道 194
宽容之道 用人不宜刻 194
雪中送炭 胜过锦上添花 195
和气热心 福禄亦长 195
以言救人 功德无量 195
家和万事兴 196
春风解冻 和气消冰 196
人情反复 退让三分 196
睿智明鉴篇 197
心开则事开 心郁则事郁 197
祸勿忧 福勿喜 197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197
不念旧恶,宽容礼敬 198
万象空幻 达人达观 198
风云变幻 苦乐无常 199
觉悟人生 享受快乐 199
闲适从容篇 199
放下虚名,超凡脱俗 199
无名无位 乐为最真 200
静坐观心 真妄毕现 200
岁月从容 我心淡淡 201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201
放下 当下 202
心虚性现 意净心清 202
心静自然凉 乐观无穷愁 202
诚心向善篇 203
道以通之 天奈我何 203
居安思危 处变不惊 203
不贪为宝 度越一世 204
安危相易 福祸相生 204
天道忌盈 业不求满 204
虚则欹 满则覆 中则正 204
盛满之功 常败细微 205
祸从口出 邪从心入 205
趋炎附势 人之通病 206
满腔和气,随地春风 206
深藏若虚篇 207
聪明不露 才华不逞 207
让名远害 引咎韬光 207
吃亏忍辱 一生受用 208
匿采韬光 逊美公善 208
第五编 易学智慧 209
《易经》智慧 209
“易”人类经学的源头 210
易的源起 象的由来 211
伏羲创“易” 211
周代之王立“易”治国 212
《易经》关键在于悟 213
《易经》与以人为龙 216
初九,潜龙,勿用 216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217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217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218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218
上九,亢龙有悔 219
综述:“从理想回到现实” 220
天地人者 君有三才 220
综述:天地有是互相感应的 220
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 221
综述:易则易知 简则易从 222
推行《易经》与智慧 222
心理调适 中西并行 222
综述:用事物发展观透析发展心理 224
比类预测 未雨绸缪 225
综述:将心比心 意在比卦 226
五运六气 易医同源 226
综述:不知《易》不足以言医 227
《易经》中的“道”与“理” 228
综道:人本管理 辅以决策 229
“元亨”与“利贞”的解构 229
综述:从《易经》卦辞看企业者能力的培养 230
《易经》与“经权之道” 231
经权之道 折衷为理 231
经权配合 相得益彰 232
综述:“变”要以“权不舍本”为前提 233
不可不变 不能乱变 234
综述:“权不多用”无碍“应变” 235
权在经内 折衷为变 236
综述:制度与权限 237
持经达变话“变易” 238
持经达变 变易无常 238
抓住机遇 巧妙求变 239
综述:机遇与风险并存 239
提高能力 有备无患 240
综述:学会非常式的变通 240
卓智之人 洞烛机先 240
综述:物不可以终通 242
万变不离其宗的“简易” 243
简单是精 复杂是繁 243
综述:用简易应对复杂 244
变繁为简 变简为繁 244
综述:“简”与“繁”是相对的哲学 245
收获成功 积累经验 245
综述:经验的关键在于“度”的制衡 247
以不变应万变说“不易”守衡 247
大体则有 具体则无 248
综述:变易与周期循环 249
总揽:天时为首 乾坤是机 250
初九,潜龙勿用 250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入 251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元咎 251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251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251
综述:不同的年龄阶段 252
把握天时 管好时间 252
综述:范蠡的“天说”与“天时” 253
地有优势 无往不利 254
在其位 谋其政 255
三位一体 以人为本 255
综述:成为人际关系高手的秘密 256
生生之谓“易” 257
综述:阴阳平衡的中庸智慧 258
合作竞争 此消彼长 258
综述:感谢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 259
平衡有道 远近有别 259
综述:走自己的路则善策 260
擦亮眼睛 审慎行事 260
综述: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得金 261
既不害人 仍需防人 261
综述:职场流言蜚语之策 262
把柄在握 以恶攻恶 263
综述:相济刚柔 内方外圆 263
第六编 墨家(显学)智慧 264
《墨子》智慧 264
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 265
墨子思想对中国理想人格的影响 270
墨子和农民起义的思想渊源 273
墨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的科学模式 276
与墨家科学思想的兴与衰 280
墨子与社会生产以农业为基础 283
墨子与勤劳致富观 284
墨子与对分配和赋税的认识 284
墨子与“节用”的消费思想 285
墨子墨子经济思想与现实意义 285
第七编 法家智慧 287
《韩非子》智慧 287
《韩非子》与韩非学术渊源、法学家集成、法家始祖 288
韩非与各家各派 289
韩非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290
韩非“以法为本”的法、术、势论 290
韩非的历史进化思想 290
韩非的人性好利思想 291
韩非的认识论 291
韩非的自然观 292
韩非的法家思想 292
韩非子的“法治”制度思想 292
韩非的经济思想 294
韩非的军事思想 295
韩非的法家思想与历代著名的政治家 296
韩非的法治理论与近代、现代的现实意义 299
第八编 博综众家智慧 305
《吕氏春秋》智慧 305
新解千古奇人吕不韦 306
商人之鼻祖:吕不韦 306
吕不韦: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历史先河 307
吕不韦对秦朝的历史功绩和影响 307
《吕氏春秋》与融合诸子百家 308
吕不韦的人生观 311
吕不韦“以德治国” 311
吕不韦说儒家思想之精髓“义”与“利” 312
吕不韦治理国家的方略“顺应民心” 312
吕不韦说“为政为官之方” 313
吕来韦说“任贤用众” 313
吕不韦说:“君虚臣实” 314
主要参考文献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