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官论坛 专利权有效性司法判断》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石必胜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3040921
  • 页数:339 页
图书介绍:2000年修正的《专利法》确立了专利授权和确权的司法终局制度。专利授权和确权行政案件是非常重要的两类案件,对于是否应当授予专利权,以及专利权是否有效,具有决定作用。作者在自己多年从事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的审判实务工作的审判经验和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对专利授权确权行政审判进行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下本书。本书分为十三章,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专利权有效性司法审判问题:第一章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审判概况;第二章权利要求书的理解;第三章专利权有效性判断的技术贡献视角;第四章专利创造性的经济分析和比较研究;第五章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客观化;第六章专利创造性判断的主体;第七章专利创造性判断的方法;第八章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规则;第九章无效程序中权利要求书的修改;第十章专利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司法判断;第十一章专利授权确权案件的证据规则;第十二章专利权有效性与专利侵权判定;第十三章GUI外观设计专利的司法保护。

第一章 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的审理程序 1

第一节 案件管辖情况 1

一、基本情况 1

二、相关法律规定 2

三、管辖调整情况 3

第二节 案件审理概况 4

一、收结案数量 4

二、司法审查职能行使情况 5

第三节 案件主要争议 6

一、专利类型和当事人 6

二、主要法律争议 7

第四节 专利复审依职权审查的合法性 8

一、行政法一般原理的分析 9

二、对《专利法实施细则》第63条的理解 10

三、小结 11

第五节 专利无效决定即时生效存在的问题 12

一、合法性分析 12

二、合理性分析 15

三、后果分析 18

四、小结 19

第二章 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 20

第一节 隐含特征在权利要求解释中的作用 20

一、考虑隐含特征的理论基础 20

二、考虑隐含特征的主体标准 22

三、考虑隐含特征的限制条件 24

四、考虑隐含特征的引导方向 25

第二节 权利要求解释的语文视角 26

一、通顺(没有逻辑或语法毛病) 26

二、清楚 28

(一)清楚(易懂不晦涩) 28

(二)清楚(明白不含混) 30

三、准确(符合实际或预期) 31

四、简要(简单扼要) 33

五、结论及建议 34

第三节 产品权利要求结构特征的间接限定 36

一、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36

二、权利要求书应当清楚的根本目的 37

三、产品结构的直接表征 38

四、“记录载体”发明专利申请驳回复审行政纠纷案的评价 40

五、小结 41

第三章 专利权有效性判断的技术贡献视角 42

第一节 技术贡献视角下的权利要求解释 42

一、技术贡献的理论分析 42

二、权利要求解释原则 44

三、解释权利要求的典型案例 45

第二节 技术贡献视角下的专利文件评价 47

一、说明书的评价 47

二、权利要求书的评价 51

第三节 技术贡献视角下的专利申请文件修改 56

一、技术贡献匹配原则 56

二、修改的影响因素 57

三、修改的依据 58

四、修改的二次概括 59

第四节 技术贡献视角下的专利创造性判断 61

一、创造性的本质 61

二、发明点的评价 64

三、创造性判断方法 66

四、创造性判断与说明书的记载 68

第四章 专利创造性的经济分析和比较研究 72

第一节 专利创造性的经济分析 72

一、专利制度的经济分析 72

二、专利创造性的经济理论概述 75

三、专利创造性的连续发明理论 77

四、专利创造性的选择价值理论 84

五、专利创造性的错误成本理论 86

六、专利创造性的互补发明理论 88

第二节 美国专利创造性制度的司法变迁 91

一、美国专利创造性制度的司法创设与发展 91

二、《美国专利法》第103条与司法的互动 96

三、KSR案对专利创造性制度的发展 100

四、对创造性制度法律移植的启示 105

五、对创造性判断司法主导的启示 107

六、对创造性判断客观化的启示 108

七、对创造性判断司法政策的启示 110

第五章 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客观化 112

第一节 专利创造性判断客观化的障碍 112

一、专利创造性固有的主观性 112

二、事后眼光的影响 113

三、判断主体的分散性 114

第二节 专利创造性判断客观化的路径 114

一、判断方法对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客观化的促进 114

二、类型化和领域化对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客观化的促进 117

三、判断主体对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客观化的促进 119

第三节 客观技术问题与发明人声称技术效果的关系 121

一、与发明人声称的技术效果的关系 122

二、与说明书没有记载的技术效果的关系 125

三、与显而易见的技术效果的关系 127

四、小结 128

第四节 技术方案理解的倒序法 129

一、倒序法的实践价值 129

二、倒序法的理论基础 130

三、倒序法的可行性 132

第五节 专利创造性判断中的“温水煮青蛙效应” 134

一、什么是专利创造性判断中的“温水煮青蛙效应” 135

二、专利创造性判断是否符合主观感受性条件 137

三、专利创造性判断是否符合刺激渐变性条件 138

四、专利申请人如何避免“温水煮青蛙效应” 141

五、专利权人如何避免“温水煮青蛙效应” 144

六、小结 146

第六章 专利创造性判断的主体 147

第一节 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界定 147

一、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拟制性 147

二、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群体性 149

第二节 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151

一、知识和技能的认定因素 151

二、技术领域的影响 153

三、时间界限的影响 154

第三节 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创造能力 155

一、各国的相关规定 155

二、逻辑分析和有限实验能力 157

三、小结 159

第七章 专利创造性判断的方法 161

第一节 专利创造性判断中的相反技术启示 161

一、技术启示的作用 162

二、相反技术启示的作用 163

三、典型案例分析 164

第二节 功能性技术方案的创造性判断 166

一、典型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167

二、创造性判断的理论基础 168

三、创造性判断的具体情形 170

四、典型案例的应用分析 171

五、小结 171

第三节 专利创造性判断中的“蝴蝶效应” 172

一、“蝴蝶效应”的定义 172

二、“蝴蝶效应”有什么影响 174

三、如何对待“蝴蝶效应” 176

四、小结 178

第四节 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对创造性判断的影响 179

一、对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的不同态度 179

二、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的主要作用 181

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的使用时机 182

四、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与综合原则 184

五、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具体认定 185

六、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是否为充分条件 186

第八章 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规则 189

第一节 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基本前提 189

一、专利申请文件与专利文件的区分 190

二、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的区分 191

三、主动修改与被动修改的区分 194

第二节 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基本原则 196

一、先申请原则 197

二、技术贡献匹配原则 199

第三节 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直接确定标准之批判 202

一、记载与公开的范围是否相同 202

二、直接确定标准在欧洲专利局的适用 206

三、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和禁止反悔原则的影响 208

四、小结 211

第九章 无效程序中权利要求书的修改 213

第一节 专利文件修改的基本前提和主要问题 214

一、专利文件修改的基本前提 214

二、司法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216

第二节 信赖利益保护视角下的修改规则 217

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217

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影响 219

第三节 撰写激励视角下的修改规则 220

一、激励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220

二、撰写激励视角下的修改规则 221

第四节 权利要求书不准确性视角下的修改规则 222

一、权利要求书的不准确性 222

二、权利要求书不准确性的考量 223

第五节 司法政策视角下的修改规则 224

一、对专利代理实际情况的考量 224

二、对司法政策的考量 225

第六节 发明与实用新型的区分 227

一、发明与实用新型修改规则的区分 227

二、比较法的考察 229

三、小结 230

第十章 专利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司法判断 231

第一节 结合原则和立体原则 231

一、结合原则 231

二、立体原则 233

第二节 判断基础 234

一、判断主体 234

二、判断依据 236

第三节 证据规则 237

一、证明责任 237

二、举证期限 239

三、证明标准 241

四、举证责任转移 243

五、小结 246

第十一章 专利授权确权案件的证据规则 247

第一节 举证责任 247

一、专利复审委员会的举证责任 247

二、调查取证 249

三、合并审理与证据共享 250

第二节 公知常识的举证责任 251

一、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251

二、专利复审委员会的举证责任 252

第三节 证明标准 254

一、专利授权案件的多元化证明标准 254

二、专利确权行政案件的证明标准 255

第四节 证据形式 257

一、比较实验 257

二、证据的内容要求 258

三、证据的时间要求 259

四、外文证据和互联网信息 260

第五节 举证期限 260

一、一般原则 260

二、诉讼中补充证据的采信 261

第六节 专利授权确权中现有技术的自认 262

一、问题的由来 263

二、现有技术能否自认的理由 264

三、现有技术是否可以自认 266

四、公知常识是否可以自认 269

第十二章 专利权有效性与专利侵权判定 272

第一节 专利诉讼中对权利要求书明显瑕疵的修正 272

一、什么是权利要求书的明显瑕疵 273

二、什么情况下可以修正权利要求书的明显瑕疵 274

三、为什么在诉讼中可以修正明显瑕疵 277

四、修正明显瑕疵的专利侵权案例 279

第二节 专利侵权判定方法在新颖性判断中的适用 280

一、典型案例及问题的提出 281

二、专利侵权判定方法对新颖性判断的启示 283

三、新颖性判断方法的完善 285

第三节 禁止反悔原则如何限制等同侵权 287

一、等同侵权的关键 287

二、禁止反悔的对象 289

三、限缩技术特征与等同侵权 291

四、对“银膜”案的分析 292

五、结论 293

第四节 专利权用尽与专利产品修理和再造的区分 294

一、专利权用尽与修理的三种规则 296

二、区分修理与再造的实践难题 298

三、Canon案的专利法进路 301

四、专利法进路存在的问题 303

五、修理与再造区分规则的政策属性 305

六、确定我国司法政策的考量因素 307

七、小结 310

第五节 要素省略发明的隐含限定特征 310

一、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11

二、如何正确理解要素省略发明 312

三、权利要求是否包含隐含限定特征 313

四、隐含限定特征的作用 315

五、小结 316

第十三章 GUI外观设计专利的司法保护 318

第一节 GUI外观设计与通电图案的明示 318

一、简要案情及争议焦点 319

二、明确通电图案的难题 320

三、明确通电图案的必要性 322

四、明确通电图案的办法 323

第二节 GUI外观设计可专利性的法律依据 325

一、《专利法》对GUI外观设计的适用 325

二、GUI外观设计专利授权的法律依据 327

三、“便携式显示设备(带图形用户界面)”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驳回复审行政纠纷案中的两个具体问题 329

四、小结 332

附录 本书相关论文 334

后记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