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1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设想 2
(二)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4
(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7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的科学体系 9
(一)邓小平理论中的经济观 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经济观 10
(三)科学发展观中的经济观 11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的逻辑结构 12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的理论地位 13
(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 14
(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14
(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14
(四)深刻总结了中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15
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的基本特征 15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经济观 16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是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经济观 16
经济改革篇 21
第一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 21
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1
(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基本思想 21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 2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 31
(四)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是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3
二 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6
(一)代表先进生产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36
(二)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38
(三)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力量 40
(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45
三 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48
(一)发展生产力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 48
(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51
(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5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改革观 57
一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 57
(一)未来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57
(二)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58
(三)牢固树立改革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 60
(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62
(五)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65
二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66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6
(二)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69
(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70
(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71
(五)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72
(六)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74
(七)检验改革开放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75
三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7
(一)经典作家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 78
(二)邓小平大胆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1
(三)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84
(四)胡锦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 89
第三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观 93
一 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93
(一)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93
(二)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特点 101
(三)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 104
二 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107
(一)创办经济特区 107
(二)发展对外贸易 112
(三)引进先进技术 114
(四)充分利用外资 115
(五)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118
三 深化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119
(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119
(二)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124
(三)努力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125
经济制度篇 131
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观 131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理论 131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设想 131
(二)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133
(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137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创立 140
(一)判断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 140
(二)所有制改革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 144
(三)建立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45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4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概念的提出 14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 148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57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新发展 159
(一)按照“两个平等”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159
(二)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61
(三)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62
第五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配制度观 165
一 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基本思想 165
(一)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165
(二)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70
(三)实现按劳分配的主要特点 171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理论的创立 174
(一)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要反对平均主义 174
(二)建立正确的分配制度要实现三者利益结合 176
(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77
(四)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防止两极分化 179
(五)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181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理论的发展 183
(一)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83
(二)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184
(三)提倡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185
(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188
(五)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88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理论的完善 192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192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194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196
经济发展篇 203
第六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战略观 203
一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203
(一)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艰辛探索 203
(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207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新要求 210
二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 213
(一)全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213
(二)下大力气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215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21
三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 227
(一)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227
(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33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36
第七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 240
一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坚持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240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40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48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52
二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254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54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256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258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59
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63
(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64
(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67
(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269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71
第八章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74
一 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274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思想的提出 274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思想的发展与深化 276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思想的丰富与拓展 278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279
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281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281
(二)保持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83
(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配合 284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87
三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经济建设的迫切要求 289
(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 289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93
(三)发展教育和科学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95
四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97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和重要意义 297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299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 301
五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经济建设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 304
(一)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304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306
(三)努力促进世界和谐的重要举措 308
参考文献 311
后记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