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
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3
批判反动的“唯生产力论” 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10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10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15
批判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 19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大作用 21
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 21
批判修正主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反动谬论 24
第四节 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26
第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建立 35
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35
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38
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过程中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4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建立 48
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农业唯一的道路 48
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和阶级路线 53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 58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6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63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63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产生及其性质 7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76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79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内部关系 84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 85
第二节 社会主义企业内部关系 98
第三节 社会主义企业管理 103
第四章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内部关系 115
第一节 农村人民公社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特点 116
农村人民公社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116
农村人民公社的特点 119
农村人民公社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产生、巩固和发展 120
第二节 农村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关系 123
以生产队为基本所有制的三级集体所有制 123
集体农民的个体所有制 127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内部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128
第四节 农村人民公社经济的发展道路 133
第五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3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13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手段 14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 151
第六章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154
第一节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154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 158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原理是揭示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理论基础 158
两大部类比例内含的主要比例关系 160
总产品价值分配比例内含的主要比例关系 162
生产力合理布局 164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计划工作和综合平衡 167
客观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计划工作 167
综合平衡是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 170
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172
第四节 批判修正主义的“经济自由化” 174
第七章 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179
第一节 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必须坚持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 180
第二节 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必须坚持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183
第三节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辩证统一 188
第四节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在斗争中形成和发展 195
第八章 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 202
第一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02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基础 202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业是主导 210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21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 223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 223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227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 231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23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道路 237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规律 24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性质 242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阶级性质 242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24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劳动协作 247
社会主义劳动协作的性质和特点 247
社会主义劳动纪律 25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252
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性质 252
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意义和作用 254
第四节 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规律 257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客观必然性 257
社会主义制度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 260
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意义 263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26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 267
社会主义社会保留商品生产的客观必然性 267
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的特点 274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商品生产的意义 27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 278
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本质 278
我国的人民币 282
第三节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 286
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范围、程度和形式 286
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流通的作用 288
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的作用 290
价格政策 292
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作用问题上的两条路线斗争 294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节约和经济核算 296
第一节 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 296
社会主义制度下厉行节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96
坚持贯彻社会主义的节约原则 30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 302
经济核算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地管理企业的一种方法 302
经济核算是社会主义经济范畴 307
第三节 批判苏修的“完全经济核算制”原则 309
第十二章 生产资料的计划分配和社会主义商业 31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流通 313
生产和流通的辩证关系 313
社会主义流通的两种形式——国家计划分配和商品交换 315
第二节 国营企业生产资料的计划分配 316
生产资料的计划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316
生产资料的分配体制 320
生产资料计划分配的步骤 32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业 323
社会主义商业的性质 323
社会主义商业的作用 325
正确处理农商之间、工商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330
商品流通的渠道 336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338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 34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基本特征 34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347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 347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迅速增长的客观必然性 349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35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使用。积累和消费 356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关系 356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 360
批判“‘国富’民穷”的反动谬论 362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家预算和银行信贷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363
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 363
社会主义国家预算是实现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国民收入的工具 365
社会主义银行信贷是有计划地动员和再分配货币资金的形式 368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 372
第一节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372
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的一个组成部分 372
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必然性 374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 376
“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政治挂帅,正确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381
第二节 按劳分配的形式 384
国家所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形式 384
集体所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形式 389
第三节 批判物质刺激和绝对平均主义 392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 40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 402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性质和特点 402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40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援助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