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油菜栽培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后利主编;王兆木等编写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16119·939
  • 页数:57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油菜的生产概况 1

第一节 发展油菜生产的意义和产销概况 1

目录 1

第一篇 世界各国油菜生产概况 1

一、油菜的起源地 4

第二节 影响油菜分布的主要因素 4

二、自然条件 5

四、新品种的选育 6

三、食用习惯 6

第三节 世界各国的油菜生产 7

一、亚洲 10

(一)西欧 15

二、欧洲 15

(二)东欧 18

(三)北欧 22

(一)北美 24

三、美洲 24

(四)南欧 24

(二)南美 29

四、大洋洲 30

五、非洲 31

第四节 中国油菜的发展概况及其生产特点 32

第一节 油菜的细胞分类学基础 37

第二章 油菜的起源、进化和传播 37

一、基本种 38

三、油菜复合种的人工合成 39

二、复合种 39

一、中国油菜起源的考证 40

第二节 油菜起源的历史考证 40

二、印度油菜起源的考证 44

三、非洲油菜起源的考证 47

四、欧洲油菜起源的考证 49

第三节 几点评述 51

第一节 油菜产区划分的主要依据 54

第三章 油菜的区划和栽培制度 54

第二节 中国油菜产区的划分 55

(二)蒙新内陆亚区 57

(一)青藏高原亚区 57

一、春油菜区 57

二、冬油菜区 58

(三)东北平原亚区 58

(二)云贵高原亚区 59

(一)华北关中亚区 59

(四)长江中游亚区 60

(三)四川盆地亚区 60

(六)华南沿海亚区 61

(五)长江下游亚区 61

一、油菜在轮作复种中的地位 62

第三节 油菜的栽培制度 62

二、国外油菜栽培制度概述 63

三、中国春油菜区的主要栽培制度 66

四、中国冬油菜区的主要栽培制度 67

第一节 油菜的分类 71

第四章 油菜的分类和品种 71

(二)芥菜型油菜 72

(一)白菜型油菜 72

一、油菜三大类型及其主要形态特征 72

(四)其他类型油菜 73

(三)甘蓝型油菜 73

(一)白菜型油菜 75

三、三大类型油菜的主要生育特性 75

二、我国油菜分类检索表 75

(据1964年分类) 75

四、三大类型油菜的繁殖方式 76

(三)甘蓝型油菜 76

(二)芥菜型油菜 76

(一)春油菜 77

一 白菜型油菜主要品种 77

第二节 中国油菜品种简介 77

(二)冬油菜 78

(一)春油菜 81

二、芥菜型油菜主要品种 81

(二)冬油菜 84

(一)春油菜 85

三、甘蓝型油菜主要品种 85

(二)冬油菜 87

一、根系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93

第一节 根 93

第二篇 油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93

第五章 油菜的植物学形态和生育特性 93

二、根系的生长 94

一、根颈 96

第二节 茎 96

二、主茎 101

一、分枝的发生和生长 105

第三节 分枝 105

三、一次分枝在主茎上的分布 106

二、影响分枝生长的条件 106

四、分枝与产量 107

一、子叶 108

第四节 叶 108

二、真叶的形态特征 110

三、真叶的显微结构 111

四、不同茎段的叶形变异及叶的生长 112

六、叶片出生速度和叶序 113

五、主茎叶片数的变化 113

八、叶片的颜色 114

七、叶片的大小与寿命 114

一、花 115

第五节 花、果 115

二、角果 117

一、油菜种子的发育 119

第六节 种子 119

二、油菜种子的外部形态 121

(二)油菜种皮各部分的形态 123

(一)种皮表皮细胞的类别 123

三、油菜种子的解剖结构 123

(三)不同类型油菜的种子形状和种皮结构 124

(四)胚和胚乳 125

二、油菜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128

一、油菜生长发育与生育期的变化 128

第六章 油菜的温光生态特性 128

第一节 油菜生长与发育的关系 128

一、油菜的感温性 130

第二节 油菜对温度的感应性 130

二、油菜感温性的类别和地理分布 134

三、油菜感温的时期和器官 136

四、春化处理时日照长度对油菜发育的影响 137

第三节 油菜对光周期的感应性 138

五、油菜在温度诱导过程中植株形态和生理变化 138

一、油菜的感光性 139

二、油菜感光性的类别和地理分布 141

三、油菜光周期现象的内部生理过程 142

三、在品种布局和栽培上的应用 143

二、在育种上的应用 143

第四节 油菜发育特性的应用 143

一、在引种上的应用 143

(二)花原基分化期 146

(一)未分化花芽期 146

第七章 油菜的花芽分化、开花和受精的生态生理 146

第一节 油菜花芽分化的过程 146

(四)花瓣,雌、雄蕊分化期 148

(三)花萼原基分化期 148

(五)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149

(六)花粉粒外壁加厚期 150

一、温度和日照长度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151

第二节 影响油菜开花和花芽分化的因素 151

(七)胚囊形成期 151

(一)茎端细胞组织的变化 154

二、花芽分化与茎端组织结构的关系 154

(二)花芽分化与茎端组织化学的关系 156

三、花芽分化始期与栽培条件的关系 158

一、一次分枝花芽分化的顺序与进程 159

第三节 一次分枝的花芽分化 159

二、冬养苗和冬发苗一次分枝花芽分化进程的变化 160

三、一次分枝花芽分化进程与栽培管理的关系 161

二、油菜花芽的分化速度 162

一、油菜花芽分化的数量 162

第四节 油菜花芽分化的数量和速度 162

一、开花 164

第五节 油菜的开花与授粉 164

二、授粉 166

一、受精过程 167

第六节 油菜的受精 167

三、油菜花粉管伸进花柱的经过 170

二、自交亲和性和自交不亲和性 170

四、限制油菜受精亲和性的“识别”反应 171

五、克服油菜自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173

六、花粉与雌蕊年龄对受精能力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 174

七、开花前后花器组织化学的变化 175

(一)胚胎发育和种子形成过程 178

一、胚胎发育和种子形成 178

第八章 油菜种子和角果发育 178

第一节 种子和角果的发育过程 178

(二)胚胎发育过程中珠心和珠被的变化 181

(三)胚胎发育过程中种子大小和重量的变化 184

(二)角果的组成 185

(一)角果形成的过程 185

二、角果的形成 185

(三)角果的生长速度 187

(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 188

(一)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 188

第二节 种子和角果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188

一、酶的变化 188

(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189

(一)油脂的积累 189

二、油脂的积累和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 189

三、糖、含氮物质等含量的变化 191

四、硫代葡萄糖甙含量的变化 192

一、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194

第三节 种子中脂肪酸和硫代葡萄糖甙的生物合成 194

二、硫代葡萄糖甙的生物合成 195

二、光照 196

一、温度 196

第四节 外界环境条件对角果和种子发育的影响 196

四、营养状况 197

三、水分 197

一、油菜种子的主要成分及其分布 198

第五节 油菜种子的成分 198

三、脂肪和脂肪酸 199

二、油菜种子中的水分 199

四、蛋白质和纤维素 202

五、硫代葡萄糖甙 205

六、其他化学成分 208

第一节 光合作用面积 212

第九章 油菜的光合生理 212

一、光合器官的更替 213

二、影响光合面积的因素 215

一、油菜的光合强度 216

第二节 光合作用能力 216

(一)品种 217

二、影响油菜光合能力的因素 217

(三)光照强度 219

(二)苗势 219

一、光合产物的积累 220

第三节 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利用 220

二、光合产物在各器官的分布 221

三、糖类和粗蛋白在株体内的消长变化 222

(一)苗期 223

(二)苔花期 224

四、营养器官光合产物的再度利用 225

(三)成熟期 225

五、光合产物分配的集中性与区域性 226

一、生物学产量与经济产量 228

第四节 物质生产的“源”与“库” 228

二、产量形成的“源”与“库” 229

二、提高光合产物向产量器官分配的比率 232

一、提高油菜品种的光合能力 232

第五节 提高油菜光合产量的途径 232

三、提高油菜对高产限制因素的抗性 233

一、油菜需要的营养元素 235

第一节 营养特性 235

第十章 油菜的营养生理 235

二、油菜的营养生理特点 236

一、油菜株体氮素的积累和分布 237

第二节 氮素营养 237

二、油菜各器官的氮素代谢 239

三、油菜器官间氮素营养的动态 240

四、油菜叶层的氮素代谢 242

五、氮素营养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243

六、油菜的类型与品种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 246

七、氮素平衡问题 247

一、磷素营养 251

第三节 矿质营养 251

二、钾素营养 256

三、硫素营养 260

四、钙、镁营养 264

五、其他微量元素 267

第四节 合理施肥的原则 269

一、增加肥料的投入量 270

三、安排适宜的投放期 271

二、多元肥料配合使用 271

四、应用施肥生产函数指导施肥 272

第一节 水分与油菜生长的关系 275

第十一章 油菜的水分生理 275

三、油菜的田间需水量 277

二、油菜的萎蔫系数 277

第二节 油菜的需水特性 277

一、油菜的蒸腾系数 277

一、干旱对油菜播种和出苗的影响 279

第三节 水分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279

二、湿害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80

三、干旱对油菜越冬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281

五、灌溉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82

四、降水过多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282

一、鉴定和选用耐旱或耐湿品种 286

第四节 防止旱害和湿害的途径与方法 286

二、抗旱保墒耕作 287

(一)增加油菜留苗密度,减少土壤耗水量 288

三、特殊栽培方式 288

(二)盖土保苗,减少蒸腾,减轻冻害 289

(一)灌溉的效果 290

四、灌溉抗旱 290

(二)灌溉时期和方法 292

(一)吸胀阶段 297

一、油菜种子发芽过程 297

第三篇 油菜的栽培原理 297

第十二章 油菜的幼苗生长及其栽培原理 297

第一节 油菜种子发芽的生理 297

(二)萌动阶段 298

(一)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氢酶和脂肪酶的活性 299

二、油菜种子发芽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299

(三)发芽阶段 299

(四)子叶平展阶段 299

(三)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的转变 300

(二)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呼吸作用 300

(一)水分 301

三、外界条件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301

(二)温度 302

(四)pH值 303

(三)氧气 303

(六)电离辐射 304

(五)化学调节剂 304

一、油菜幼苗期的生育概述 305

第二节 油菜幼苗期的器官生长 305

二、油菜幼苗期的器官生长 307

三、油菜壮苗的标准和作用 311

一、油菜幼苗期的气候特点 315

第三节 油菜育苗技术原理 315

(二)决定播种期的原则 316

(一)适期播种的重要意义 316

二、播种期 316

(三)我国冬油菜产区适宜播种期的范围 319

三、苗床留苗密度及其管理原理 320

二、移栽 323

一、整地、作畦与施基肥 323

第四节 油菜的移栽技术原理 323

三、油菜移栽成活时幼苗的生长特点 324

一、直播油菜的生育特点 325

第五节 油菜直播育苗技术 325

四、栽后管理 325

二、直播油菜的栽培要点 326

(一)对油菜群体光能利用的分析 330

一、扩大群体叶面积和角果皮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330

第十三章 油菜种植密度与调控原理 330

第一节 合理密植的理论基础 330

(二)不同种植密度油菜叶面积的动态分析 331

(三)高产油菜合理叶面积及其调控 333

(一)不同密度下果数、粒数与粒重的变化 334

二、合理密植与个体、群体生产力的关系 334

(二)不同密度下主序与分枝序的矛盾 335

一、主轴和分枝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336

第二节 合理密植的途径及其适宜条件 336

二、不同条件下主轴与分枝花序的利用 338

(一)密度与土壤、肥料及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339

三、影响合理密植的有关因素 339

(二)密度与播种期的关系 340

(四)密度与病虫害的关系 341

(三)密度与品种的关系 341

二、合理密植的适宜范围 342

一、合理密植的原则 342

第三节 合理密植的原则和幅度 342

(一)株行距 345

三、合理密植的规格 345

(二)种植方式 346

一、油菜越冬前的气候特点 349

第一节 油菜越冬前和越冬期的气候特点 349

第十四章 油菜大田苗期的生育特点和栽培原理 349

二、油菜越冬期的气候特点 351

一、苗前期与苗后期 353

第二节 油菜苗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要点 353

三、促进冬前早发壮苗的生物学基础 354

二、越冬期地上部分生长和地下部分生长的关系 354

四、油菜越冬阶段的壮苗标准及其意义 356

五、促进冬前早发壮苗的栽培要点 358

一、油菜越冬阶段冻害的表现 361

第三节 冻害及其预防 361

二、油菜的冻害生理 362

三、冻害的预防 369

一、油菜的红叶现象 373

第四节 油菜的红叶现象和早苔、早花现象 373

二、早苔、早花现象 374

一、油菜蕾苔期生长与气候的关系 377

第一节 油菜蕾苔期的气候特点 377

第十五章 油菜蕾苔期的生长发育及栽培原理 377

二、中国油菜蕾苔期的气候特点 379

一、蕾苔期根系的发育与扩展 380

第二节 油菜蕾苔期的生育特点以及生理功能的变化 380

(二)主茎叶面积及其生理功能的变化 381

(一)蕾苔期主茎叶片形态和出叶速度的变化 381

二、蕾苔期叶片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变化 381

三、苔茎上三组叶片对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383

(二)各茎段的伸长次序和伸长速率 385

(一)茎段生长与影响茎段生长的因素 385

四、茎段的发生与生长 385

调控 386

(三)影响茎段伸长的因素及其 386

五、分枝的发生与生长 387

六、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388

二、实现春发稳长的技术原理 391

一、蕾苔期的主攻目标 391

第三节 油菜蕾苔期的栽培原理 391

四、渍害及其预防 393

三、春寒冻害及其预防 393

一、菌核病 394

第四节 油菜蕾苔期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394

二、病毒病 395

三、潜叶蝇 396

(一)冬油菜区花角期的温度 398

一、花角期的温度 398

第十六章 油菜花角期的生育特点和栽培原理 398

第一节 油菜花角期的气候特点 398

(二)春油菜区花角期的温度 401

二、花角期的日照 402

三、花角期的降水量 403

五、花角期各油菜产区天气的综合分类 404

四、花角期的大风 404

一、花角期光合面积的变化 405

第二节 油菜花角期的光合作用特点 405

三、叶层和角果层光合作用对产量的影响 406

二、花角期的总光合能力 406

第三节 油菜结角层的结构 407

二、各层饱角的经济性状 408

一、各种角果在结角层中的分布 408

三、角果皮的生产力 409

四、各分枝果序的生产力及其在结角层中的分布部位 411

五、合理的结角层结构模式的拟议 413

第四节 花角期的栽培要求和措施要点 414

二、灌溉与排水 415

一、施肥 415

三、预防倒伏 416

(一)加拿大 418

一、世界各国春油菜主产区的气候特点 418

第十七章 春油菜的生产特点及栽培原理 418

第一节 春油菜产区的气候特点 418

(一)高海拔油菜产区 420

二、中国春油菜主产区的气候特点 420

(二)苏联 420

(三)其他国家 420

(二)高纬度油菜产区 421

(三)低海拔复播油菜区 422

第二节 春油菜的生长发育特性 423

二、幼苗期 424

一、种子萌发期 424

三、现蕾开花期 425

四、角果发育期 426

一、选用生态适应性强的品种 427

第三节 春油菜的栽培技术要点 427

二、确定有利的播种时机 431

三、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 435

四、培育壮苗是田间管理的中心环节 438

五、适时收获,减少落粒损失 440

二、综合防治的依据 443

一、综合防治的重要性 443

第十八章 发展油菜生产的其他方面 443

第一节 油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443

理技术 444

四、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治 444

三、实施综合防治应当注意的问题 444

(一)油菜“萎缩不实症”在中国各油菜产区的发生情况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448

一、油菜“萎缩不实症”的发生情况、形态特征和病态类型 448

第二节 油菜“萎缩不实症”的研究和防治 448

(二)油菜“萎缩不实症”在油菜不同生育时期的形态特征 449

(三)油菜“萎缩不实症”的病态类型 451

(一)形成油菜“萎缩不实症”的营养机理 452

二、油菜“萎缩不实症”发病机理和发病条件 452

(二)影响油菜硼素营养的环境因素 455

(一)形态诊断 457

三、油菜“萎缩不实症”的诊断方法 457

(二)植物、土壤化学分析诊断法 458

(一)施用硼肥是对症施治的有效措施 459

四、油菜“萎缩不实症”的防治 459

(三)硼肥的肥效与施用技术 461

(二)硼肥的种类和性质 461

(二)甘蓝型杂交油菜 465

(一)白菜型杂交油菜 465

第三节 杂交油菜的栽培 465

一、杂交油菜的种类 465

(一)自交不亲和系杂种的繁殖和制种技术 467

二、杂交油菜的生产特点和栽培要点 467

(二)“两用系”杂种的繁殖和制种技术 468

(三)三系杂种的繁殖和制种技术 469

一、油菜优质品种的特点 470

第四节 油菜优质品种的特点和栽培要点 470

(一)地域条件对油菜产品品质的影响 473

二、油菜产品的品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473

(二)栽培条件对油菜芥酸含量的影响 474

(三)繁殖方式与芥酸含量的关系 476

三、油菜优质品种的原种生产和栽培要点 478

(四)不同开花时期、不同分枝部位种子的芥酸含量的变化 478

(一)油菜优质品种的原种生产 479

(二)油菜优质品种的栽培要点 481

第一节 物候期调查 484

第十九章 油菜的生育动态和生理特性的研究方法 484

第四篇 油菜栽培实验研究方法 484

(一)种子溶出物测定法 487

第二节 种子生活力的鉴定 487

(三)纸上荧光法 488

(二)溴麝香草酚蓝法(BTB法) 488

(四)种子ATP含量测定 489

(二)根系总吸水面积和活跃吸水面积的测定 490

(一)根系体积的测定 490

第三节 营养器官的考查 490

一、根系的测定 490

(三)伤流量的测定 491

(一)髓部伸长度 492

二、茎的测定 492

(四)用32P测定根系的分布与吸水能力 492

(二)叶面积测定 493

(一)出叶速度调查 493

(二)根颈粗度 493

(三)茎段的组成 493

(四)茎粗度 493

三、叶片的生长动态和生理功能 493

(三)叶绿素含量测定 494

(四)光合面积指数的测定 495

(五)用大田切片法测定光合面积的分布 496

(六)光合强度的测定 497

一、花芽分化的观察 498

第四节 生殖器官的考查 498

(三)绿色角果皮面积的测定 499

(二)胚胎发育镜检 499

二、角果和种子发育的研究 499

(一)应用X光摄影技术研究角果的生育过程 499

(四)角果和籽粒增重及种子内含物的变化 500

(六)收获指数的测定 501

(五)收获适期的研究 501

一、密度对于群体结构的影响 502

第五节 生长模式的研究 502

二、相关性研究 503

三、通径分析 506

一、植株组织中NPK的速测 509

第一节 植株组织中矿质营养成分的测定 509

第二十章 油菜营养状况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509

二、NPK一次消化比色测定法 513

三、不同生育期植株NPK吸收量的测定 515

四、矿质营养临界期与最大效率期的测定 516

第二节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和分配 517

一、用14C测定有机物的运输和分配 517

二、用32P测定磷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分配和利用 519

三、15N示踪法 520

四、放射自显影 520

第三节 植物营养元素缺乏症的诊断 521

(一)缺N 521

(二)缺P 521

(三)缺K 522

(七)缺S 523

(四)缺Mg 523

(五)缺B 523

(六)缺Mn 523

(八)缺Zn 524

二、抗旱性的生理测定 525

一、不同生育阶段对干旱的敏感程度 525

(一)组织渗透势的测定(质壁分离法) 525

第一节 抗逆生理的研究 525

第二十一章 油菜抗逆生理和特性的研究方法 525

(二)组织水势的测定 526

(三)蒸腾强度的测定(钴纸法) 529

(一)细胞汁的浓度 532

(二)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 532

三、抗寒性的生理测定 532

(三)低温下幼苗根系的吸收力 534

(四)苔花期人工冷冻处理 534

四、耐湿性的测定 536

五、抗盐性的测定 537

(一)盐斑法 537

(二)盆栽法 538

六、抗倒伏性的调查和研究 538

七、油菜裂角性(落粒性)的测定研究 539

第二节 抗病虫特性的鉴定和研究 540

一、病原的分离和鉴别 540

(一)田间自然诱发鉴定 541

(二)人工接种鉴定 541

二、抗病性鉴定 541

(三)离体叶片的人工接种 543

三、植株抗病虫特征的研究 544

四、油菜主要病害识别和症状检索 545

(一)常见病害的症状 545

(二)油菜各个器官发病症状的检索 546

一、大范围的产量估测 551

第一节 产量估测 551

(一)分析主要气候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551

第二十二章 油菜产量估测和种子品质鉴定方法 551

(二)丰年和歉年的划分 553

(三)利用生产力模式进行估测 553

二、局部范围内的产量估测 554

三、具体田块的产量估测 554

(二)样本的制备和保存 557

(一)样品的采集 557

二、种子含水量的测定 557

一、种子样品的采集 557

第二节 种子品质鉴定 557

四、种子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559

(二)种皮粘质的测定 559

(一)粗纤维素 559

(一)种子皮壳率的测定 559

三、种皮的测定 559

(二)含油量 561

(三)蛋白质 562

(四)脂肪酸 563

(五)硫代葡萄糖甙的测定 565

(六)植酸 568

(七)叶绿素含量 569

附录:油菜品种资源记载标准 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