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 1
一、卓炯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1
二、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
(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5
(二)社会生产关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8
(三)研究对象的变革:由所有制转到生产方式 22
三、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3
(一)关于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经济理论研究上的运用 24
(二)经济范畴的二重性: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和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 30
四、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形式相适应的规律 37
第二章 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始点范畴与新范畴体系 42
一、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始点范畴 42
(一)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始点范畴选择的意义 42
(二)对各种观点的评析 44
(三)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始点范畴应是“需要一般” 48
二、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新范畴体系 51
(一)新理论体系的始点范畴:“需要一般” 52
(二)新理论体系的本质范畴:自主劳动 53
(三)新理论体系的中心范畴:“需要价值” 56
(四)新理论体系的基础范畴:社本 60
(五)新理论体系的总公式 63
(六)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范畴体系的初步考察 67
(七)关于建立新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探索 69
第三章 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77
一、劳动的社会主义形式:自主联合劳动 77
(一)劳动的一般性 77
(二)劳动的特殊性 79
(三)自主联合劳动的性质 81
二、资金的社会主义形式:社本 85
(一)社本的概念 86
(二)社本的地位 87
(三)社本的职能 88
三、价值产品的社会主义形式:需要价值 90
(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需要价值 90
(二)需要价值范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范畴 94
(三)需要价值是价值产品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式 97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经济需要 100
一、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100
二、必要需要与奢侈需要对立的消失 105
三、个人需要与公共需要的辩证统一 110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经济利益 114
一、利益及其分类 114
(一)需要与利益 114
(二)利益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118
(三)利益的分类和体系 121
二、利益的社会主义形式:自主利益 127
(一)自主利益的特征 127
(二)自主利益的内部结构 129
三、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 134
(一)自主利益的根本一致性与内部矛盾性 135
(二)正确处理自主利益体系的内部矛盾 138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社会分工 141
一、马克思社会分工范畴的规定性 144
(一)分工是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 144
(二)社会分工的概念 145
二、社会分工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47
(一)社会分工与生产力的关系 147
(二)社会分工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148
(三)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间环节的社会分工 149
三、马克思社会分工形态演变的历史考察 150
(一)原始社会中社会分工的产生、特点及该社会的分工形式 150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社会分工的特点和分工形式 154
(三)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分工的特点及该社会的分工形式 158
(四)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 165
四、社会分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67
(一)社会分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167
(二)社会分工与中国经济改革 169
(三)社会分工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174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79
一、社会分工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179
(一)作为一般劳动过程范畴的社会分工 179
(二)市场经济的共性与个性 183
(三)从所有制出发找不到市场经济的根源 18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 193
(一)劳动价值论的重大意义与作用 193
(二)产品转化为商品 195
(三)商品转化为货币 201
(四)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 204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208
(一)简单商品经济和扩大商品经济 208
(二)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市场经济 212
(三)小私有制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7
(四)共产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 220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25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 225
(二)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26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 229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索 233
第八章 价值规律新探 236
一、四层不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综合决定商品的价值 237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被局限在现有的生产领域内 237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入流通领域 242
(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入再生产的过程 246
(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入世界市场 249
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254
(一)价值规律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 254
(二)价值规律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261
(三)需要价值率不断增长的趋势 268
第九章 自主联合劳动范畴的内涵与性质 272
一、劳动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272
(一)劳动的一般性——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272
(二)劳动的特殊性——劳动的社会形式 280
二、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自主联合劳动 287
(一)从雇佣劳动到自主劳动 287
(二)自主劳动的基本规定 289
(三)自主联合劳动的内部结构 300
三、自主联合劳动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范畴 308
(一)自主联合劳动涵义辨析 308
(二)自主联合劳动的主要特征 312
(三)自主联合劳动的二重性与层次性 314
第十章 社本及其运动 319
一、“资本”范畴的两重性 319
(一)经济范畴两重性原理 319
(二)“资本一般”与“资本特殊” 32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范畴 334
(一)“资本”范畴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334
(二)“资本”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39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剩余价值的必要性 341
三、从“资本”范畴到“社本”范畴 348
(一)“资本”转化为“社本”的历史必然性 348
(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笔者对“社本”理论的探索 351
四、“社本”的运动规律 362
(一)马克思的资本运动理论 363
(二)资本运动规律与企业改革 367
(三)社会主义产业资本循环和运动的特点 374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总纲 38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二重性 381
二、社会主义商品价值构成的特点 384
三、需要价值是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新理论体系的基石 388
四、关于新理论体系总纲的进一步考察 391
(一)社会主义新价值的三部分划分及其次序 391
(二)社会主义价值构成公式的进一步完善 394
第十二章 需要价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39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规律和基本经济规律 398
二、“需要价值”新范畴及其社会性质 403
(一)社会主义商品价值构成的特点与“需要价值” 403
(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需要价值” 407
(三)“需要价值”范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范畴 412
三、“需要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415
(一)“需要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的特殊社会形式 415
(二)“需要价值规律”是支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417
(三)“需要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418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与“需要价值” 419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成本价格和生产价格新探 423
一、新成本价格和净产值 423
(一)商品价值构成的两重性 423
(二)所费社本转化为新成本价格 426
(三)需要价值转化为净产值或净收入 434
二、平均净产值率和新生产价格 438
(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基本条件 438
(二)需要价值率和净产值率 440
(三)平均净产值率(平均需要价值率)和新生产价格 444
(四)新生产价格与旧生产价格的比较 449
第十四章 需要价值的生产 451
一、社本 451
(一)资金的一般概念 451
(二)资金的社会主义形式——社本 457
二、自主企业 462
(一)企业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462
(二)社会主义企业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464
(三)社会主义企业的自主经营管理 468
三、需要价值的形成 470
(一)需要劳动形成需要价值 470
(二)价值产品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473
(三)需要价值率(n′=n/c) 476
第十五章 需要价值的实现 478
一、社会主义流通和计划市场 478
(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 478
(二)社本流通 483
(三)社会主义计划市场 487
二、个别社本的运动和需要价值的实现 491
(一)个别社本的循环和需要价值的实现 491
(二)个别社本的周转和企业经济效益 501
三、总社本的再生产和需要价值总量的实现 507
(一)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分类及其价值构成 507
(二)总社本的简单再生产 510
(三)总社本的扩大再生产 512
第十六章 需要价值的分配 517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517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四个生产部门与各种收入 518
(二)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性质 521
二、公共收入的分配 524
(一)国民生产总值的划分 525
(二)社会主义地产收入——地租 526
(三)产业和商业公共收入 529
(四)银行公共收入 533
(五)国家财政收入的再分配 536
三、个人收入的分配 538
(一)二次按劳分配的过程 538
(二)二次按劳分配的市场经济形式 541
第十七章 需要价值的消费 548
一、公共收入的生产性消费以及社本的积累 548
(一)生产性消费的动因 548
(二)国家收入的生产性消费 551
(三)企业收入的生产性消费 556
(四)社本积累的规律 559
二、公共收入的非生产性消费 560
(一)国家收入的非生产性消费 560
(二)企业收入的非生产性消费 565
(三)公共收入非生产性消费的发展趋势 567
三、个人收入的消费 568
(一)个人收入消费的自主性 569
(二)个人收入消费结构及其变动趋势 572
(三)个人收入消费的结果 576
(四)需要价值的消费与市场 577
第十八章 需要价值的增长 580
一、需要价值增长的数量分析 580
(一)需要价值增长的数学模型 580
(二)需要价值增长的不同模式 582
二、制约需要价值增长的现实因素 592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二元结构 592
(二)社本不足 594
(三)短缺 599
(四)社本产出率较高 601
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602
(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602
(二)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 603
(三)总量失衡和结构性失衡 606
(四)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607
第十九章 需要价值与社会主义分享经济 61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释义 61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内涵 611
(二)构建共同富裕实现机制是改革与发展现实生活中提出的迫切需要 614
(三)实行利益分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 618
二、利益独占与利益分享:两种对立的经济观及其转换的紧迫性 622
三、我国现阶段实现利益分享可操作的多种具体形式 624
(一)除本分成制 624
(二)企业净产值分成制 625
(三)企业净收入分成制 626
(四)企业联合产权制度 627
(五)股份合作制 629
(六)企业内部职工持股制度 630
(七)国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632
四、清除制度创新的障碍,开拓由利益分享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634
第二十章 建立以人为本的“中国模式” 637
一、“中国模式”经济改革论纲 637
(一)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模式创新 638
(二)中国经济改革所遵循的原则 642
(三)中国经济改革模式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模式的本质区别 650
(四)两种改革、两种前途 658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本模式”论纲 659
(一)中国经济的“人本模式论”要领 659
(二)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统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663
(三)通过注重转变人的发展方式逐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人本模式” 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