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选题意义 1
二、研究现状述评 4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7
四、钱、胡交谊 18
五、「打鬼」与「温情敬意」 26
第一章 治学宗旨:做专家抑或「士」 33
第一节 「学与人离」 33
一、为学与做人,学术与心术 34
二、「新的国士精神」 54
第二节 通人与专家:指导学生的异见 62
一、「此项文字可以给你一个学术的地位」 62
二、「须先求为一通人,再求成为一专家」 76
三、从「通人」到「通材」 88
第二章 治学路径:回到历史本身和西学的眼光 97
第一节 「中国学术自有特性」 97
一、「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的材料的整理与解释」 97
二、「当从中国旧学本所具有之精神宗旨道途格局寻求瞭解」 101
第二节 「虚心」与「怀疑」:不同的读书法 110
一、朱子读书法 110
二、「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 116
三、「读书生疑,仍自虚心熟读白直晓会来」 121
四、书背后的人 125
第三节 历史怎样还原? 129
一、「站在历史立场看,应该有一历史的说法」 130
二、「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137
第四节 以《诗经》研究为例 140
一、「你必须多备一些参考比较的材料」 140
二、「读《诗经》,便应知有风雅颂与赋比兴」 143
第三章 义理、考据、辞章之辨 153
第一节 「只此『考据』二字,怕要害尽了今天中国的学术界」 154
一、钱穆:义理、考据、辞章 合一 154
二、胡适:考据的「科学化」 160
三、考据之终极,「仍当以义理为归宿」 174
四、「考史之『密』与夫论史之『疏』,两趋极端」 182
第二节 对顾炎武「博文行己」、章学诚「六经皆史」的不同认知 191
一、半个亭林,「半之中又失其半焉」 191
二、「六经皆史料」乎? 198
第四章 考据方法:批评与论争 209
第一节 对胡适等「以新奇资料相炫」的考据方法的批评 209
一、材料与新学术 209
二、「觅人间未见书」 217
三、读人人必读之书 227
第二节 想像与考证 231
一、古史之「真相」与古史之「想像」 232
二、胡适、傅斯年「没有证据不说话」? 235
三、「史法上一个重要问题」 245
第三节 有关「思想线索研究法」的论争 249
一、「一个比较可靠而可以少错误的新方法」 249
二、「这个方法是很有危险性的」 254
三、「每一家之思想,则必前有承而后有继」 260
四、「史学可为绝对客观者乎?」 271
结语 279
参考文献 285
(一)资料类 285
(二)研究著作类 289
(三)研究论文类 294
后记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