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1
表格 1
第一章 导论:目标与方法 1
一、选举制度的类型 2
二、基本方法论 5
三、回顾与展望 7
第二章 选举制度:类型、模式与趋势 10
一、选举制度的向度 10
二、选举制度的其他四个变量 14
三、多数决定选举制 15
四、比例代表制:单选区制与顿特公式 21
五、有效门槛 24
六、比例代表制:单选区制与非顿特公式 29
七、比例代表制:双选区制 29
八、中间型选举制:半比例代表制、强化的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与多数决定混合制 38
九、一般模式 44
十、选举向度之间的经验联结 47
十一、趋势 49
第三章 比例性偏差度、多党分化程度与过半数胜选 60
一、比例性偏差度的测量原则 61
二、选票—议席比例偏差度:绝对值与相对值 64
三、有效政党数 68
四、过半数胜选的产生 72
五、政党、政党联盟与派系 74
六、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的相互影响 75
第四章 同一个国家选举制度之间规则的变化 80
一、单向度变化:选举公式 81
二、单向度变化:有效门槛与议会规模 84
三、进一步的检验 87
四、双向度的变化 90
五、选举制度的内部变化 91
第五章 双变量与多变量分析 93
一、双变量模式 93
二、多变量模式 98
三、回归分析 102
四、合并案例重复进行回归分析 106
第六章 其他四种潜在的解释 111
一、顺序选票结构对类型选票结构 111
二、选区名额配置不当 118
三、总统制政体 121
四、政党间的选举联系 123
第七章 选举工程学:限度与可能性 129
一、调整比例性偏差度 129
二、塑造政党制度与过半数胜选 131
三、选举改革的五个典型机制 134
四、选举工程与选举制度的稳定性 139
附录 143
A.比例代表制公式 143
B.比例性偏差度指数与政党制度特征指数 149
C.数据:来源、增补、校正与澄清 153
参考文献 175
译后记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