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县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3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武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曾礼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108011913
  • 页数:1234 页
图书介绍:

武都县志序一&傅振伦 1

武都县志序二&来新夏 3

武都县志序三&高波 王学东 5

武都县志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13

第一卷 建置 85

第一章 武都建置与政区沿革 85

第一节 先秦时期 85

第二节 秦汉三国时期 86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 86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 89

第五节 宋元明清时期 90

第六节 中华民国时期 91

第七节 社会主义时期 93

第二章 县城 乡镇 102

第一节 县城与城关、城郊 104

第二节 两水地区诸乡镇 107

第三节 东路诸乡镇 110

第四节 北路诸乡镇 116

第五节 西汉水流域诸乡 120

第六节 洛塘地区诸乡镇 125

第三章 居民村名录 132

第二卷 自然地理 143

第一章 自然环境 143

第一节 地貌 143

第二节 山脉 144

第三节 植被 150

第四节 河流 151

第五节 地表水和地下水 155

第六节 气象 156

第七节 水文 水质 164

第二章 地质 168

第三章 矿藏物产 169

第一节 黑色金属 169

第二节 有色金属 170

第三节 非金属 171

第四节 煤矿 173

第五节 其他物产 174

第四章 土壤 175

第五章 生物 176

第一节 动物 176

第二节 稀有动物 178

第三节 植物种类及其分布 182

第四节 动植物的保护 189

第六章 地震 189

第一节 地震分布 189

第二节 震况 190

第三节 地震机构与观测预报 192

第七章 灾异 193

第一节 水灾 193

第二节 霜雹灾 194

第三节 旱灾 195

第四节 风灾 197

第五节 虫灾 197

第六节 泥石流灾 198

第七节 火灾 199

第八节 其他灾异 200

第三卷 农业 201

第一章 农村经济制度的变革 201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土地制度 201

第二节 生产救灾 减租减息 204

第三节 土地改革 205

第四节 互助合作 207

第五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 208

第六节 人民公社 210

第七节 生产责任制 212

第二章 农业 213

第一节 机构组织 213

第二节 土地利用 215

第三节 土壤改良 215

第四节 农作物布局 216

第五节 良种繁育与推广 222

第六节 农业耕作技术的引进应用 226

第七节 农作物保护 226

第八节 农业机械 233

第九节 农业技术教育与农业技术队伍 239

第三章 畜牧 240

第一节 大家畜 240

第二节 养猪业 246

第三节 养羊业 250

第四节 养禽业 251

第五节 养兔业 252

第六节 养蜂业 253

第七节 养鱼业 253

第八节 饲草饲料 254

第九节 畜禽传染疾及其防治 255

第四章 林业 256

第一节 机构组织 256

第二节 森林分布与植树造林 259

第五章 药材 263

第一节 药材种类及其分布 263

第二节 名贵药材 264

第三节 野生药材 266

第四节 家种药材 267

第六章 多种经营 269

第一节 机构建置 270

第二节 蔬菜 270

第三节 经济树与经济果树 271

第七章 农业区划 273

第一节 农业区划工作及成果 273

第二节 农业区划的划分 275

第八章 水利 276

第一节 机构组织 276

第二节 水利资源 276

第三节 水资源利用 280

第四节 农田水利 285

第五节 防汛 289

第六节 水土保持 290

第四卷 工交 291

第一章 工业发展概况 291

第一节 手工业发展概况 291

第二节 国营工业发展概况 294

第三节 乡镇企业发展概况 296

第二章 工业管理机构 298

第一节 手工业管理机构 298

第二节 国营工业管理机构 300

第三节 乡镇企业管理机构 300

第三章 主要工业行业 301

第一节 机械工业 301

第二节 煤炭工业 303

第三节 冶金工业 307

第四节 建筑材料工业 308

第五节 造纸印刷及包装工业 309

第六节 医药工业 311

第七节 电力工业 312

第八节 食品加工工业 316

第九节 木材加工工业 317

第十节 纺织印染及衣着加工业 318

第十一节 运输工具修理工业 321

第十二节 供水工业 322

第四章 交通概况与古代交通 323

第一节 交通行政机构 323

第二节 交通概况 323

第三节 古代交通 325

第五章 公路 328

第一节 驮道与大车道的整修 329

第二节 过境国道兰重路 330

第三节 过境省道 331

第四节 县道 335

第五节 乡村道 338

第六节 专用道和城区公路 340

第六章 公路业务 341

第一节 公路测设和施工 341

第二节 养护与修路 342

第七章 桥梁渡口 346

第一节 溜索、木船、浮桥、木桥 347

第二节 公路桥梁 350

第三节 渡口 358

第四节 主要站交通量 359

第八章 交通运输 360

第一节 民间运输 360

第二节 汽车营运 362

第三节 机动车辆的发展 363

第四节 运输和装卸 365

第五节 运输管理 374

第九章 交通管理 376

第一节 路政管理 376

第二节 车辆管理 377

第三节 驾驶人员 377

第四节 交通监理 378

第五节 养路费征稽 379

第十章 邮电 381

第一节 古代烽燧驿铺 381

第二节 邮政机构 383

第三节 电信 386

第四节 邮路 387

第五节 邮政业务 390

第六节 电信业务 397

第七节 电路与设备 402

第五卷 财贸 409

第一章 财政 409

第一节 时政机构 409

第二节 财政体制 410

第三节 财政收入 411

第四节 财政支出 414

第五节 国债及国库券 416

第六节 乡镇财政 418

第七节 财政监察 419

第八节 控购 419

第二章 税务 421

第一节 税务机构 421

第二节 税种演变 422

第三节 税收 424

第四节 税目 税率 428

第五节 基层税务机构 432

第六节 税制及其变革 434

第三章 金融 437

第一节 金融机构 437

第二节 货币流通 439

第三节 信贷 441

第四节 储蓄 444

第五节 金融管理 447

第六节 保险 451

第七节 集体金融组织 454

第四章 商业 456

第一节 商业机构 456

第二节 经营管理 458

第三节 收购 460

第四节 供应 462

第五节 储运 464

第六节 财产与财务往来 465

第七节 事故与亏损 468

第八节 私营商业改造 468

第五章 供销合作 47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71

第二节 农副土特产品收购 473

第三节 生产生活资料供应 475

第四节 物资收购 477

第五节 加工与外贸出口 484

第六节 社员代表大会 486

第七节 社员股金 487

第八节 扶持社队发展多种经营 488

第九节 事故损失 491

第六章 粮油 492

第一节 机构人员 492

第二节 粮食征购 495

第三节 粮食销售 497

第四节 粮油价格 500

第五节 油脂购销 505

第六节 粮油加工 508

第七节 粮油票证管理 511

第八节 粮仓建设 512

第九节 粮油储运 514

第六卷 经济综合管理 517

第一章 计划管理 517

第一节 机构 517

第二节 管理体制 517

第二节 计划编制 518

第四节 物资的计划供应 519

第五节 基本建设计划管理 521

第二章 统计管理 522

第一节 机构 522

第二节 统计业务 522

第三节 普查工作 524

第四节 统计管理体制 525

第三章 审计管理 526

第一节 机构 526

第二节 政府审计 526

第三节 内部审计 527

第四章 劳动工资管理 528

第一节 劳动力 528

第二节 劳动工资 530

第三节 津贴与福利 533

第四节 就业安置 534

第五节 社会劳动保险 536

第五章 城镇建设管理 53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37

第二节 城市发展 537

第三节 城市规划 538

第四节 城市街道 539

第五节 城市桥涵 539

第六节 城市照明 540

第七节 给水排水 541

第八节 城市卫生 542

第九节 城市绿化 543

第十节 城市交通 544

第十一节 房地产管理 544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 54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45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546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547

第四节 市场管理 549

第五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 550

第六节 商标管理 551

第七节 广告管理 552

第七章 物价管理 55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53

第二节 物价政策及改革 553

第三节 价格变化 554

第四节 物价管理 558

第八章 土地管理 559

第一节 机构 559

第二节 管理体制 560

第三节 土地面积的变化 561

第九章 物资管理 564

第一节 管理体制沿革 564

第二节 市场调节 565

第三节 石油管理 567

第七卷 政治 569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武都县地方组织 569

第一节 国民党在武都县的组织 569

第二节 党团合并 570

第三节 中统、军统在武都县的组织及其活动 570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武都县地方组织 576

第一节 武都地下党组织及其活动 576

第二节 中共武都县委员会 578

第三节 基层组织 585

第四节 历次党代会 586

第五节 干部管理 588

第六节 宣传工作 591

第七节 统战工作 596

第八节 纪律检查 601

第九节 政法工作 605

第十节 知识分子工作 607

第十一节 老干部工作 608

第十二节 党校教育 609

第三章 民主党派 611

第四章 党的中心工作和重大的社会变革 612

第一节 支前、建政和剿匪 612

第二节 抗美援朝 614

第三节 “三反”、“五反” 615

第四节 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616

第五节 大跃进和大闹钢铁、大办食堂与大购大销 620

第六节 反“右倾”斗争 620

第七节 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621

第八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622

第九节 “文化大革命” 624

第十节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626

第十一节 调整社会关系 627

第十二节 整党 629

第十三节 民主评议党员 631

第五章 权力机构 63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32

第二节 县参议会 633

第三节 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其常务委员会 634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636

第五节 县人大常委会 641

第六节 县乡人民代表的选举 644

第六章 民国时期的县政府与基层组织 648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县政府 648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基层机构 650

第七章 县人民政府(县人民委员会) 651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651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直属机构 652

第八章 人事监察 666

第一节 人事管理 666

第二节 干部队伍 667

第三节 干部调配、安置与培训 669

第四节 干部奖惩 670

第五节 职称评定与职评改革 670

第六节 编制 672

第七节 离休、退休、退职 672

第八节 行政监察机构与队伍 673

第九节 行政监察职能和业务 674

第九章 民政 676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76

第二节 社会救济 677

第三节 社会福利 680

第四节 优先抚恤 681

第五节 退役军人安置 685

第六节 婚姻登记 688

第七节 殡葬改革 688

第八节 地名普查和管理 689

第十章 公安 690

第一节 公安机构 690

第二节 政治与刑事案件的侦察 692

第三节 治安管理 694

第四节 预审、复查与监禁管理 696

第十一章 法院 69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98

第二节 审判制度 701

第三节 刑事审判 702

第四节 民事案件的审理 705

第五节 经济案件的审理 707

第六节 行政案件的审理 708

第七节 关于告诉申诉 708

第八节 案件执行 709

第九节 案件复查 709

第十节 法制宣传 712

第十二章 检察 71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713

第二节 检察工作 714

第十三章 司法 716

第一节 司法机构 716

第二节 普法宣传 717

第三节 律师、公证业务 718

第十四章 人民政协 718

第一节 政协机构 718

第二节 历届政协会议 720

第三节 政协组织活动 721

第十五章 群众团体 722

第一节 工会组织 722

第二节 农会组织 724

第三节 青年组织 725

第四节 妇女组织 727

第五节 民间商会 727

第八卷 军事 731

第一章 地方武装 731

第一节 古代地方武装 73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武装 733

第三节 中共武都地下组织领导的武装 735

第四节 解放后的地方武装 736

第五节 区、乡武装力量 740

第二章 驻军与过境军队 741

第一节 民国时期 741

第二节 解放后驻武军事机关及武装力量 746

第三章 兵役 750

第一节 古代兵役制 750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兵役制 75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兵役制 754

第四节 兵役登记、征集和军校招生 755

第五节 复退军人及其安置 759

第六节 预备役登记和统计 760

第四章 民兵 762

第一节 民兵的组建 762

第二节 民兵训练 766

第五章 防空 768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防空机构 768

第二节 人民防空委员会 769

第三节 人民防空工程 769

第四节 人民防空通信建设 769

第六章 主要兵事 770

第一节 古代兵事 770

第二节 民国时期武都的兵事 775

第三节 武都起义 785

第九卷 教育 791

第一章 教育行政机构与古代教育 791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 791

第二节 古代学校教育 792

第三节 书院 793

第四节 科举 793

第二章 初等教育 798

第一节 私塾 798

第二节 幼儿(幼稚)教育 799

第三节 小学 800

附小学选记 806

第四节 女子教育和女子小学 810

第三章 中等教育 811

第一节 普通中学的教育宗旨及任务 811

第二节 中学教育的发展 812

附中学选记 817

第三节 师范教育 821

第四节 职业教育 825

第五节 中等专业教育 828

第四章 民族教育 829

第一节 回民教育 830

第二节 藏民教育 831

第五章 中小学的教学工作 832

第一节 教材 832

第二节 学制 833

第六章 成人教育 834

第一节 扫除文盲 834

第二节 农民技术教育 836

第三节 职工教育 838

第四节 成人自学考试 839

第五节 干部业余教育 839

第七章 高等教育 840

第一节 县电大教学班与县电大工作站 840

第二节 地区设在县内的高等学校 841

第八章 教师 843

第一节 教师队伍 843

第二节 教师的延聘和地位 846

第三节 师资队伍建设 847

第四节 教师的经济待遇 851

第九章 教育经费 853

第一节 学田 房产 税捐 853

第二节 地方财政拨款 855

第三节 教育基金会 856

第四节 教育费附加和集资办学 857

第十章 大中专招生 858

第一节 高校招生原则 858

第二节 高校招生报考条件 860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统考 860

第四节 中等专业学校招生 862

第十卷 文化 865

第一章 机构与设施 865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865

第二节 事业机构与设施 865

第二章 文化形式 867

第一节 舞蹈、游戏 867

第二节 雕塑、剪纸 869

第三节 民歌、民乐 870

第四节 书画、摄影 875

第三章 文化团体 876

第一节 戏班、剧团 876

第二节 地方剧种 878

第三节 学会、协会 882

第四节 文化专业户 882

第四章 文娱活动 883

第一节 文艺演出、会演、调演 883

第二节 传统节目、喜庆活动 884

第三节 晚会、舞会、展览 884

第五章 文艺创作 885

第一节 创作队伍 885

第二节 创作活动 885

第六章 图书 888

第一节 图书机构 888

第二节 图书储藏 889

第三节 图书借阅与出租 890

第四节 图书发行 891

第七章 档案 894

第一节 档案机构 894

第二节 档案管理 894

第八章 科学技术 895

第一节 科技机构 895

第二节 科技队伍 897

第三节 科技活动 897

第四节 科技成果 901

第九章 电影、电视 904

第一节 电影 904

第二节 电视 905

第十章 广播 新闻 906

第一节 广播机构 906

第二节 广播设备 906

第三节 采编 编辑 播音 907

第四节 自办节目 908

第五节 农村有线广播网 909

第六节 管理 912

第七节 通讯员 914

第十一章 文物胜迹 917

第一节 古遗址及古墓葬 917

第二节 馆藏文物 919

第三节 古建筑 919

第四节 风景名胜 924

第十二章 体育 926

第一节 机构、设施、经费 926

第二节 群众体育 927

第三节 少数民族体育 928

第四节 学校体育 930

第五节 体育团体 930

第六节 体育竞赛 930

第七节 体育队伍 931

第十三章 卫生 932

第一节 行政机构 932

第二节 医疗机构 933

第三节 医疗制度 939

第十四章 防疫 940

第一节 防疫机构 940

第二节 预防接种 940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940

第四节 传染病防治 941

第十五章 妇幼保健 944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妇幼保健 944

第二节 新中国的妇幼保健 944

第十六章 爱国卫生 946

第一节 爱国卫生机构 946

第二节 爱国卫生 947

第十一卷 艺文 949

第一章 敕告 949

第二章 序跋 957

第三章 碑碣 968

第四章 诗词 977

第五章 文选 1004

第六章 考识 1018

第七章 著述 1027

第八章 书札 1035

第九章 趣轶 1037

第十章 祭铭 1039

第十一章 楹联 1041

第十二卷 社会 1045

第一章 人口 1045

第一节 规模 1045

第二节 构成 1049

第三节 计划生育 1053

第四节 姓氏 1056

第二章 民族 1056

第一节 氐族 1056

第二节 羌族 1057

第三节 回族 1057

第四节 藏族 1058

第五节 其他少数民族 1059

第三章 人民生活 1059

第一节 收入 1059

第二节 支出 1064

第四章 社会风俗 1067

第一节 生活习俗 1067

第二节 岁时节日 1069

第三节 礼仪习俗 1072

第四节 信仰习俗 1074

第五章 宗教 1076

第一节 伊斯兰教 1077

第二节 道教 1078

第三节 佛教 1078

第四节 喇嘛教 1079

第五节 基督教 1079

第六节 天主教 1080

第六章 帮会道门 1080

第一节 青红帮 1081

第二节 普渡门 1082

第三节 三宝门 1082

第四节 同善社 1083

第五节 一贯道 1084

第六节 收园门 1085

第七节 理门 1085

第八节 精一大道 1086

第七章 方言 谚语 歇后语 1087

第一节 语音 1087

第二节 武都话同音字表 1092

第三节 方言词汇 1106

第四节 语法 1121

第五节 谚语 1122

第六节 歇后语 1124

第十三卷 人物 1127

第一章 人物传略 1127

第二章 因战因公牺牲者名录 1168

第三章 人物简介 1175

第四章 人物表 1209

第五章 立功人员名录 1223

《武都县志》跋&杨静琦 1227

《武都县志》跋&黄英 1229

《武都县志》后记&曾礼 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