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奶牛乳腺的解剖结构 1
一、外部解剖 1
二、乳房悬吊 2
三、内部解剖 2
第二章 奶牛乳腺的发育过程 8
一、胚胎期奶牛乳腺发育 8
二、青春期奶牛乳腺发育 9
三、妊娠期奶牛乳腺发育 11
四、泌乳期奶牛乳腺发育 12
五、奶牛乳腺的退化 13
六、乳腺的细胞学发育 15
第三章 奶牛乳腺的泌乳机理 21
第一节 泌乳过程 21
一、泌乳启动 21
二、泌乳维持 24
三、排乳 25
四、乳腺退化与干乳期 26
第二节 泌乳调节 28
第三节 乳成分合成与分泌途径 33
一、概述 33
二、乳成分的合成与分泌途径 34
三、乳糖的合成与分泌 37
四、乳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8
五、乳中盐和矿物质的吸收与分泌 40
第四节 乳成分合成的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 41
一、乳蛋白合成调控机制 41
二、乳脂合成与分泌的影响因素 50
第四章 奶牛乳房炎的流行及危害 58
一、乳房炎概况 58
二、乳房炎流行情况 60
三、乳房炎的危害 61
第五章 乳腺的免疫机制 65
第一节 乳房的天然性免疫 65
一、乳头和乳头管 65
二、乳导管角蛋白 65
三、溶菌酶和乳铁结合蛋白 66
四、乳过氧化物酶和黄嘌呤氧化酶 67
五、巨噬细胞与嗜中性粒细胞 67
六、补体 71
七、细胞因子 75
八、急性期蛋白 76
第二节 乳房的获得性免疫 78
一、乳腺细胞免疫 80
二、乳腺体液免疫 83
第六章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90
第一节 生物因素 90
一、接触传染性乳房炎 91
二、环境致病菌性乳房炎 99
三、病毒性乳头炎 109
第二节 物理因素 109
一、真空度不规则的变动 110
二、真空度过高 110
三、真空度过低 110
四、脉动性能 110
五、吸力过度 110
六、管理上的因素 111
第三节 自身因素 113
一、年龄、胎次、乳区与乳房炎发病率 113
二、营养及免疫水平 114
第四节 遗传因素 118
第七章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 121
第一节 西医理论 121
一、微生物入侵 121
二、乳腺内建立感染 122
三、乳房内炎症 123
四、血液病理学研究 124
第二节 中兽医理论 126
第八章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及临床症状 128
第一节 临床型乳房炎(clinical mastitis) 128
第二节 慢性乳房炎(chronic mastitis) 129
第三节 隐性乳房炎(subclinical mastitis) 129
第九章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方法 131
第一节 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 131
第二节 隐性型乳房炎的诊断 131
一、乳汁病原微生物检查 131
二、乳汁体细胞检查 131
三、乳汁pH检查 133
四、乳汁导电性检查 133
五、酶检验法 134
六、乳清电泳诊断法 134
七、背毛微量元素检测法 134
八、分子生物学诊断法 135
九、免疫胶体金技术 138
第十章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方法 167
第一节 抗生素疗法 167
第二节 中药疗法 169
一、中药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172
二、中药透皮给药的试验研究 174
第三节 生物疗法 229
第四节 激光疗法 230
第五节 给药途径 231
一、乳房内注射 232
二、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232
三、穴位注射 232
四、乳房外敷 233
第十一章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措施 234
第一节 乳房炎疫苗 234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苗 234
二、大肠杆菌苗 236
三、链球菌苗 237
四、乳房炎多联苗 239
第二节 乳头药浴消毒 240
一、乳头的消毒 241
二、药浴液的选择 242
三、挤奶前的乳头药浴 242
四、挤奶后的乳头药浴 242
五、寒冷气候条件下的乳头药浴 243
六、乳头药浴的注意事项 244
第三节 干奶期预防 244
一、干奶期生理学 245
二、干奶方法 249
三、干奶期乳头药浴和乳头封闭的应用 249
四、产前挤奶对产犊时新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251
第四节 抗乳房炎育种 251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基因 252
二、ToLL样受体家族基因 253
三、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基因 255
四、牛锌指蛋白313基因 255
五、β-防御素基因 255
六、热休克蛋白70基因 256
第五节 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256
一、良好的环境卫生 257
二、奶衬的消毒 258
第六节 增强奶牛对乳房炎的抵抗力 258
一、白细胞与抗体乳房防御中的作用 258
二、科学补充日粮 258
附录一 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指南(试行) 262
附录二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 276
主要参考文献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