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对的功能 1
1.1 校异同 2
1.2 校是非 2
1.3 校对两功能的关系 2
2 校对的地位、作用、理念和职责 5
2.1 校对的地位和作用 6
2.2 校对理念和职责 6
3 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 7
3.1 “三校一读”及样书检查 8
3.2 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 8
3.3 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 9
3.4 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 9
4 校对工作的基本程序 11
4.1 三个校次的任务和方法 12
4.2 核红 12
4.3 过红 12
4.4 文字技术整理 13
4.5 通读检查 13
4.6 对片 14
5 校对方法及操作技术 15
5.1 对校法 16
5.2 本校法 17
5.3 他校法 17
5.4 理校法 17
5.5 人机结合校对法 18
6 校对的阅读 19
6.1 校对阅读的对象和目的 20
6.2 校对阅读的基本特征 20
6.3 校对阅读注意事项 20
7 校对符号及其用法 23
7.1 字符的改动符号 24
7.2 字符方向位置的移动符号 25
7.3 字符间空距的改动符号 28
7.4 其他符号 29
8 图书封面、封底及书脊的校对 31
8.1 图书封面 32
8.2 图书封底 33
8.3 书脊 34
9 图书书名页的校对 37
9.1 主书名页 38
9.2 附书名页 43
10 图书目录的校对 45
10.1 目录的版式 46
10.2 校对目录注意事项 47
11 图书版面格式处理 49
11.1 版面和版面格式 50
11.2 版心 50
11.3 面、页 50
11.4 字距 50
11.5 行距 51
11.6 书眉、中缝 51
11.7 标题 52
11.8 正文 55
11.9 页码 57
11.10 字体 59
11.11 字号 65
12 期刊的校对 67
12.1 期刊封面 68
12.2 期刊书脊 68
12.3 期刊封底 68
12.4 期刊目录 69
12.5 期刊正文版式 70
12.6 标题 71
12.7 卷首页 72
12.8 插图 73
12.9 导读 73
13 插图版式处理 75
13.1 小于1/2版面的图 76
13.2 等于或大于1/2版面的图 76
13.3 整面的图 77
13.4 跨页图 78
13.5 超版口图 79
13.6 连续图 79
13.7 出血版图 79
13.8 插页图 79
13.9 图版 80
13.10 插图版式的处理 80
13.11 校对插图注意事项 81
14 表格处理 83
14.1 表格转栏 84
14.2 表头互换 86
14.3 合页表 86
14.4 接排表 88
14.5 插页表 91
14.6 表格版式的有关要求 91
14.7 推荐使用三线表 92
14.8 校对表格注意事项 93
15 科技书刊中外文字符的使用规则及形似标点符号作为科技符号的用法 95
15.1 外文字符正斜体、黑白体和大小写的正确使用 96
15.2 形似标点的符号作为科技符号的用法 98
16 数学式处理 101
16.1 数学式的排法 102
16.2 数学式的转行 104
16.3 数学式的变形 105
16.4 校对数学式注意事项 106
16.5 数学符号简表 107
17 化学式处理 111
17.1 化学式的排法 112
17.2 化学结构式的变形 114
17.3 化学式的转行 114
〔附〕 简明元素周期表 116
18 书刊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的版式和校对 117
18.1 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 118
18.2 参考文献著录使用的符号 119
18.3 参考文献表的排法 120
18.4 校对参考文献著录注意事项及说明 121
18.5 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 122
19 量和单位的校对 125
19.1 法定单位的构成 126
19.2 使用量和法定单位的常见错误 128
19.3 量的名称、符号和SI单位名称、符号简表 133
20 特殊书刊的校对 147
20.1 纸质辞书的校对 148
20.2 美术图片类书刊的校对 153
20.3 翻译读物的校对 156
20.4 医学书刊的校对 157
20.5 音乐曲谱类书刊的校对 160
21 校对流程的登录、监控与报表 171
21.1 报表 172
21.2 卡片 177
22 校对量化管理 179
22.1 校对字数量化管理(定额管理) 180
22.2 校对质量量化管理 181
附录 183
附录1 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 184
附录2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修订) 194
附录3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 217
后记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