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总论 1
第一章 各国管理财政的原则之变迁与中国的管理情形 1
第二章 各国财政膨胀的趋势与中国经费的增加 8
第三章 各国租税政策的进步与中国租税的现状 15
第四章 中国财政穷乏的原因及其结果 21
第二编 财政机关 37
第一章 概论 37
第二章 中央财政最高机关 43
第三章 地方财政最高机关 50
第四章 财政监督机关 55
第三编 岁出入 67
第一章 概论 67
第二章 中央岁出入 73
第三章 各省岁出入 82
第四章 中央收支与地方收支的划分 108
第五章 会计制度 126
第一节 预算制度 126
第二节 决算制度 131
第三节 金库制度 135
第四节 特别会计 138
第四编 各种租税 143
第一章 概论 143
第二章 田赋 151
第三章 盐税 161
第四章 关税 185
第五章 厘金废止与抵补税 214
第六章 烟酒税 243
第七章 印花税 254
第一节 所得税 261
第八章 其他租税 261
第二节 交易所税 271
第三节 契税 273
第四节 矿税 277
第五节 牙税 279
第六节 当税 281
第七节 茶税 283
第八节 牲畜税及屠宰税 284
第九节 房屋税及宅地税 286
第十节 锡箔税 288
第五编 内外公债 291
第一章 概论 291
第一节 前清时代的政治借款 295
第二章 外债 295
第二项 中日战败后的借款 297
第一项 中日战争前的借款 299
第三项 义和团事变的赔款 299
第二节 民国以来的政治借款 318
第一项 善后大借款 318
第二项 续善后大借款 326
第三项 西原借款及其他应急借款 330
第三节 实业借款 335
第四节 我国外债的特色 341
第三章 内债 347
第一节 前清时代的内债 347
第一项 借用商款 347
第四项 爱国公债 348
第二项 昭信股票 348
第三项 收回京汉铁道借款 348
第五项 各省地方内债 349
第二节 北平政府时代的内债 351
第一项 八厘军需公债 351
第二项 民国元年六厘公债 351
第三项 民国三年内国公债 352
第四项 民国四年内国公债 353
第五项 五年六厘公债 354
第六项 储蓄债券 355
第七项 七年短期公债 355
第八项 七年长期公债 356
第九项 八年七厘公债 357
第十项 整理金融短期公债 358
第十一项 赈灾公债 359
第十二项 整理六厘公债及整理七厘公债 360
第十三项 第二次整理六厘公债及第二次整理七厘公债 364
第十四项 偿还内外短债八厘债券 364
第十五项 十一年八厘短期公债 367
第十六项 十四年八厘公债 368
第十七项 各种库券 369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代的内债 374
第一项 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 374
第二项 十六年盐余国库券 375
第三项 续发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 375
第四项 卷烟税国库券 377
第五项 军需公债 378
第六项 善后短期公债 379
第八项 十七年金融短期公债 380
第七项 津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 380
第九项 十七年金融长期公债 381
第十项 十八年赈灾公债 382
第十一项 十八年裁兵公债 382
第十二项 续发卷烟税国库券 383
第十三项 疏浚河北省海河工程短期公债 384
第十四项 十八年关税库券 384
第十五项 十八年编遣库券 385
第十六项 十九年卷烟税库券 385
第十七项 民国十九年电气事业长期公债 386
第十八项 铁道部收回广东粤汉铁路公债 387
第十九项 民国十九年交通部电政公债 387
第二十一项 民国十九年善后短期库券 388
第二十项 民国十九年关税短期库券 388
第二十二项 民国二十年卷烟税库券 389
第二十三项 民国二十年关税短期库券 390
第二十四项 统税短期库券 390
第二十五项 民国二十年盐税短期库券 391
第二十六项 民国二十年赈灾公债 392
第二十七项 民国二十年金融短期公债 392
第四节 我国内债的缺点 395
第四章 内外债整理的经过及今后整理的研究 401
第六编 结论 447
第一章 根本改造政治组织为财政整理的先决问题 447
第二章 采用大紧缩政策使收支适合为财政整理的目前急务 464
第三章 振兴社会经济以开辟财源为财政整理的永久计画 483
第四章 前清末年及北平政府的财政整理计划与国民政府的财政整理大纲 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