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主体的争议 2
第二节 主体的意义与探讨方式 6
第三节 本研究在教育哲学上的定位 17
第二章 笛卡尔的主体——我思 21
第一节「我思」的论证及理性的地位 22
第二节 笛卡尔式主体 27
第三节「我思」的正当性 31
第四节「我思」的教育涵义 36
第三章 康德的主体——先验的主体 41
第一节 康德的先验主体(transcendental subject) 42
第二节 对理性自主性的坚持 48
第三节 对理性的正当性之质疑 58
第四节 理性的开发与自主的教育目标 63
第四章 黑格尔的主体——自我意识 73
第一节 客观唯心论和辩证法 74
第二节 自我意识 82
第三节 黑格尔的主体观 85
第四节 对黑格尔的理性观之质疑 90
第五节 教育主张:主体的形成与陶冶(Bildung) 97
第五章 结构主义的主体观——主体之死 105
第一节 结构主义产生的背景 107
第二节 李维史陀的结构主义 110
第三节皮亚杰的结构主义 117
第四节 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121
第五节 结构主义在教育上的主张 127
第六章 海德格对自我的定位——「此有」 135
第一节 海德格对「此有」(dasein )的说明 137
第二节 海德格对人文主义的批判 150
第三节对「此有」的评论 156
第四节 教育上的引申 159
第七章 傅科的主体观——自身的技艺 167
第一节 傅科对自我的定位 169
第二节 从考古学到系谱学 172
第三节 傅科晚期的自我定位——自身的技艺 185
第四节 傅科的自我定位之正当性质疑 190
第五节 规训权力在教育上的涵义 194
第八章 后现代的自我定位 203
第一节 后现代的时代特征 204
第二节 现代自我的破解 208
第三节 后现代自我的形式与内容 213
第四节 后现代自我定位的正当性之质疑 221
第五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想 224
第九章 各种自我定位的比较 235
第一节 现代与后现代对自我的定位——形式与内容的差异 236
第二节 自我定位的正当性问题 240
第三节 主体vs.认同的定位方式 241
第四节 现代性主体的矛盾 247
第五节 皮亚杰对傅科的结构主义批评 250
第六节 人文主义的问题 252
第七节 各种对自我的定位的教育涵义 257
第十章 本研究对台湾当前教育的引申 265
第一节 政治、社会背景的变迁 266
第二节 台湾人民的认同变迁 270
第三节 教改的风潮与开放 274
第四节 媒体的影响力日增 285
第五节 人权教育与环境教育的矛盾 292
参考书目 299
索引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