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戏剧”的兴起 1
二、现代跨文化改编的研究现状 5
三、相关概念的辨析及其历史进程的描述 10
四、研究设想与价值预估 17
第一章 异域情境的“中国化” 24
第一节 “中国化”:戏剧移植的观演需求 24
一、“中国化”与“归化”翻译 24
二、“中国化”与戏剧的剧场性 27
第二节 人、地、场景的转换 31
一、人名的“中国化” 31
二、地名的“中国化” 36
三、场景的“中国化” 43
第三节 文化风习的更置 50
一、“移”风“易”俗 50
二、西洋日常礼节的“中国化” 60
三、男女伦理关系的变异 63
第四节 宗教文化的处理 68
一、从“基督上帝”到“阿弥陀佛” 68
二、宗教文化的涤净与过滤 73
三、基督教文化的遗留与传播 76
第二章 历时故事的“时代化” 82
第一节 “时代化”:戏剧改编的功利意识 82
一、进化论与文学的时代性 82
二、“易卜生主义”即写实主义 84
三、“时代化”与戏剧的功利意识 86
第二节 封建专制的批判 88
一、女性的解放 88
二、封建制度的抨击 94
第三节 黑暗社会的揭露 98
一、底层苦难生活的描摹 98
二、官场现形记:《钦差大臣》的改编 102
三、金钱社会的批判:《窦巴兹》《吝啬人》等的改编 104
第四节 民族解放的呼号 109
一、早期改编剧的民族情节 110
二、左翼改编剧的民族情节 112
三、抗日语境中的戏剧改编 116
第三章 经典文本的“大众化” 134
第一节 “大众化”:改编剧接受场阈的拓展 134
一、剧场决定了戏剧面向大众 134
二、不同时期对大众的界定 136
三、政治运动对戏剧“大众化”的要求 138
第二节 “大众化”改编的惯常途径 140
一、情节:故事性、趣味性的选择 140
二、主题:由抽象到具体 144
三、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 148
第三节 面向农民:陈治策在定县的改编实验 152
一、陈治策及其改编剧简介 152
二、陈治策改编剧的“大众化”色彩 155
三、陈治策改编剧的意义 157
第四节 走向广场:街头剧“好一计鞭子” 160
一、“好一计鞭子”的源与流 161
二、打破“第四堵墙”:演员和观众的互动 165
三、口号、歌曲与抗日主题 169
第四章 世界文学的“民族化” 175
第一节 “民族化”:中西文化在改编中融会 175
一、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 175
二、“民族化”的不懈探索 178
第二节 在民族文化中汲取资源 181
一、传统文化的传达 182
二、古典诗词的挪用 186
三、与中国戏曲的遇合 190
第三节 互文与拼贴:“中西合璧”式改编 199
一、《不如归》:中日民族文化的融会 200
二、《三千金》:中西文本的“里应外合” 202
三、《思凡》:实验性的拼贴与反叛 205
第四节 从“欧化”语言到民族语言 207
一、改编与戏剧语言的“欧化” 207
二、汉语魅力在改编中的散发 212
三、民族诗性语言在改编中的成熟 217
第五章 跨文化改编与现代戏剧进程 225
第一节 改编推动现代戏剧的产生、发展与成熟 225
一、改编催生了中国现代戏剧 225
二、改编促进现代戏剧的发展与成熟 228
第二节 改编对现代剧作家的培养 230
一、现代戏剧家的改编风潮 230
二、改编对剧作家创作的影响 233
第三节 改编促进现代剧运繁荣 238
一、弥补“剧本荒” 238
二、改编的双重性 241
结语 245
主要参考文献 251
附录 中国现代跨文化改编主要剧目一览表 259
后记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