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言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1.1 价值多元化与学科方向的迷失 1
1.1.2 新世纪呼唤工程学科的新框架 3
1.2 工程学科框架的研究问题 6
1.3 解题思路与全书结构 6
02 文献探讨: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 9
2.1 工程、学科和专业的概念 9
2.1.1 “工程”概念辨析 9
2.1.2 “学科”概念辨析 18
2.1.3 “专业”概念辨析 28
2.2 知识及其理论与方法 41
2.2.1 多学科的知识观 42
2.2.2 知识管理和知识工程 47
2.2.3 知识可视化 51
2.3 本体理论与框架理论 54
2.3.1 本体概念与本体论 54
2.3.2 本体的构建与实例 58
2.3.3 典型的几种框架理论 60
2.4 本章小结 65
03 工程学科的典型框架分析 67
3.1 英语国家的典型框架与分析 67
3.1.1 美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67
3.1.2 英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82
3.1.3 澳大利亚的工程学科框架 92
3.2 欧洲大陆和日本的典型框架与分析 95
3.2.1 俄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95
3.2.2 德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99
3.2.3 法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105
3.2.4 日本的工程学科框架 112
3.3 中国的七个典型框架 123
3.3.1 研究系统的学科分类 123
3.3.2 教育系统的学科专业(专门学业)分类 129
3.4 本章小结 137
04 工程学科本体元素解析与合成 138
4.1 工程活动及其知识体形成 138
4.1.1 从20世纪的工程成就谈起 138
4.1.2 工程学科的初生形态 155
4.1.3 工程知识体生长模型 164
4.2 工程职业、职能与过程的演化 170
4.2.1 工程职业谱系与架构 170
4.2.2 工程职能的拓展 180
4.2.3 工程过程的演进 190
4.3 需求与现实之间的工程学科 198
4.3.1 “大E工程”模型Ⅰ:工程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198
4.3.2 “大E 工程”模型Ⅱ:工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200
4.3.3 工程学科本体元素的综合 202
4.4 本章小结 205
05 工程学科框架的实证分析与应用 207
5.1 工程学科本体元素的数据描述 207
5.1.1 分析样本的选择与说明 207
5.1.2 样本变量的确定与赋值 209
5.2 可视化的工程学科框架释义 213
5.2.1 多维标度分析(MDS) 213
5.2.2 工程学科框架图谱与解读 216
5.2.3 学科框架性态的初步比较 227
5.3 工程学科框架综合属性新解 229
5.3.1 因子分析(FA)和聚类分析(CA) 229
5.3.2 工程学科框架的主要成分 231
5.3.3 利用因子得分的聚类结果 239
5.4 本章小结 243
06 结论 246
参考文献 250
附录 277
附录A 美国CIP的工程学科 277
附录B 美国CIP的工程技术学科 284
附录C 英国JACS的工程及其相关学科 291
附录D 俄罗斯学科方向与专业标准分类 303
附录E 法国CGE硕士专业目录 310
附录F 中国工程院学部专业标准分类 315
附录G 框架统计变量与学科代码、名称对照 318
后记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