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黑格尔人学理论研究概述 1
第一节 研究的动因与方法 1
一、研究动因与目的 1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探源与传承 4
第二节 黑格尔人学思想研究的内容概要 5
一、黑格尔人学思想探源 5
二、黑格尔人学要义概述 11
三、黑格尔人学思想的现当代传承 16
第二章 黑格尔对古希腊人学的批判与继承 22
第一节 黑格尔对于智者学派的人学思想的反思 22
一、智与德之人:国家根基 22
二、人:万物的主宰者 23
第二节 黑格尔对于苏格拉底的人学批判 24
一、我:良心的主宰者 24
二、伦理难题:主观自由与普遍法则的二律相背问题 25
三、美德与守法 26
四、苏格拉底悲剧之因:良知与法的冲突 27
五、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良心的坚守 28
六、后世伦理学的种子 30
第三节 黑格尔对于柏拉图人学思想的批判 32
一、哲学:普遍性之思想把握 32
二、正义是国家的最高原则 34
三、柏拉图的理论缺陷:拒斥主观自由 35
四、黑格尔对柏拉图理念论的继承与整合 36
五、黑格尔与柏拉图人学的再比较 38
第四节 黑格尔对于亚里士多德人学思想的批判 39
一、幸福之善:热情服从理性=美德 39
二、人:国家善与个人善的结合体 40
三、黑格尔与亚里士多德的人学比较 40
第五节 黑格尔对于斯多葛派人学思想的批判 41
一、依照理性生活,做有修养的人 41
二、外在善、内在善与整体善 42
三、斯多葛学派的理论困境:理性对快乐的拒斥 43
本章小结 43
第三章 黑格尔对于近代启蒙人学的批判 45
第一节 黑格尔人学与笛卡儿人学的比较 45
一、思维自由:人的存在与思想解放 45
二、我与上帝:有限与无限存在 46
第二节 黑格尔人学与斯宾诺莎人学:比较与批判 47
一、人在神中的存在 47
二、自由人:依照理性共存者 48
三、法的使命:自我保存与国家稳定 49
四、斯宾诺莎人学缺陷:普遍性对个体自由的淹没 51
第三节 黑格尔与康德人学思想:批判与比较 52
一、理论理性:感性、知性和理性 53
二、人不能认识物自体 53
三、人:理性且自由的道德存在者 54
四、康德人学的缺陷:自由律之空洞性 56
五、黑格尔人学与康德人学的比较 57
第四节 黑格尔人学与费希特人学思想:批判与继承 59
一、自我自由与一般自由 59
二、自由人体系:相互限制与承认 61
三、黑格尔人学对费希特人学的批判与继承 62
本章小结 63
第四章 黑格尔关于人与哲学 64
第一节 哲学的目的和任务 64
一、哲学:人探究真理与自由的精神属性 64
二、哲学的最终使命:理性与现实的最大和解 66
三、思维的规律:表象到思想、信念 66
四、思维的基地:道德、法律和宗教 67
五、自由精神的辩证法依据 68
第二节 人的存在与本质 70
一、存在:我是外界接纳器 70
二、人的解放:人格自觉与法权实现 72
本章小结 73
第五章 主观精神的人 75
第一节 精神概念与人的自由 76
一、精神的概念 76
二、精神自由:超越异在 77
三、精神的显示:主观—客观—绝对精神 78
第二节 人类学中的人 79
一、人的自然属性与迷信 79
二、民族差异与民族精神 80
三、教育的使命 81
四、儿童人格教育:学会服从与思维 82
五、青年到老人:理想与现实之冲突到和解 82
六、感受之双重性:有害—有益 83
七、感觉:主体性,守护神,千里视 85
八、疯狂:背离普遍性的极端任性 86
九、习惯:自然—自由—自然 88
十、面相与教养 90
第三节 精神现象学中的人 90
一、意识:作为精神的显现 90
二、虚假意识:感性对普遍性的否定 91
三、自我意识:欲望、承认与普遍性 92
四、人格生成:学会服从 94
五、主奴关系体验:服从与承认 95
六、承认与服从:一般伦理法则 98
第四节 心理学上的人 101
一、直观、注意与兴趣:理性之始 101
二、教养即超越情感 102
三、意象与普遍表象的分与合 103
四、符号与语言:直观与意义 103
五、意志、思维与自由 104
六、实践精神三阶段:感觉、冲动、幸福 105
七、自由:人之为人的精神之“谜” 106
本章小结 108
第六章 客观精神的人 109
第一节 黑格尔法哲学概述 109
一、人、自由、法三位一体 109
二、伦理实体“三一”式: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112
第二节 法哲学的使命 113
一、法哲学使命与诡辩哲学危害 113
二、法与自由 116
三、任性、理性与自由 120
第三节 人、人格与法权 126
一、人格:有限与无限的思维统一 126
二、所有权:法权人格的初步承认 127
三、契约:法权人格的相互承认 130
四、不法与惩罚:人格尊严与整体正义 132
第四节 道德与道德法 135
一、道德主体:特殊个体 135
二、道德能力:善恶区分 136
三、伦理人格:公正与仁爱 136
四、两种人格:道德人格与法权人格 137
五、故意与意图:承担责任的伦理依据 138
六、良心:内心的善恶法则 140
第五节 伦理与伦理实体 144
一、伦理与伦理实体 144
二、家的法则:无私的爱 148
三、市民社会的伦理法则:法权人格的相互承认 149
四、国家的哲学理据: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152
五、国家的伦理法则:法律与爱的合一 154
六、宪法原则:自由且平等的正义 155
七、宪法之根:民族精神 157
本章小结 158
第七章 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人 159
第一节 概述 159
一、人的历史:理性与思想的“交往”史 159
二、历史哲学:自由生长史的思想把握 159
第二节 自由的基本法则 161
一、自由精神:理念与热情 161
二、自由总则:公私合一 161
三、自由现实化:法律与国家 163
四、自由能力与道德责任 163
五、自由运动:自然遮蔽与精神解蔽 164
第三节 自由思想与宪政制度 165
一、人格意识与国家信念 165
二、民族精神:信仰、宪政、风俗 167
本章小结 170
第八章 黑格尔宗教哲学中的人学思想 171
第一节 宗教、哲学与人 171
一、宗教的人目的论 171
二、宗教的哲学依托 172
三、崇拜与信仰 177
第二节 人、神与法 178
一、宗教:精神律法 178
二、自由法则:民族精神、宗教与法 179
三、教育:培育自由人格 180
第三节 宗教的自身运动 180
一、自然宗教 181
二、崇高宗教:合目的化 183
三、绝对的宗教:真理和自由合一 187
本章小结 191
第九章 黑格尔与现当代经典的人学比较 192
第一节 黑格尔与马克思恩格斯人学思想的比较 192
一、人本思想 192
二、人格平等原则 193
三、人的解放 196
第二节 别尔嘉耶夫人学思想:与黑格尔比较 197
一、别尔嘉耶夫与黑格尔宗教学之人学比较 197
二、善恶问题与人的使命 199
三、法律的两面性与人的改造问题 202
四、救赎与人的命运 204
五、创造与人的完善 206
六、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208
第三节 霍耐特对黑格尔法哲学的传承 213
一、人格承认与斗争 214
二、我与他的相互承认 215
三、家与爱的原则 215
四、法律: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则 216
五、团结:国家的伦理法则 217
第四节 黑格尔与赫费之人学比较 217
一、国家正义理论的失落与重建 217
二、权利保障是治国之要 219
三、自由与限制的辩证统一 219
四、正义人格与法治制度 221
第五节 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人学比较 222
一、自我存在的整体论理解 222
二、存在者与存在 223
三、自由公式:让存在者存在 224
四、自由:无蔽与超越 225
五、自由与解蔽 226
六、“洞穴比喻”:自由、真理与拯救 228
第六节 黑格尔与罗尔斯的法权哲学比较 229
一、人:自由存在者 230
二、自由意识:正义共识与民族精神 231
三、宪政制度:正义谋划 233
本章小结 235
第十章 黑格尔当代新解研究 236
第一节 黑格尔学者研究的新动向 236
一、当代黑格尔研究的两大主题:承认与共识 236
二、当代黑格尔研究的目的:黑格尔理论的时代转换问题 236
第二节 法权共识 237
一、正义:黑格尔法学与自然法学之异同 237
二、自由之“相互承认”理论 239
三、承认共识与共同体稳定 242
四、市场经济与虚假意识 243
第三节 自由理念、正义共识和善法良治三元互动关系 244
一、法权是现代宪政之灵魂 244
二、“共识”是连接“公理”与“公器”之桥 245
三、宪政制度是法权共识的现实化 246
第四节 “预设”与“相互承认”之逻辑推演 247
一、权利预设着相互承认 247
二、伦理预设着良心,良心预设着承认 248
本章小结 249
结语 黑格尔人学思想的精髓与启示 250
一、人的本质:自由 250
二、自由的外现:法权 251
三、国家:自由的保护神 251
四、自由,自我认识与自我解放的历程 252
五、黑格尔人学的“三一”式整合与启示 253
主要参考文献 259
后记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