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篇 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 3
第一章 城市适应研究的几种理论视角 3
一、社会排斥理论 4
二、社会资本理论 7
三、社会距离理论 10
四、社会认同理论 12
五、冲突与适应:迈向文化解释的理论视角 15
第二章 地缘关系:回归还是超越 18
一、研究视角 23
二、新化人现象概况 34
三、地缘群体与地缘共同体 42
四、地缘网络与城市体验 59
五、地缘关系:回归还是超越 76
第三章 生活满意度的层次格局 89
一、研究视角 89
二、统计分析结果 99
三、“层次格局”:需求层次间的生活满意度差异 100
四、“层次格局”:代际之间的生活满意度差异 106
五、“层次格局”:阶层之间的生活满意度差异 115
第四章 农民工的心理灰度与日常生活 120
一、研究方法 123
二、心理灰度指标的建立 123
三、心理灰度的线性回归模型 125
四、生活体验与心理灰度 126
五、社会评价与心理灰度 133
下 篇 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 139
第五章 社会认同研究的理论视角 139
一、制度安排:路径依赖对社会认同的强化 143
二、城市文化适应 146
三、关系网络 147
第六章 主体建构视角下农民工的社会认同 150
一、研究框架 153
二、农民工社会认同二重性的表现 161
三、农民工社会认同二重性的原因 182
四、二重性困境下农民工的生存策略与实践逻辑 191
第七章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内在二维图式 203
一、社会认同的二重性:“区隔”与融入 209
二、作为局外人的参与者和无奈的局内人 211
三、“歇歇脚”与“叶落归根” 213
第八章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二重性 215
一、因子的提取与分析 216
二、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220
三、对“家”的渴望 225
第九章 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 228
一、漂泊中的社会认同 229
二、北漂社会认同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233
三、北漂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237
附录1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认同研究调查问卷 241
附录2“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认同研究”访谈提纲 254
附录3个案情况简介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