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基础理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光远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215005348
  • 页数:62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经济生活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特征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生活概述 2

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含义 2

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科学知识 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4

一、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4

二、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 5

三、按劳分配 6

四、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特征 7

一、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特征 7

二、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特征 9

三、社会主义交换的基本特征 10

四、社会主义消费的基本特征 11

五、社会主义经济生活基本特征与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12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经济生活 1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个人的经济生活 14

一、劳动者个人的劳动生活和消费生活 14

二、劳动者个人的劳动生活 15

三、劳动者个人的其他经济生活 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家庭经济生活 18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家庭及其经济职能 18

二、劳动者家庭的收入和支出 20

三、家政对家庭经济生活的影响 20

四、组织好家庭经济生活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 21

第三章 社会主义企业及其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2

第一节 社会主义企业 23

一、什么是企业 23

二、社会主义的资金 23

三、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运动 24

四、社会主义企业的相对独立性 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8

一、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看企业的作用 28

二、社会主义企业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关系 28

三、社会主义企业与社会主义分配的关系 29

四、社会主义企业与社会主义交换的关系 30

五、企业经济活动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30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公共经济生活 3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公共经济生活 31

一、社会主义社会公共经济生活的内容 32

二、社会主义公共经济生活的主体 3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共财产 34

一、什么是财产 34

二、名副其实的社会公共财产 35

三、社会公共财产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3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和其它社会组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37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个行动 37

二、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38

三、财政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39

四、其它社会组织与社会公共经济生活 40

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 4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特点 42

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变动不居的 42

二、不同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发展具有不同的规律性 46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特点 4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再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 48

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与再生产的关系 48

二、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与正确安排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50

第二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物质基础的生产第六章 人力资源、国土资源及其它资源 53

第一节 人力资源及其利用 53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 53

二、人力资源的量的规定性 54

三、我国的人力资源 56

四、利用人力资源的根本条件 56

五、保护劳动力 57

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57

七、我国的人口政策 58

第二节 国土的开发、利用、保护、改造 59

一、国土和国土资源 59

二、我国的国土资源 60

三、充分利用每平方米的土地开发人口稀少的地区 61

四、国土的管理 62

第三节 充分利用各种经济资源,发挥全国和各地区优势 64

一、人力、国土以外的经济资源及其利用 64

二、发挥全国及各地区的优势 64

第七章 生产技术 65

第一节 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66

一、生产技术的含义 66

二、技术对生产发生作用的途径 67

三、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69

四、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广泛采用现代技术 69

第二节 技术的选择 70

一、先进技术的含义 70

二、适用技术及其与先进技术的关系 71

三、多种水平的技术同时并举 72

四、技术经济分析和最佳的技术政策 72

第三节 发展和推广新技术 73

一、技术发明、创造的推广 73

二、技术转移 74

三、组织“发展研究” 76

第八章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77

第一节 提高劳动者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的意义 77

一、生产积极性的含义 77

二、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意义 79

第二节 提高劳动者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的途径 80

一、加强对劳动者的社会主义教育 80

二、对劳动者进行物质鼓励 80

三、对劳动者进行精神鼓励 81

四、为劳动者发挥才能提供有利条件 81

五、在劳动者周围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愉快的气氛 82

六、保障和加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82

第三节 正确实行按劳分配 83

一、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 83

二、对劳动报酬水平实行宏观控制 83

三、正确确定按劳分配的形式和计算标准 84

四、处理好各种劳动报酬关系 85

五、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86

第九章 生产结构 86

第一节 生产结构的内容 87

一、生产结构的概念 87

二、生产结构中的部门结构和产品结构 87

三、生产结构中的技术结构 88

四、生产结构中的规模结构 89

五、生产结构中的地区结构 89

第二节 合理的生产结构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90

一、生产结构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90

二、生产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 91

第三节 为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而努力 92

一、我国合理生产结构的特点 92

二、当前生产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93

三、以发展生产的办法来实现生产结构合理化 93

第十章 生产布局 94

第一节 合理布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94

一、生产布局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 94

二、生产布局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95

第二节 生产分布的规律和原则 96

一、生产分布的一般规律与特有规律 96

二、社会主义生产布局的基本原则 98

第三节 我国生产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 99

一、建国以来生产空间分布的变动 99

二、生产空间分布的主要问题 101

第四节 全国战略布局构想 102

一、生产布局宏观地带的划分和全国建设重点的战略转移 102

二、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战略 103

第十一章 劳动有效性、经济效益 108

第一节 发展生产的关键是提高经济效益 109

一、经济效益的概念 109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111

第二节 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12

一、劳动有效性的含义 112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 114

三、减少物化劳动的消耗和生产资料的占用 114

四、发展新产品、改进产品构成、提高产品质量 115

五、增加生产中的劳动投入量 115

六、增加就业劳动者的劳动投入量 116

七、局部经济效益和全局经济效益的统一 117

八、依靠科学,依靠政策 117

第三节 劳动有效性的计算和分析 118

一、劳动有效性指标举例 118

二、对劳动有效性进行计算、分析和论证 122

第三部分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23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及其重大意义 123

第一节 经济体制的含义 124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联系和区别 124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内容 127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27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127

二、改革促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128

三、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29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130

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依据的两层含义 130

二、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32

三、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 133

第四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意义 135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135

二、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特定的历史运动 137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138

第十三章 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结构 141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的所有制形式结构 141

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的确立 141

二、我国所有制形式结构的历史演变 142

第二节 三中全会以来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结构的成就 145

一、农村中所有制形式结构改革的成就 145

二、城市中所有制形式结构改革的成就 148

第三节 建立合理的所有制形式结构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152

一、建立合理的所有制形式结构的理论依据 152

二、建立合理的所有制形式结构的原则 153

第十四章 增强企业活力 155

第一节 增强企业活力的基本条件 155

一、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 155

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157

三 正确处理企业之间的关系 160

四、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163

第二节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国家的经济职能 163

一、正确发挥国家的经济职能 163

二、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165

三、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167

第十五章 改革计划、价格和劳动、人事体制 169

第一节 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 170

一、改革计划体制的理论依据 170

二、计划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172

三、加强计划工作的科学性 175

四、要遵循瞻前顾后,留有余地的原则 176

第二节 改革价格体系和流通体制 177

一、价格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177

二、价格体系改革的依据和原则 178

三、价格改革与市场环境 180

四、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181

第三节 改革劳动、人事管理体制 184

一、劳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184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185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非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的政策 187

第一节 扶植个体经济的发展 188

一、个体经济的性质和对个体经济的总原则 188

二、个体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和适当发展的理论依据 189

三、扶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 190

四、正确发挥个体经济的有益的补充作用 191

五、端正对个体经济性质的认识 192

第二节 允许和保护私营经济的发展 194

一、我国私营经济的性质和特点 194

二、对私营经济的政策 195

三、发挥私营经济的补充作用 195

四、端正对私营经济的认识 196

第三节 保护国外投资企业 197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国独资企业的性质及对待它们的总原则 197

二、允许外商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和独资企业的理论依据 198

三、国家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国独资企业的政策 199

四、正确发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国独资企业的补充作用 200

五、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国独资企业的性质 201

第四部分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 203

第十七章 发展社会主义工业 203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的建立和结构 204

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的建立 204

二、我国社会主义的工业结构 205

三、社会主义工业布局的合理化 206

第二节 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09

一、社会主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09

二、社会主义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 211

三、发展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其他行业 214

四、改革工业的管理体制 215

第三节 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重要意义 216

一、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紧迫性 216

二、加速调整我国的工业结构 218

三、制定工业发展的战略 218

第十八章 发展社会主义农业 220

第一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20

一、农业的概念 220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21

第二节 我国农业的特征 224

一、农业生产的根本特征 224

二、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特征 224

三、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特征 225

第三节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227

一、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 227

二、发挥各经济利益主体的作用 228

三、加快对农业的技术改造 229

四、培养农业人才 229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建筑业 231

第一节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 231

一、建筑业的概念 231

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32

三、建筑业的特点 235

第二节 建筑业的组织管理 236

一、建筑业的管理体制 236

二、建筑业的经营方式 238

第三节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建筑业 239

一、加速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239

二、改革建筑业的经营管理体制 240

三、推行建筑产品的商品化 242

四、加快建筑业的技术改造 243

五、发展建筑材料的生产 244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运输业和通讯业 245

第一节 社会主义运输业 245

一、运输业的概念与特点 245

二、我国运输业的基本状况 247

三、加速我国运输业的发展 248

第二节 社会主义通讯业 249

一、通讯业的概念与特点 249

二、我国通讯业的基本状况 251

第三节 发展社会主义运输业和通讯业的意义 253

一、发展运输业的重大意义 235

二、发展通讯业的重大意义 255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消费服务事业 256

第一节 消费服务事业的含义 256

一、消费服务事业是一种生产事业 256

二、消费服务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257

三、消费服务事业的范围 259

四、生活劳务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260

第二节 大力发展消费服务事业 263

一、社会主义社会消费服务事业的性质和经营目的 263

二、发展消费服务事业的意义 264

三、重视发展消费服务事业 267

四、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268

五、怎样发展消费服务事业 268

第二十二章 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70

第一节 发挥教育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271

一、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与教育工作的范围 271

二、教育工作的任务 273

三、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教育事业 274

四、增加教育经费 275

五、改革教育体制 276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 277

一、科技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 277

二、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278

三、重视科学研究的现代化 280

四、改革我国的科技体制 281

第三节 发展其他文化事业 282

一、文化的内涵 282

二、其他文化事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作用 282

第二十三章 社会主义商业 284

第一节 商业的职能 284

一、商业的职能 284

二、商业的业务环节 28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业的性质和作用 288

一、私有制商业和社会主义商业的区别 288

二、商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290

第三节 充分发挥商业在组织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29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业经济结构 294

二、加强社会主义商业的建设 295

第二十四章 社会主义金融业 29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 298

一、金融工作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298

二、货币的性质和职能 299

三、货币的流通 301

四、货币流通量规律 30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信用与银行 303

一、信用及其基本职能 303

二、信用的形式 303

三、银行及其职能 304

四、我国的银行体系 305

第三节 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银行的作用 307

一、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07

二、深化金融改革,强化银行的作用 307

第二十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310

第一节 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310

一、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 310

二、世界经济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11

三、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因 312

第二节 正确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 314

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314

二、平等互利的原则 315

三、统一计划、统一政策、联合统一对外原则 315

四、维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原则 316

第三节 大力扩展对外贸易、积极增加出口 317

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17

二、扩大出口是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 319

三、做好进口和技术引进工作 321

四、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的改革 323

第四节 利用国外资金 324

一、利用国外资金的必要 324

二、利用国外资金的方式 325

三、利用外资应当注意的问题 326

第五部分 社会主义的地区经济建设 328

第二十六章 社会主义城市建设 328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与特征 329

一、城市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329

二、城市的功能 329

三、城市的特征 330

四、社会主义城市的特征 331

第二节 城市的中心作用与地域分布 332

一、城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32

二、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城市的历史任务 332

三、城市的地域分布与全国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 332

第三节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334

一、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334

二、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335

第四节 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336

一、城市规划 336

二、城市建设 337

三、城市管理 338

第五节 城市的住宅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 339

一、城市的住宅建设 339

二、城市的基础设施 339

第二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乡村和集镇建设 340

第一节 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41

一、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及城乡的分离 341

二、社会主义社会城乡对立的消灭和城乡差别的存在 342

三、未来城乡的融合和当前乡村的建设 342

第二节 乡村产业结构 343

一、乡村产业结构的概念 343

二、乡村产业结构的分类与调整 344

第三节 乡村集镇 346

乡村集镇产生的必然性 346

二、乡村集镇的地位和作用 348

三、乡村集镇的建设 349

第四节 乡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350

一、乡村的物质生活 350

二、乡村的文化生活 351

第二十八章 社会主义的区域建设 353

第一节 经济区域及其划分原则 353

一、经济区域的含义 353

二、划分经济区域的原则 354

三、经济区域的类型和层次 356

第二节 经济区域的规划 358

一、经济区域规划的基础工作 358

二、经济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359

三、制订经济区域规划应抓的环节 361

第二十九章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设 363

第一节 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 364

一、我国经济特区的建立 364

二、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和特点 364

三、经济特区的作用 366

第二节 加强经济特区的建设 367

一、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 367

二、把引进与内联结合起来 368

三、尽力做到特区的产品以外销为主 368

四、不断完善经济特区的投资环境 369

五、深化改革,办好特区 371

六、在经济特区更要注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71

第三节 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实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372

一、要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 372

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和措施 373

三、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374

四、继续巩固和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374

五、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375

第三十章 “一国两制”——香港和台湾地区未来的经济建设 377

第一节 香港和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 377

一、香港和台湾的自然地理状况 377

二、香港经济的发展 378

三、台湾经济的发展 379

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理论依据 381

一、“一国两制”的思想渊源 381

二、主体与附体有补因素结合 382

第三节 实行“一国两制”方针的重大意义 384

一、有利于港、台问题的解决 384

二、有利于稳定和繁荣港、台经济 385

三、有利于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和繁荣社会主义大业 388

第六部分 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 390

第三十一章 社会主义企业的特点、任务和经营 3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特点 391

一、企业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91

二、企业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92

三、企业是法人 394

第二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 395

一、企业的经营决策 395

二、提高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 396

三、坚持技术开发搞好技术储备 397

四、筹措资金和运用资金 399

五、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 400

第三十二章 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 401

第一节 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402

一、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必然性 402

二、经济责任制的概念和内容 403

三、城市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形式 405

第二节 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加强企业管理 407

一、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必然性 407

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基本内容 408

三、厂长负责制和企业党组织的关系 409

四、厂长负责制和企业职工的民主管理 410

第三十三章 社会主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411

第一节 企业管理的性质、功能和内容 411

一、企业管理的含义及其性质 411

二、企业管理的基本功能 412

三、企业管理的内容 413

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415

一、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特征 415

二、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416

三、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 417

第三节 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419

一、造就宏大的管理干部队伍 419

二、认真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 421

三、努力学习外国的管理经验 421

四、制订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422

第七部分 国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营管理第三十四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425

第一节 正确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425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含义 425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性质和特点 426

三、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427

第二节 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428

一、国情的基本内容 428

二、我国国情的基本特点 429

第三节 正确规定经济的发展目标 431

一、正确规定发展目标的意义和原则 431

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内容和指标 431

三、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中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选择 432

第四节 选择实现发展目标的基本途径 434

一、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434

二、战略重点的选择及其转移 436

三、发展的战略对策及其选择 437

第三十五章 计划和统计 438

第一节 改革计划管理体制 438

一、经济体制与计划管理体制 438

二、实行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439

第二节 健全计划体系 440

一、计划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440

二、不同时限的计划系列 441

三、不同层次的计划系列 442

四、中、长期计划 443

第三节 完善计划方法 444

一、最终产品法 444

二、资源法 445

三、部门法 446

四、最优化法 446

第四节 统计工作的作用及其现代化 447

一、统计工作是国家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 447

二、统计的服务作用和监督作用 448

三、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进行统计改革 449

四、加强国民经济综合分析和经济效益的统计 449

五、提高统计工作的技术水平 450

第三十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科学决策 451

第一节 决策的科学化 451

一、决策的含义 451

二、决策的主要内容 451

三、研究决策的必要性 452

四、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 453

五、科学决策的责任制 454

第二节 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化 455

一、建设项目的决策 455

二、建设项目的决策与可行性研究 456

三、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 457

四、建立“建设项目的方案库” 458

第三节 地区开发决策的科学化 459

一、摸清待开发地区的自然资源 459

二、注意发挥地区优势 460

第三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市场 462

第一节 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关键 462

一、市场的含义 462

二、市场的作用 463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统一市场 464

一、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性质和结构 464

二、社会主义市场中的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 465

三、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市场体系 467

第三十八章 价格和价格改革 469

第一节 价格的意义与作用 469

一、价格的本质及其决定因素 469

二、价格的作用 471

第二节 我国的价格改革 473

一、价格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73

二、价格改革的条件 474

三、价格改革的目标模式 475

四、价格改革的步骤和方式 475

第三节 价格改革与人民生活 476

一、对居民承受能力的估量 476

二、提高居民的承受能力 477

第三十九章 社会主义的财政 479

第一节 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479

一、财政的实质 479

二、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 480

三、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481

四、财政的作用 482

五、财政工作的内容 483

第二节 正确组织财政收入 484

一、财政收入的种类 484

二、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484

三、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485

第三节 合理安排财政支出 486

一、财政支出的内容 486

二、控制基本建设支出的规模 487

三、合理安排文教科学的支出 488

第四节 国家预算和决算 489

一、国家预算 489

二、国家决算 490

第五节 做好审计工作 490

一、审计的含义 490

二、审计的对象和目的 492

三、审计的种类和方法 492

第四十章 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 494

第一节 综合平衡的指导思想 494

一、综合平衡的含义 494

二、综合平衡的指导思想 495

第二节 综合平衡的意义 496

一、经济发展与综合平衡 496

二、体制改革与综合平衡 496

三、对外开放与综合平衡 498

第三节 综合平衡的内容和基本原则 498

一、综合平衡的基本内容 498

二、综合平衡工作的基本原则 502

第四节 做好综合平衡工作 504

一、综合平衡决策工作的科学化 504

二、实现综合平衡的机制 505

第四十一章 环境保护 506

第一节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507

一、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507

二、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 508

第二节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510

一、环境保护的任务 510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511

三、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511

第三节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513

一、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 513

二、强化环境管理 513

三、发展科技的作用 514

第四十二章 国家的经济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 517

第一节 国家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 517

一、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 517

二、国家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 518

第二节 国家经济管理机构的改革 520

一、改革现行国家经济管理机构的必要性 520

二、改革国家经济管理机构的对策 521

三、精简机构 524

第三节 国家对经济建设的行政管理 525

一、国家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525

二、国家行政管理的任务和作用 527

三、国家行政管理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方法 528

第四十三章 运用经济杠杆管理经济 530

第一节 经济杠杆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30

一、经济杠杆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530

二、经济杠杆在组织和管理经济中的作用 531

第二节 正确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 532

一、价格杠杆及其作用 532

二、运用好价格杠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34

第三节 正确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 536

一、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 536

二、如何运用税收杠杆组织和管理经济 536

第四节 正确发挥信贷杠杆的作用 537

一、社会主义的信贷杠杆 537

二、如何运用信贷杠杆组织和管理经济 538

第五节 正确发挥工资杠杆的作用 539

一、社会主义的工资杠杆 539

二、如何运用工资杠杆组织和管理经济 539

第六节 正确运用经济杠杆应遵循的原则 541

一、要正确运用经济杠杆 541

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应遵循的原则 541

第四十四章 运用直接掌握的物质力量调节经济的运行 542

第一节 国家运用直接掌握的物质力量管理经济的内容 543

一、国家直接运用所掌握的物质力量的含义 543

二、国家直接运用所掌握的物质力量管理经济的内容 544

第二节 国家运用物质力量管理经济的渠道 546

一、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的作用促进和影响经济的发展 546

二、国家通过银行的作用促进和影响经济的发展 547

第三节 国家运用直接掌握的物质力量管理经济的意义 548

一、国家运用直接掌握的物质力量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 548

二、国家运用直接掌握的物质力量促进经济建设发展 549

三、如何发挥国家所掌握的物质力量的作用 550

第四节 国家运用物质力量管理经济同其他管理手段的关系 550

一、国家运用物质力量管理经济同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运用经济杠杆的关系 550

二、国家运用物质力量管理经济同精神手段的关系 551

第四十五章 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552

第一节 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553

一、经济法的概念 553

二、经济立法的必要性 553

三、经济立法与经济政策 554

第二节 经济法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555

一、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 555

二、确认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力 556

三、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557

四、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558

五、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 558

第三节 建立和健全经济司法 559

一、经济司法的重要性 559

二、加强经济审判工作 561

第四节 经济仲裁 561

一、国内仲裁 561

二、涉外仲裁 562

第四十六章 对生活消费进行科学的指导 564

第一节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生活消费进行指导的必要 564

一、生活消费及社会主义的生活消费 564

二、生活消费的内容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565

三、指导消费的必要与可能 566

第二节 指导生活消费的几项原则 567

一、消费水平的提高要与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567

二、根据国情合理安排消费结构 568

三、要十分重视提高消费的经济效益 569

四、以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幸福观为指导 570

五、促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家庭生活用具的现代化 571

六、要增加和有效地利用自由时间 572

第三节 对生活消费进行指导的机制和手段 572

一、国家机构在指导生活消费中的责任 573

二、经济组织在指导生活消费中的责任 573

三、其他组织在指导生话消费中的责任 574

第四十七章 汇集和传布经济信息 575

第一节 经济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 575

一、信息的概念 575

二、信息的实质 576

第二节 信息收集工作和信息对策工作 577

一、信息人员的素质 577

二、信息对策 578

三、收集信息的渠道 579

第三节 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580

一、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580

二、加强对信息机构工作的研究与指导 580

第四节 经济信息与经济预测 581

一、信息与预测的区别和联系 581

二、经济预测工作的重要性 582

第八部分 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 584

第四十八章 普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584

第一节 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585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585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587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包括的内容 588

第二节 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590

一、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学的必要性 590

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主要方法 591

三、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责任 59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594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会使劳动者的行动变成更加自觉的行动 594

二、做好普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工作 595

第四十九章 共产党员和党组织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596

第一节 党组织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597

一、党政要分开 597

二、地方党组织要创造性地工作 598

三、教育和管理党员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作贡献 599

四、发挥群众团体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600

五、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602

第二节 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603

一、正确认识党员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603

二、党员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604

三、党员要站在改革的前列 605

四、党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生产和经营的能手 606

五、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606

第五十章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保证 607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607

一、什么是党的领导 607

二、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609

第二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 610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必须有党的正确领导 610

二、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党的领导 611

三、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612

四、国家对经济建设的管理和领导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 612

第三节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13

一、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613

二、改善党的领导的主要途径 614

后记 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