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简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9
  • ISBN:
  • 页数:29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1

第一节 针灸的起源 1

第一篇 针灸的发展及特点 1

第二节 针灸的发展 2

第二章 针灸疗法的特点 9

第二节 经络的类别 10

第一节 经络的意义 10

第二篇 经络 10

第一章 经络总论 10

(一)经络在生理上的作用 11

第三节 经络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上的作用 11

(二)经络在病理上的作用 12

(三)经络在诊断上的作用 13

(四)经络在治疗上的应用 14

十二经脉与脏腑表里及五行的关系 16

十二经脉的命名 16

第二章 各论 16

第一节 十二经脉 16

十二经脉的循行及病候 17

十二经脉的循行 17

第二节 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病候 36

冲脉 38

任脉 38

督脉 38

带脉 41

阴维脉 42

阳跷脉 42

阴跷脉 42

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别络内关 45

手少阴心经的别络通里 45

阳维脉 45

第三节 十五络 45

手太阴肺经的别络列缺 45

足阳明胃经的别络丰隆 46

足少阳胆经的别络光明 46

手太阳小肠经的别络支正 46

手阳明大肠经的别络偏历 46

手少阳三焦经的别络外关 46

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飞扬 46

脾经的大络大包 47

督脉的别络长强 47

足太阴脾经的别络公孙 47

足少阴肾经的别络大? 47

足厥阴肝经的别络蠡沟 47

任脉的别络尾翳 47

第二节 穴位的作用 49

第一节 穴位的定义 49

第三篇 穴位 49

第一章 总论 49

第三节 穴位的命名 50

第四节 穴位的分类 51

第五节 十四经穴位的演变与发展 52

(一)定穴的标准 53

第六节 定穴法(审穴法) 53

1)审定头部穴位的标准 55

(二)穴位的度量方法及其标准数值 55

2)审定胸部穴位的标准 57

3)审定腹部穴位的标准 59

5)审定上肢穴位的标准 60

4)审定背腰部穴位的标准 60

6)审定下肢穴位的标准 62

第二章 各论 71

第一节 任脉穴 72

第二节 督脉穴 79

(24)会阴 79

(1)承? 79

(2)?泉 79

(3)天突 79

(4)璇玑 79

(5)华盖 79

(6)紫宫 79

(7)玉堂 79

(8)膻中 79

(9)中庭 79

(10)鸠尾 79

(11)巨阙 79

(12)上脘 79

(13)中脘 79

(14)建里 79

(15)下脘 79

(16)水分 79

(17)神阙 79

(18)阴交 79

(19)气海 79

(20)石门 79

(21)关元 79

(22)中极 79

(23)曲骨 79

第三节 手太阴肺经穴 86

(28)长强 86

(1)龈交 86

(2)兑端 86

(3)人中 86

(4)素? 86

(5)神庭 86

(6)上星 86

(7)?会 86

(8)前顶 86

(9)百会 86

(10)后顶 86

(11)强间 86

(12)?户 86

(13)风府 86

(14)痖门 86

(15)大椎 86

(16)陶? 86

(17)身柱 86

(18)神道 86

(19)灵台 86

(20)至阳 86

(21)筋缩 86

(22)中枢 86

(23)脊中 86

(24)悬枢 86

(25)命门 86

(26)腰阳关 86

(27)腰俞 86

第四节 手少阴心经穴 89

(11)少商 89

(1)中府 89

(2)云门 89

(3)天府 89

(4)侠白 89

(5)尺泽 89

(6)孔? 89

(7)列缺 89

(8)经? 89

(9)渊? 89

(10)鱼? 89

第五节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 92

(9)少冲 92

(1)极泉 92

(2)青灵 92

(3)少海 92

(4)灵道 92

(5)通里 92

(6)阴郄 92

(7)神门 92

(8)少府 92

第六节 手阳明大肠经穴 95

(9)中冲 95

(1)天池 95

(2)天泉 95

(3)曲泽 95

(4)郄门 95

(5)间使 95

(6)内关 95

(7)大陵 95

(8)劳宫 95

第七节 手太阳小肠经穴 101

(20)迎香 101

(1)商阳 101

(2)二间 101

(3)三间 101

(4)合谷 101

(5)阳溪 101

(6)偏历 101

(7)温溜 101

(8)下浆 101

(9)上浆 101

(10)手三里 101

(11)曲池 101

(12)肘? 101

(13)手五里 101

(14)臂孺 101

(15)肩? 101

(16)巨骨 101

(17)天鼎 101

(18)扶突 101

(19)(口)禾? 101

第八节 手少阳三焦经穴 106

(19)听宫 106

(1)少泽 106

(2)前谷 106

(3)后溪 106

(4)腕骨 106

(5)阳谷 106

(6)养老 106

(7)支正 106

(8)小海 106

(9)肩贞 106

(10)?俞 106

(11)天宗 106

(12)秉风 106

(13)曲垣 106

(14)肩外俞 106

(15)肩中俞 106

(16)天窗 106

(17)天容 106

(18)? 106

第九节 足阳明胃经穴 113

(23)?竹空 113

(1)关冲 113

(2)液门 113

(3)中渚 113

(4)阳池 113

(5)外关 113

(6)支沟 113

(7)会宗 113

(8)三阳络 113

(9)四? 113

(10)天井 113

(11)清冷渊 113

(12)消? 113

(13)?会 113

(14)肩? 113

(15)天? 113

(16)天? 113

(17)翳风 113

(18)瘈脉 113

(19)?息 113

(20)角孙 113

(21)耳门 113

(22)(耳)和? 113

第十节 足太阳膀胱经穴 126

(45)厉兑 126

(1)承泣 126

(2)四白 126

(3)巨? 126

(4)地仓 126

(5)大迎 126

(6)颊车 126

(7)下关 126

(8)头维 126

(9)人迎 126

(10)水突 126

(11)气舍 126

(12)缺盆 126

(13)气户 126

(14)?房 126

(15)?翳 126

(16)?窗 126

(17)乳中 126

(18)乳根 126

(19)不容 126

(20)承满 126

(21)梁门 126

(22)关门 126

(23)太乙 126

(24)滑肉门 126

(25)天枢 126

(26)外陵 126

(27)大巨 126

(28)水道 126

(29)归来 126

(30)气冲 126

(31)?关 126

(32)伏兔 126

(33)阴市 126

(34)梁丘 126

(35)?鼻 126

(36)足三里 126

(37)上巨虚 126

(38)条口 126

(39)下巨虚 126

(40)丰隆 126

(41)解溪 126

(42)冲阳 126

(43)陷谷 126

(44)内庭 126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穴 145

(67)至阴 145

(1)精明 145

(2)?竹 145

(3)眉冲 145

(4)曲差 145

(5)五处 145

(6)承光 145

(7)通天 145

(8)络却 145

(9)玉枕 145

(10)天柱 145

(11)大杼 145

(12)风门 145

(13)肺俞 145

(14)厥阴俞 145

(15)心俞 145

(16)督俞 145

(17)膈俞 145

(18)肝俞 145

(19)胆俞 145

(20)脾俞 145

(21)胃俞 145

(22)三焦俞 145

(23)肾俞 145

(24)气海俞 145

(25)大肠俞 145

(26)关元俞 145

(27)小肠俞 145

(28)膀胱俞 145

(29)中膂俞 145

(30)白环俞 145

(31)上? 145

(32)次? 145

(33)中? 145

(34)下? 145

(35)会阳 145

(36)附分 145

(37)魄户 145

(38)膏肓 145

(39)神堂 145

(40)臆? 145

(41)膈关 145

(42)魂门 145

(43)阳纲 145

(44)意舍 145

(45)胃仓 145

(46)肓门 145

(47)志室 145

(48)胞肓 145

(49)秩边 145

(50)承扶 145

(51)殷门 145

(52)浮郄 145

(53)委阳 145

(54)委中 145

(55)合阳 145

(56)承筋 145

(57)承山 145

(58)飞扬 145

(59)跗阳 145

(60)昆仑 145

(61)什参 145

(62)申脉 145

(63)金门 145

(64)京骨 145

(65)束骨 145

(66)足通谷 145

第十二节 足太阴脾经穴 157

(44)足窍阴 157

(1)?子? 157

(2)听会 157

(3)上关 157

(4)颔厌 157

(5)悬颅 157

(6)悬厘 157

(7)曲鬓 157

(8)率谷 157

(9)天冲 157

(10)浮白 157

(11)头窍阴 157

(12)完骨 157

(13)本神 157

(14)阳白 157

(15)头临泣 157

(16)目窗 157

(17)正营 157

(18)承灵 157

(19)脑空 157

(20)风池 157

(21)肩井 157

(22)渊液 157

(23)辄筋 157

(24)日月 157

(25)京门 157

(26)带脉 157

(27)五枢 157

(28)维道 157

(29)居髎 157

(30)环跳 157

(31)风市 157

(32)中? 157

(33)膝阳关 157

(34)阳陵泉 157

(35)阳交 157

(36)外丘 157

(37)光明 157

(38)阳辅 157

(39)悬钟 157

(40)丘墟 157

(41)足临泣 157

(42)地五会 157

(43)侠溪 157

第十三节 足少阴肾经穴 163

(21)大包 163

(1)隐白 163

(2)大都 163

(3)太白 163

(4)公孙 163

(5)商丘 163

(6)三阴交 163

(7)漏谷 163

(8)地机 163

(9)阴陵泉 163

(10)血海 163

(11)箕门 163

(12)冲门 163

(13)府舍 163

(14)腹结 163

(15)大? 163

(16)腹哀 163

(17)食? 163

(18)天溪 163

(19)胸乡 163

(20)周荣 163

第十四节 足厥阴肝经穴 171

(27)俞府 171

(1)涌泉 171

(2)然谷 171

(3)照海 171

(4)水泉 171

(5)大? 171

(6)太溪 171

(7)复溜 171

(8)交信 171

(9)筑宾 171

(10)阴谷 171

(11)横骨 171

(12)大赫 171

(13)气穴 171

(14)四满 171

(15)中注 171

(16)肓俞 171

(17)商曲 171

(18)石关 171

(19)阴都 171

(20)腹通谷 171

(21)幽门 171

(22)步廊 171

(23)神封 171

(24)灵墟 171

(25)神藏 171

(26)彧中 171

(一)头面部 175

第十五节 经外(奇)穴 175

(1)大敦 175

(2)行间 175

(3)太冲 175

(4)中封 175

(5)? 175

(6)中都 175

(7)膝关 175

(8)曲泉 175

(9)阴包 175

(10)足五里 175

(11)阴廉 175

(12)急脉 175

(13)章门 175

(14)期门 175

(二)鼻部 176

(4)内睛明 176

(1)四神聪 176

(2)印堂 176

(3)太阳 176

(四)耳部 177

(3)海泉 177

(1)内迎香 177

(2)上迎香 177

(三)口腔内部 177

(1)聚泉 177

(2)(左)金津(右)玉液 177

(六)上肢 178

(3)四花 178

(1)耳尖 178

(五)项背腰部 178

(1)华佗 178

(2)痞根 178

(七)下肢 179

(3)肘尖 179

(1)十宣 179

(2)四? 179

(一)古代九针 181

第一节 针的种类 181

(1)鹤顶 181

(2)内膝眼 181

(3)阑尾 181

(4)内踝尖 181

(5)外踝尖 181

第四篇 针法 181

第一章 针治的工具 181

1)毫针 182

(二)现代常用的针 182

3)三棱针 183

2)圆利针 183

2)针尖的修法 184

1)针体的修法 184

第二节 针的质料 184

第三节 修针的方法 184

第五节 针具的消毒 185

第四节 藏针的方法 185

第一节 针治的程序 186

第二章 针治有关事项 186

(一)卧位 187

第三节 施针时病人的体位 187

第二节 术者的态度 187

(二)坐位 188

第三章 针刺的具体操作 190

(二)针刺的练习方法 191

(一)指力的练习方法 191

第一节 指力与针刺的练习方法 191

2)持针 192

1)揣穴 192

第二节 针刺的一般手法操作及其程序 192

(一)针刺前的手法操作 192

1)押手的操作 194

(二)进针时的手法操作 194

2)进针法 197

3)避痛方法 198

1)进针后的几种基本操作 199

(三)进针后的手法操作 199

2)候气 201

(8)留 201

(1)进 201

(2)退 201

(3)捣 201

(4)弹 201

(5)槎 201

(6)拈 201

(7)摇 201

2)拔针后的处理 202

1)拔针法 202

(1)候气的意义 202

(2)针刺得气的表现 202

(3)候气的方法 202

(四)拔针的手法操作 202

第三节 八纲论治的手法操作 203

1)单纯补泻法 204

(三)补泻的手法操作 204

(一)深浅刺针的手法操作 204

(二)留疾的手法操作 204

2)混合补泻法 207

(4)开阖补泻 207

(1)呼吸补泻 207

(2)迎随补泻 207

(3)提插补泻 207

3)平补平泻法 208

(4)阴中隐阳 208

1)烧山火 208

(2)透天凉 208

(3)阳中隐阴 208

第四节 针刺的方向 209

(一)弯针的原因 210

第一节 弯针 210

第五节 针刺的深浅 210

第四章 针刺时发生的异常现象及处理 210

(二)滞针的处理 211

(一)滞针的原因 211

(二)弯针的处理 211

(三)如何防止弯针 211

第二节 滞针 211

(三)晕针的处理 212

(二)晕针的原因 212

第三节 晕针 212

(一)晕针的征候 212

(二)折针的处理 213

(一)折针的原因 213

(四)如何防止晕针 213

第四节 折针 213

(一)切勿刺之过深 214

第五章 刺禁 214

(三)如何防止折针 214

(三)禁针穴 215

(二)切勿忽视患者的生活状态 215

第一节 火针 216

第六章 其他针法 216

第二节 指针 217

(一)名称与工具 218

第三节 针刺疗法(梅花针) 218

(五)针刺部位 219

(四)治疗部位的选择 219

(二)持针法 219

(三)刺针手法与练习 219

5)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20

4)循环系统疾病 220

(六)适应范围 220

1)消化系统疾病 220

2)呼吸系统疾病 220

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220

(二)刺激部位 222

(一)应用器械 222

6)运动系统疾病 222

7)五官科疾病 222

8)各种后遗症 222

9)皮肤病 222

10)新陈代谢疾病 222

11)其他 222

第四节 电针疗法 222

7)皮肤病 223

6)肌肉关节疾病 223

(三)操作方法 223

(四)疗程 223

(五)适应范围 223

1)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23

2)消化系统疾病 223

3)呼吸系统疾病 223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223

5)循环系统疾病 223

口腔科疾病 224

妇产科疾病 224

8)其他 224

(六)电针麻醉 224

1)操作方法 224

2)应用范围及配穴 224

耳鼻喉科疾病 224

5)特点 225

4)注意事项 225

外科疾病 225

3)禁忌症 225

(一)机体组织器官在耳郭上的反应点与反应区的划分 226

第五节 耳针疗法 226

3)留针时间 227

2)针刺方法及工具 227

(二)操作方法 227

1)检查皮应点 227

(一)注射的部位与药物 228

第六节 穴位注射 228

4)行针 228

(三)应用范围 228

1)各种疼痛 228

2)慢性疾病 228

(四)耳针在诊断上的应用  228

1)测定部位 229

(一)温热值的检查方法 229

(二)操作方法 229

(三)疗程 229

(四)应用范围 229

第七节 皮内针 229

(二)皮内针的操作方法 230

3)注意事项 230

2)检查方法 230

(二)操作方法 231

(一)选穴方法 231

(三)皮内针的适应症 231

第八节 皮下留针 231

(四)适应症 232

(三)注意事项 232

第二节 艾绒的制法及贮藏 233

第一节 艾叶 233

第五篇 灸法 233

第一章 灸的原料 233

(一)艾炷的制法 234

第一节 艾炷灸法 234

第二章 灸法的种类 234

1)直接灸法 235

(三)操作方法 235

(二)艾炷的壮数 235

2)间接灸法 236

(三)艾卷 237

(二)雷火神针 237

第二节 艾条灸法 237

(一)太乙神针 237

第四节 温灸法 238

第三节 温针灸 238

第一节 灸治的法则 239

第三章 灸法的治疗 239

第五节 施灸部位 239

第三节 施灸时应注意事项 240

第二节 施灸的程序 240

第四节 灸禁 241

1)按经局部取穴 242

(一)局部取穴 242

第六篇 临床治疗 242

第一章 治疗总论 242

第一节 标本缓急的治疗法则 242

第二节 取穴规律 242

2)五腧穴本经取穴 243

1)一般本经取穴 243

2)邻近局部取穴 243

3)阿是穴 243

(二)本经取穴 243

(四)原络取穴 245

2)五腧异经取穴 245

(三)异经取穴 245

1)阴阳表里取穴 245

(五)俞募取穴 246

(七)八脉交会穴的取穴 247

(六)八会穴的取穴 247

(一)单侧配穴 248

第三节 配穴方法 248

(八)郄穴的取穴 248

(六)局部与远部配穴 249

(五)远部取穴 249

(二)双侧配穴 249

(三)双单上下配穴 249

(四)局部配穴 249

(一)中风 250

第一节 内科疾患 250

第二章 治疗各论 250

(三)头痛 252

(二)类中风 252

(四)眩晕 253

(六)怔忡(心悸) 254

(五)不寐(失眠) 254

(七)呃逆 255

(八)癫、狂、痫 256

(九)伤风 257

(十)暑病(附伏暑) 257

(一一)疟疾 258

(一二)痢疾 259

(一三)霍乱 260

(一四)呕吐 261

(一五)胃脘痛 262

(一六)噎膈、反胃 263

(一七)臌胀 263

(一八)腹痛 264

(一九)泄泻 265

(二○)便秘 266

(二一)脱肛 266

(二二)痔血 267

(二三)黄疸 267

(二四)咳嗽 268

(二五)哮喘 269

(二六)胁痛 270

(二七)虚劳 271

(二八)遗精 272

(二九)阳萎 272

(三○)遗尿 273

(三一)癃闭 273

(三二)水肿 274

(三三)消渴 274

(三四)腰脊痛 275

(三五)痹症 276

(三六)痿症 277

(三七)脚气 277

第二节 妇科疾患 278

(一)月经不调 278

(二)痛经 279

(三)经闭 280

(四)崩漏 281

(五)带下 281

(六)阴挺 282

(七)阴门瘙痒 282

(八)脏躁 283

(九)恶阻 283

(一一)产生血晕 284

(一二)产后腹痛 284

(一○)子痫 284

(一三)胞衣不下 285

第三节 小儿疾患 286

(一)小儿发热 286

(一四)乳少 286

(三)慢脾风 287

(四)吐泻 287

(二)急惊风 287

第四节 外科疾患 288

(一)破伤风 288

(五)疳疾 288

(二)丹毒 289

(三)痄腮 289

(四)瘰疬 290

(五)乳痈 290

(六)肠痈 291

(七)疗 291

(八)疖 292

(九)湿疹 292

(一○)落枕 293

(一一)鸡眼 293

(二)迎风流泪 294

(一)目赤痛 294

(三)目翳 294

第五节 五官科疾患 294

(五)耳鸣 295

(六)耳聋 295

(四)雀目 295

(七)聋哑症 296

(八)鼻塞 296

(九)鼻渊 297

(一○)鼻衄 297

(一一)牙痛 298

(一二)乳蛾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