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晓萍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7141758
  • 页数:4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编曾在美国长期从事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有丰富的经验。该书内容兼顾基础与临床,突出最新进展,全面、翔实地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诊疗技术,基础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实用性强。

第一篇 基 础篇 1

第一章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学的研究 1

第一节 病因学的概述 1

第二节 病因学的历史回顾 2

一、血脂异常 3

二、高血压 9

三、吸烟 10

四、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10

五、遗传因素 11

六、其他因素 12

第三节 病因学发病机制的理论基础 15

一、脂质浸润学说 15

二、内皮细胞损伤学说 16

三、炎症反应学说 18

四、氧化应激学说 20

五、斑块破裂学说 21

六、血栓形成学说 24

第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特点 26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特点 26

一、脂质条纹 27

二、纤维斑块 29

三、粥样斑块 29

四、复合病变 30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在不同动脉的病理特点 32

一、主动脉粥样硬化 32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33

三、脑动脉粥样硬化 35

四、肾动脉粥样硬化 36

五、周围动脉粥样硬化 37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与器官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37

一、主动脉粥样硬化与主动脉 37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脏 38

三、脑动脉硬化与脑 40

四、肾动脉粥样硬化与肾 41

五、周围动脉粥样硬化与四肢 42

第三章 动脉粥样硬化分子生物学研究 45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内在联系与意义 45

一、正常的血管细胞结构与功能 46

二、动脉粥样硬化细胞与分子机制的研究 47

三、分子生物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内在联系及意义 50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进展 51

一、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51

二、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循环标志物 53

三、动脉粥样硬化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 55

四、一氧化氮与动脉粥样硬化 57

五、细胞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 59

六、组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 65

七、细胞连接通讯与动脉粥样硬化 66

八、单核细胞招募与动脉粥样硬化 68

九、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69

十、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72

十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79

十二、内质网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 80

十三、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动脉粥样硬化 82

第三节 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项目 83

一、无创影像学检查 83

二、有创影像学检查 88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新进展 94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新进展 94

一、抗动脉粥样硬化为核心的高血压治疗策略 94

二、他汀类药物应用的突破——从临床的血脂达标到逆转斑块 96

第二节 介入治疗新进展 105

一、新器械的应用 105

二、新观点的形成 106

三、干预治疗方法的进展 107

四、展望 107

第二篇 临 床篇 109

第一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共性问题 109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构与分类 109

一、斑块的结构 109

二、斑块的分类 109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110

一、无症状期 111

二、缺血期 111

三、坏死期 111

四、纤维化期 112

第三节 易损斑块的检查与干预 112

一、易损斑块的定义 112

二、易损斑块的诊断标准 112

三、易损斑块的诊断技术 112

四、易损斑块的治疗策略 113

第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个性问题 114

第一节 后循环缺血与动脉粥样硬化 114

一、后循环缺血的定义 114

二、有关后循环缺血的几个重要认识 114

第二节 糖尿病的脂质谱异常——机制、特征与干预策略 115

一、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与特征 115

二、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干预策略 115

第三节 肾脏疾病的血脂异常管理 116

一、肾脏疾病脂质代谢紊乱的特点及机制 116

二、慢性肾病的调脂治疗 117

第三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19

第一节 冠状动脉的大体解剖及其血液供应和侧支循环 119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心绞痛 121

一、定义与概述 121

二、发生机制 121

三、临床表现 12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23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124

六、诊治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130

第三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肌梗死 131

一、发生机制 131

二、临床表现 132

三、心电图 134

四、超声心动图 135

五、放射性核素扫描 135

六、实验室检查 136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137

八、规范治疗 141

九、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47

第四节 介入治疗 148

一、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术的发展史 148

二、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术的适应证 150

三、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术术中、术后的并发症 156

四、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术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规范化治疗 159

第四章 主动脉硬化 163

第一节 主动脉大体解剖 163

第二节 主动脉硬化好发部位与临床表现 163

第三节 主动脉硬化与主动脉夹层 164

一、发病机制 165

二、临床分型 166

三、临床表现 16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69

五、规范治疗 170

第五章 脑动脉硬化 174

第一节 脑动脉大体解剖图及供血部位 174

第二节 脑动脉硬化好发部位病因病理 176

一、脑动脉硬化好发部位 176

二、脑动脉硬化病因 177

三、脑动脉粥样硬化病理 178

四、脑动脉硬化临床分期 179

第三节 脑动脉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 180

一、发病机制 180

二、临床表现 184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89

四、规范治疗 190

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94

第四节 脑动脉硬化与脑卒中 197

第五节 脑动脉硬化与认知功能障碍 198

一、发病机制 199

二、VCI的危险因素分析 200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 20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03

五、规范治疗 204

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5

第六节 脑动脉硬化治疗策略 208

第七节 颈动脉粥样硬化 209

一、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损伤部位 209

二、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脑梗死的病理机制 210

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 210

四、辅助检查 212

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 215

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215

第八节 脑动脉硬化治疗策略 217

第六章 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 222

第一节 脑血管疾病概论 222

一、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222

二、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 223

三、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 225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27

一、TIA概念的历史回顾 227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228

三、临床表现 229

四、辅助检查 230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230

六、治疗 231

第三节 脑梗死 233

一、脑梗死亚类 233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234

三、病理 235

四、病理生理 236

五、临床表现 237

六、辅助检查 240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 240

八、治疗 241

九、预后 243

第四节 脑出血 24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43

二、病理 244

三、临床表现 244

四、辅助检查 246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246

六、治疗 247

七、预后 249

第五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24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49

二、病理 249

三、临床表现 250

四、辅助检查 250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251

六、治疗 252

七、预后 253

第六节 高血压脑病 25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54

二、病理 255

三、临床表现 255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256

五、治疗 256

六、预后 257

第七节 其他动脉性疾病 257

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257

二、颞动脉炎 260

三、主动脉弓综合征 261

四、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263

第八节 脑静脉系统血栓 264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65

二、病理 265

三、临床表现 266

四、辅助检查 268

五、诊断 269

六、治疗 270

第七章 肾动脉硬化 274

第一节肾动脉大体解剖图 274

第二节肾动脉硬化好发部位 275

第三节肾动脉硬化与肾动脉狭窄 276

一、发生机制 277

二、病理改变 279

三、临床表现 28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82

五、规范治疗 286

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89

第四节肾动脉硬化治疗策略 291

第八章 下肢动脉硬化 295

第一节 下肢动脉大体解剖图及供血部位 296

第二节 下肢动脉硬化好发部位 297

第三节下肢动脉硬化与下肢动脉疾病 298

一、流行病学 298

二、下肢动脉疾病发病机制 300

三、下肢动脉疾病的临床特点 300

四、下肢动脉疾病辅助检查 304

五、下肢动脉疾病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 307

六、下肢动脉疾病预后 309

七、下肢动脉疾病治疗展望 311

第四节 下肢动脉疾病治疗措施 311

一、下肢动脉疾病的处理原则 312

二、下肢动脉疾病的非药物治疗 314

三、下肢动脉疾病的药物治疗 315

四、下肢动脉疾病血运重建治疗的原则 318

五、下肢动脉疾病的血运重建治疗方法 319

结语 331

第九章 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 334

第一节 糖尿病并发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334

一、发病机制 334

二、糖尿病合并CAD的特点 335

三、糖尿病合并CAD的药物治疗 335

第二节 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的特点 337

一、糖尿病肾病 337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45

第十章 动脉粥样硬化调脂治疗的策略 355

第一节 调脂治疗的概论 355

一、降脂药物的机制 356

二、他汀类药物 368

三、贝特类药物 376

四、规范用药 381

第二节 调脂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84

一、权衡强化降脂的利与弊 384

二、不应一味追求调脂达标 386

三、循证医学带来启示 387

四、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388

第十一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抗氧化治疗 392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与氧化应激 392

一、活性氧的产生及其与AS的关系 393

二、ROS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397

三、体内的抗氧化酶系统 398

第二节 抗氧化治疗的机制 400

一、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 401

二、天然的抗氧化剂 404

三、细胞内抗氧化剂 407

第三节 抗氧化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409

一、抗氧化维生素抗动脉硬化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410

二、普罗布考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415

三、新型抗氧化剂AGI-1067的循证医学证据 421

四、总结 422

第四节 抗氧化剂在临床的应用 422

一、维生素类抗氧化剂 422

二、普罗布考 425

第十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理论及治疗理念 430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理论 431

一、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名的认识 431

二、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的认识 431

三、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病机的认识 433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原则 436

一、扶正祛邪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治疗原则 436

二、从中医的角度辨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438

三、注重饮食调理,未病先防 442

四、中医在动脉粥样硬化辨证论治上的研究进展 443

第三节 西医医生在应用中成药、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47

一、中成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447

二、明确西医动脉粥样硬化分期对应的中医病机阶段 449

三、在应用中医药治疗时应辨证准确,不可盲目投药 452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进展 453

一、常用西药药物治疗 453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454

三、中药药物治疗 454

结语 455

第十三章 络病理论代表方通心络胶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458

第一节 通心络组方理论 459

一、“脉络-血管系统病”的概念及其指导价值 459

二、运用脉络学说探讨心脑血管病变的中医病机 462

三、通心络组方特色分析 465

第二节 通心络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 467

一、调脂作用 468

二、抗炎作用 472

三、抗氧化应激损伤 478

四、降低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 482

五、稳定易损斑块的综合作用研究 482

六、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 483

七、对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干预作用 484

主编寄语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