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日记:城市文化建构 1
第一节 理解文化 2
第二节 城市文化 8
第三节 城市的电视台 12
第四节 替代性主体 21
第五节 城市文化日记 28
第六节 泉州文化和泉州电视台 34
第二章 竞技场:传媒意识形态 4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46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 50
第三节 消费主义文化控制 56
第四节 新闻理想 66
第五节 意识形态竞技场 77
第六节 角色变迁 82
第三章 流变的框架:民主与民生转向 91
第一节 成就框架 93
第二节 舆论监督框架 106
第三节 “两会”框架 112
第四节 从慰问框架到救助性框架 123
第五节 救助性框架中的媒体角色分析 133
第四章 “新泉州人”:农民工身份迁徙 144
第一节 “农村包围城市” 144
第二节 替代者框架 149
第三节 农民工身份危机 152
第四节 文化权力全面提升 166
第五节 文化扩权路径 180
第五章 “乡愁”:传统符号的当代诉说 185
第一节 传统的新能指 185
第二节 远去的“市声” 189
第三节 重构传统 194
第四节 方言再发现 202
第五节 文化危机 210
第六节 构造“大文化”系统 218
第六章 民间影像:市民与城市的对话 229
第一节 民间影像 230
第二节 职业化之路 236
第三节 “草根DV”现象 244
第四节 尴尬的身份 251
第五节 科技文化权力 255
第六节 微电影传播与网络文化 258
第七章 公众身份:培养公共意识 265
第一节 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 265
第二节 消费中审美 268
第三节 起于意识形态,止于意识形态 275
第四节 公众身份建构 283
第八章 平台时代:走向媒体融合 293
第一节 平台 293
第二节 平台价值 298
第三节 重构媒体 304
第四节 文化+ 308
主要参考文献 312
后记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