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绪论 7
第一章 承袭拟古之余绪 25
一、拟古的定义 25
二、吴伟业(1609-1671)诗主唐音 26
三、施闰章(1618-1683)诗主盛唐 33
四、王夫之(1619-1692)主意的文学观 38
第二章 由拟古主义脱胎之系列 49
一、王渔洋(1634-1711)神韵说 49
二、赵执信(1662-1744)声调说(神韵派的反动) 75
三、沈德潜(1673-1769)格调(律)说(应作格律,一般作格调) 81
第三章 承公安三袁系统 89
一、公安三袁的文学理论 89
二、钱谦益(1582-1664)香观说 93
冯班(1614-1671)宗晚唐 99
吴乔(1611-1695)宗晚唐 102
三、郑燮(板桥,1693-1765)诗主性情 106
四、袁枚(1716-1797)性灵说 附蒋士铨、赵翼 111
第四章 自创一派 137
一、金人瑞(圣叹1608-1661)分解说 137
二、叶燮(1627-1703)文学的进化观 144
三、黄宗羲(1610-1695)、朱彝尊(1629-1709)等人所倡浙派及诗歌理论 151
四、翁方纲(1733-1818)肌理说 153
五、王国维(1877-1927)境界说 159
第五章 桐城古文系统之文论 165
一、归有光(1506-1571)的文论 165
二、侯方域(1618-1654)、魏禧(1624-1680)、汪琬(16241690) 168
甲、侯方域(1618-1654)才与气 169
乙、魏禧(1624-1680)经世实用 173
丙、汪琬(1624-1690)文道合一 176
三、桐城派——方苞(1668-1749)、刘大櫆(1698-1780)、姚鼐(1731-1815)曾国藩(1811-1872) 181
甲、方苞(16681749)与古文义法 185
乙、刘大櫆(1698-1780)义法说的具体化 190
丙、姚鼐(1731-1815)主义理、考证、文章合 195
丁、曾国藩(18111872)古文与骈体通 200
附录 清代名人年里碑传简表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