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1.2研究内容和方法 3
1.2.1核心概念的界定 3
1.2.2研究内容和框架 5
1.2.3研究方法 6
1.3结构安排 7
1.4可能的创新点 9
第2章 文献综述 10
2.1大国效应研究 10
2.1.1大国效应存在性研究 11
2.1.2大国效应的经济影响研究 12
2.2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的研究 12
2.2.1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的研究 13
2.2.2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的研究 14
2.2.3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的研究 16
2.2.4新制度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的研究 16
2.2.5新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的研究 17
2.2.6国内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的研究 18
2.3资源性商品现货与期货市场关系研究 19
2.3.1石油市场现货与期货价格互动研究 19
2.3.2其他大宗商品现货与期货价格互动研究 21
2.4中国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竞争策略研究 25
2.4.1中国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竞争整体策略研究 25
2.4.2中国参与石油等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竞争的策略研究 26
2.5本章小结 29
第3章 资源性商品的国际市场行情波动 31
3.1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历史回顾 31
3.1.1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代表的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历史回顾 32
3.1.2以铜、铁矿石为代表的全球金属矿产品价格波动历史回顾 37
3.1.3以橡胶、玉米等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回顾 43
3.2全球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现状和波动的主要因素 46
3.2.1全球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的现状 46
3.2.2全球资源性商品价格变动的决定因素 50
3.3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价格趋势与波动特征 61
3.3.1资源性产品价格趋势与波动特征 61
3.3.2全球化下的资源性产品市场 68
第4章 市场势力与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竞争 75
4.1市场势力与大市场悖论 75
4.1.1大市场悖论的提出 75
4.1.2市场势力与大市场悖论 81
4.2资源性商品市场结构研究 82
4.2.1世界资源性商品生产市场集中度研究 82
4.2.2世界资源性商品消费市场集中度研究 84
4.3资源性商品市场竞争模型 85
4.3.1定义与前提 86
4.3.2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86
4.3.3政策含义 88
4.4本章小结 88
第5章 中国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势力的测定:案例研究 90
5.1中国资源性商品出口市场势力:以焦炭、稀土和钨矿为例 90
5.1.1中国在焦炭和稀土市场的市场势力测定 90
5.1.2中国在稀有金属出口市场的市场势力研究 100
5.1.3中国在稀土和焦炭市场所面临外部竞争的测定 106
5.2中国资源性商品进口市场势力:以石油为例 113
5.2.1中国石油进口面临“亚洲溢价”的困境 113
5.2.2“亚洲溢价”产生的原因 113
5.2.3“亚洲溢价”的表现及其影响 117
5.2.4“亚洲溢价”的解决之道 120
5.3本章小结 122
第6章 中国与国际石油价格的互动机制 124
6.1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机理 124
6.1.1国际石油价格的定价原理 124
6.1.2国际石油价格的驱动因素 126
6.2国际石油市场现货与期货价格的互动机制 128
6.2.1国际石油市场现货与期货价格的引导关系 130
6.2.2基本结论 142
6.3中国与国际石油市场期货价格的互动机制 142
6.3.1中国与国际石油期货价格的引导关系 143
6.3.2基本结论 151
6.4本章小结 152
第7章 中国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竞争策略 154
7.1主要经济体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 154
7.1.1主要经济体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竞争整体策略的经验 154
7.1.2主要经济体石油国际市场竞争策略的经验 158
7.2中国资源性商品市场竞争的整体策略 163
7.2.1培育新兴进出口大市场,实现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163
7.2.2建立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制度 164
7.2.3构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体系,加强与国际期货交易所的合作,重视参与主体的培育 164
7.2.4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品种的选择要配合定价权的争夺 165
7.2.5加强优劣势产业的互补式整合,组建大宗商品进口国家谈判体系和出口价格联盟 166
7.2.6组建国家能源部和专业能源研究智库,构建大宗商品交易信息化体系 166
7.2.7将高污染行业的负外部效应内生化防止恶性竞争:比如在焦炭行业推行碳排放配额交易 167
7.3中国石油市场国际竞争策略 168
7.3.1中国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测定 168
7.3.2中国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策略 170
7.4本章小结 174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176
8.1主要结论 176
8.2研究展望 180
参考文献 181
后记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