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绪论 1
第一编 形体编 1
第一章 记录文献的载体 1
第一节 甲骨 2
第二节 金石 6
第三节 简牍 11
第四节 缣帛 22
第五节 纸 28
第六节 胶片与磁带 33
第二章 文献的体裁 36
第一节 文献内容的体裁 36
第二节 文献编纂形式的体裁 41
第三章 文献的体例 63
第一节 古书多无书名 63
第二节 古书不题作者 67
第三节 古书单篇别行之例 70
第四节 古书序传常置全书之末 72
第五节 古书篇章题目列于正文之后 74
第六节 古书的附益 77
第七节 内篇与外篇 80
第八节 先秦子书不皆出于手著 83
第九节 子书与文集之流变 85
第十节 古书的篇与卷 87
第四章 文献的体式 92
第一节 简策体式 93
第二节 卷轴体式 94
第三节 折叠体式 97
第四节 册页体式 99
第二编 方法编 103
第一章 目录 103
第一节 目录的功用 103
第二节 目录的体例 107
第三节 目录的分类 113
第二章 版本 128
第一节 印刷术的发明 128
第二节 版本的功用 135
第三节 版本的类型 140
第四节 版本的鉴别 160
第五节 善本的标准 176
第三章 校勘 178
第一节 校勘的功用 179
第二节 校勘的对象 184
第三节 校勘的方法 191
第四节 校勘成果的处理 203
第四章 辨伪 211
第一节 伪书出现的原因 212
第二节 考辨伪书的方法 221
第三节 考辨伪书的注意点 230
第五章 辑佚 233
第一节 辑佚的方法 233
第二节 辑佚的取材 237
第三节 辑佚工作的注意事项 248
第四节 评价辑本的标准 255
第六章 编纂 259
第一节 编纂的性质 259
第二节 编纂的特点 260
第三节 编纂的功用 266
第四节 编纂的方法 271
第三编 历史编 277
第一章 先秦(起源期) 277
第一节 多种载体纷呈 278
第二节 古书始有注解 283
第三节 孔子整理六经 286
第四节 编纂已有准则 291
第五节 子书别具特点 293
第六节 书籍每多散佚 297
第二章 汉(奠基期) 299
第一节 简帛碑刻同用 300
第二节 刘向校理群书 306
第三节 班固编成汉志 309
第四节 郑玄遍注群经 311
第五节 辞书各有创例 313
第六节 经学始分今古 316
第七节 刊刻熹平石经 318
第八节 辨伪开始起步 320
第三章 魏晋至隋(变迁期) 324
第一节 逐步废简用纸 324
第二节 校理汲冢遗书 326
第三节 刊刻正始石经 330
第四节 文献散亡严重 331
第五节 目录不断变革 335
第六节 注经多用义疏 339
第七节 首创类书之体 342
第八节 总集应运而生 344
第九节 出现各体方志 346
第十节 诸家翻译佛经 350
第四章 唐五代(发展期) 353
第一节 始创雕版印书 353
第二节 目录定为四分 356
第三节 编纂续有发展 358
第四节 编制音义词书 361
第五节 刊刻开成石经 363
第六节 辨伪思潮活跃 365
第七节 译经规模空前 368
第五章 宋辽金(兴盛期) 370
第一节 刻书盛极一时 371
第二节 发明胶泥活字 375
第三节 出现理论专著 377
第四节 编纂颇多成果 381
第五节 雕刻佛教大藏 387
第六节 金石之学兴起 389
第七节 辨伪多有收获 391
第八节 始有辑佚专书 393
第六章 元明(中衰期) 397
第一节 刻书继续兴盛 397
第二节 发明木制活字 404
第三节 编成特大类书 406
第四节 藏书之风甚炽 408
第五节 辨伪又有专著 411
第六节 辑佚走向成熟 413
第七章 清(恢复、鼎盛期) 415
第一节 考据之学勃兴 415
第二节 编纂成果卓著 419
第三节 印刷技术更新 427
第四节 金石之学兴盛 433
第五节 校勘成绩斐然 435
第六节 发现珍秘文献 437
第七节 辨伪发展缓慢 441
第八节 辑佚风靡一时 443
第八章 近现代(总结、发展期) 448
第一节 出现新的载体 448
第二节 利用科技手段 450
第三节 出土珍本文献 452
第四节 全力整理古籍 455
第五节 编印明清档案 459
第六节 研究渐成体系 461
第四编 理论编 465
第一章 中国文献学理论的形成 465
第一节 古代文献学理论不发达的原因 465
第二节 文献学理论发端于宋渐盛于清 467
第三节 技术性方法论的理论价值 467
第四节 后人总结的理论与本人手撰的专著 468
第二章 中国文献学理论的若干特点 471
第一节 源于实践 471
第二节 内容深广 476
第三节 言简意赅 482
第四节 切合实用 487
第五节 后出转精 492
第六节 未臻完善 500
第三章 文献学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树 506
第一节 刘向 506
第二节 刘歆 508
第三节 郑玄 509
第四节 颜之推 511
第五节 陆德明 513
第六节 郑樵 515
第七节 彭叔夏 517
第八节 朱熹 519
第九节 胡应麟 520
第十节 卢文弨 522
第十一节 戴震 524
第十二节 纪昀 527
第十三节 钱大昕 529
第十四节 段玉裁 531
第十五节 王念孙 533
第十六节 章学诚 535
第十七节 黄丕烈 537
第十八节 阮元 539
第十九节 顾千里 541
第二十节 俞樾 543
第二一节 张元济 544
第二二节 陈垣 546
第二三节 余嘉锡 548
第二四节 严一萍 550
第四章 文献学理论整理刍议 553
第一节 搜集发掘 553
第二节 按类摘编 554
第三节 归纳梳理 555
第四节 摘要注释 556
第五节 编纂专书 557
附录: 559
宋代版权样章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