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哲学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段德智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010099781
  • 页数:50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莱布尼茨的生平、著述与人格 1

一、青少年时代的莱布尼茨 2

1.徜徉哲学大世界(1646—1672年) 2

2.巴黎之行与访问斯宾诺莎(1672—1676年) 8

二、莱布尼茨的哲学著述与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 11

1.哲学体系的酝酿(早年莱布尼茨:1676—1686年) 11

2.哲学思想的阐扬(中年莱布尼茨:1686—1704年) 15

3.哲学体系的完善(壮年莱布尼茨:1704—1714年) 24

4.晚年莱布尼茨的哲学研究(1714—1716年) 34

三、莱布尼茨的“学术案件”、世界情怀、个性与人格 40

1.与牛顿的一桩公案 40

2.情系中国与中国哲学 51

3.个性与人格 59

第二章 莱布尼茨哲学的生成、主要旨趣及其所依据的基本原则 65

一、莱布尼茨哲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背景 65

1.莱布尼茨哲学的理论渊源 66

2.莱布尼茨哲学的思想背景 69

二、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生成过程、主要旨趣和基本特征 78

1.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生成过程 79

2.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主要旨趣 85

3.莱布尼茨哲学的基本特征 90

三、莱布尼茨哲学所依据的基本原则 93

1.充足理由原则的提出 94

2.充足理由原则是“关于存在的大原则” 103

3.圆满性原则与自由和自由选择 108

四、莱布尼茨哲学诸原则的辩证关联与莱布尼茨哲学的总体结构 114

1.莱布尼茨哲学诸原则之间的辩证关联 114

2.莱布尼茨哲学的总体框架 119

3.对罗素关于莱布尼茨的逻辑学的解释的一个批评 120

第三章 莱布尼茨的本体论思想 130

一、莱布尼茨本体论思想的理论背景 131

1.大陆理性派本体论的逻辑演进:从二元论到唯心主义一元论 131

2.英国经验派本体论的逻辑演进:从唯物主义走向唯心主义 136

3.大陆理性派与英国经验派在本体论方面的论战 141

二、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一):单子论 143

1.单子乃“形而上学的点” 145

2.单子的其他一些规定性:单子变化的内在性原则 149

3.“单子的本性在于力” 151

4.单子变化的“本原”:知觉和欲望 153

三、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二):连续律 156

1.单子的等级阶梯与连续系列 159

2.物质:“初级物质”与“次级物质” 163

3.与连续律相一致的时空观:反对对“马德堡半球”的误读 167

4.作为同单子连续系列相关的上帝 171

四、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三):前定和谐学说 173

1.前定和谐学说的酝酿过程:从身心平行说到前定和谐假说 174

2.前定和谐的普遍性与层次性(一):单子之间的普遍和谐 177

3.前定和谐的普遍性与层次性(二):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和谐 179

4.前定和谐的普遍性与层次性(三):自然的与神恩的和谐 184

5.前定和谐的一体两面性及其理论依据 186

6.和谐的自主性、神恩性与前定性的三位一体:自然神论 189

五、莱布尼茨的“形而中学”: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的内在关联 191

1.国际莱布尼茨研究中的一个痼疾:“瞎子摸象” 191

2.中年莱布尼茨“现象主义”或“物体哲学”的理论背景 194

3.莱布尼茨现象主义的形而上学目标:对“物理学”的超越 198

4.莱布尼茨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相互关联的基本中介:“有形实体”、“次级物质”与“派生的力” 202

5.莱布尼茨的本体论思想的整体性与层次性 206

第四章 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思想 209

一、莱布尼茨认识论的理论渊源与理论背景 210

1.莱布尼茨认识论的理论渊源 210

2.莱布尼茨认识论的理论背景(一):哲学中心的转移 217

3.莱布尼茨认识论的理论背景(二):大陆理性派认识论 221

4.莱布尼茨认识论的理论背景(三):英国经验派认识论 224

5.莱布尼茨认识论的理论背景(四):英国经验派与大陆理性派的论战 228

二、莱布尼茨关于认识起源的思考:“有纹路的大理石” 233

1.莱布尼茨的问题意识(一):“天赋观念”还是“白板” 233

2.莱布尼茨的问题意识(二):洛克对天赋观念学说的挑战 241

3.莱布尼茨的答辩:“天赋观念潜在说” 245

三、莱布尼茨的认识过程思想与微知觉理论 251

1.莱布尼茨的认识过程思想:从感觉到察觉 251

2.天赋观念的两重意涵与认识过程的双重路向 254

3.微知觉的两重意涵:类型学与本体论或动力学 257

4.作为类型学意义上的微知觉的“效用” 262

5.作为本体论和动力学意义上的微知觉的“效用” 266

6.莱布尼茨微知觉理论和认识过程思想的基本立场 271

四、莱布尼茨的真理观:“原初的真理”与“派生的真理” 274

1.莱布尼茨真理观的两个维度:“知”与“所知” 274

2.认识真理的两条基本途径:反省与推证 279

3.推证的两种类型:先天推证与后天推证 281

4.推证的两项原则:“矛盾原则”与“充足理由原则” 287

5.真理的两种类型:“原初的真理”与“派生的真理”,“理性的真理”与“事实的真理”,“必然的真理”与“偶然的真理” 289

6.真理的标准:充分、直觉的明白 297

7.两种真理与两种命题:必然命题与偶然命题 300

8.从阿维洛伊的双重真理论到莱布尼茨的两种真理思想 305

五、莱布尼茨的语言哲学:“普遍字符”与“综合科学” 308

1.“摧毁巴别之塔”与构建“普遍代数学” 309

2.普遍代数学(一):以数学为蓝本发明普遍字符 316

3.普遍代数学(二):以数学为蓝本改进推理演算 322

4.普遍代数学(三):以数学为蓝本构建综合科学 326

5.莱布尼茨与洛克在语言哲学领域的论争 333

6.莱布尼茨语言哲学的理性主义实质及其历史地位 338

第五章 莱布尼茨的道德学思想 341

一、莱布尼茨的人学思想:人的自由与人的快乐 342

1.“人的自由”与“道德的必然性” 342

2.人的自由的个体性与主体性 350

3.“人的快乐”与“人生智慧” 361

4.道德推理与道德“本能” 365

5.人的自由与上帝的前定 369

二、莱布尼茨的神学思想:自然神学与神义论 373

1.自然神学:作为造物主的上帝 373

2.上帝存在的哲学证明:宇宙论模式 381

3.“上帝的善”与“恶的起源” 385

4.“恶的存在”与“最好世界” 389

三、莱布尼茨的社会思想:普遍正义与乐观主义 396

1.普遍正义:社会正义与法律正义 396

2.乐观主义与社会向善论 402

3.自然的与神恩的王国 407

第六章 莱布尼茨对后世哲学的深广影响 414

一、莱布尼茨与德国古典哲学 414

1.康德:“蜕变了的莱布尼茨” 416

2.费尔巴哈:“我欲故我在”与“这个” 422

二、莱布尼茨与意志主义 428

1.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与“我思我所欲” 428

2.尼采:“权力意志”与“第一个悲剧哲学家” 433

三、莱布尼茨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439

1.胡塞尔:“作为单子的自我”与“交互单子论” 439

2.海德格尔:“单子论意在说明存在者之存在” 447

四、莱布尼茨与分析哲学 452

1.罗素:“莱布尼茨的哲学源于他的逻辑学” 453

2.斯特劳森:作为“一种殊相本体论尝试”的单子论 457

五、莱布尼茨与直觉主义美学 463

1.鲍姆嘉通:从“微知觉”到“感觉学” 464

2.克罗齐:从“感觉学”到“直觉主义” 468

六、莱布尼茨与现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 474

1.罗尔斯:从“普遍正义”到“分配正义” 474

2.诺齐克:从“普遍正义”到“个人权利” 479

莱布尼茨生平年表 485

主要参考文献 491

后记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