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3
总 论 3
《伤寒论》浅谈 3
一、张仲景生平简介 3
(一)时代背景 3
(二)《伤寒论》的创作 3
二、阴阳学说在《伤寒论》的体现 5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 5
(二)阴阳学说的体现 5
三、六经辨证概述 7
(二)本经脉证 9
(一)《内经》理论 9
四、少阳病的位置 9
(三)表里关系 10
五、少阳病的经证与腑证 10
六、伤寒自愈 11
七、《伤寒论》的几种治法 14
八、六经病的主要证候 19
辨阴阳表里治则 23
一、寒热阴阳辨 23
二、寒热表里辨 24
三、汗下先后辨 24
第一篇太阳病 29
各 论 29
第一章提纲与病理转化 31
第一节提纲,寒温辨析 31
一、提纲 31
二、寒温辨析 31
辨伤寒与温病 31
第二节辨顺逆转化 32
一、辨传与不传 32
二、辨向愈转归 33
(二)桂枝汤类证 35
(一)桂枝汤证(原文) 35
一、太阳中风表虚证 35
第一节太阳经证 35
第二章经证与腑证 35
(三)类证探析 40
1.桂枝汤证 40
2.桂枝汤禁忌证 42
3.桂枝汤兼证 43
(1)表虚兼项背强几几证 43
桂枝加葛根汤证 43
(2)太阳中风兼喘证 45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45
(3)表虚漏汗证 46
桂枝加附子汤证 47
(4)太阳病误下后两种变证 48
邪陷胸满证 48
桂枝去芍药汤证 48
邪陷阳虚证 48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48
①邪陷3满证 48
②邪陷阳虚证 49
(5)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51
(6)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52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54
(7)表虚欲作风水证 54
(8)脾虚水停证 56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56
(9)汗后阴阳两虚证 5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57
(10)小建中汤证 59
(11)奔豚气证 61
桂枝加桂汤证 61
(1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63
(13)亡阳惊狂证 65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65
二、太阳伤寒表实证 66
(一)麻黄汤证(原文) 67
(二)麻黄汤类证 67
(三)类证探析 69
1.麻黄汤证 69
2.麻黄汤禁忌证 71
禹余粮丸(方缺) 73
3.麻黄汤兼证 73
(1)表实兼项背强几几证 73
葛根汤证 73
(2)表实项背强兼呕逆证 75
葛根加半夏汤证 75
(3)大青龙汤证 76
(4)小青龙汤证 78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81
(6)热郁水结证 83
文蛤散证 83
三、太阳经证禁火攻表 85
第二节太阳腑证 87
一、蓄水证 87
(一)五苓散证 87
(二)五苓散类证 90
1.茯苓桂枝甘草汤证 90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91
3.茯苓甘草汤证 92
(一)桃核承气汤证 94
二、蓄血证 94
(二)抵当汤证 96
(三)抵当丸证 98
第三章太阳病变证 100
第一节误用汗吐下法致变 100
(一)甘草干姜汤证 101
(二)芍药甘草汤证 102
(三)四逆汤证(见厥阴病) 104
(四)干姜附子汤证 104
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证 105
(五)脾虚腹胀证 105
(六)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107
(七)汗伤心阳证 108
桂枝甘草汤证 108
(八)汗后误治变逆凡七条 109
第二节痞证 112
一、痞的成因 112
二、诸痞证治 113
(一)热痞证 113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113
附子泻心汤证 114
(二)热痞兼阳虚证 114
(三)生姜泻心汤证 116
(四)半夏泻心汤证 118
(五)脾虚胃逆痞满证 119
甘草泻心汤证 119
(六)热痞兼表证 121
桂枝汤证(见太阳中风表虚证),大黄黄连泻 121
心汤证(见太阳病热痞证) 121
(七)热痞兼蓄水证 121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见太阳病热痞证),五苓散证 121
(见太阳病蓄水证) 121
(八)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122
(九)旋覆代赭汤证 123
(十)瓜蒂散证 125
第三节结胸 126
一、辨结胸与脏结 126
(一)结胸 127
(二)脏结 128
二、结胸禁例 128
三、结胸危候 128
四、结胸与痞的成因 128
五、结胸证治 129
(一)大陷胸汤证 129
(二)大陷胸丸证 131
(三)小陷胸汤证 133
(四)寒实结胸 134
三物小白散证 134
(五)水结邪逆 136
苓夏桂连汤证(补) 136
(六)十枣汤证 137
第四节协热利 139
一、表热里寒 139
桂枝人参汤证 139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140
二、表热挟里热 140
三、太少合病下利 142
(一)黄芩汤证 142
(二)黄芩加半夏汤证 143
四、寒热腹痛 144
黄连汤证 144
第四章太阳病兼证 147
第一节二阳并病 147
一、太少并病 147
一、虚烦失眠 148
栀子豉汤证 148
第二节汗吐下后余证 148
二、太阳阳明并病 148
二、虚烦失眠兼证 150
(一)栀子甘草豉汤证 150
(二)栀子生姜豉汤证 151
三、误下烦满 152
(一)栀子厚朴汤证 152
(二)栀子干姜汤证 153
四、栀子汤禁忌证 154
第三节病后阴虚 155
炙甘草汤证 155
一、风湿体痛 158
第四节风湿相搏 158
(一)桂枝附子汤证 159
(二)去桂加白术汤证 160
二、风湿关节痛 161
甘草附子汤证 161
第二篇少阳病 165
第一章提纲与病理转化 167
第一节提纲 167
第二节病理转化 167
一、向顺转归 167
二、向逆转归 168
()小柴胡汤类证 170
(一)小柴胡汤证 170
第一节少阳经证 170
一、邪犯少阳 170
第二章经证与腑证 170
二、少阳挟胃实 173
柴胡加芒硝汤证 173
三、少阳兼惊 17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175
四、热入血室 177
第二节少阳腑证 179
一、胆热犯胃 179
大柴胡汤证 179
(一)茵陈蒿汤证 181
二、湿热发黄 181
(二)栀子柏皮汤证 183
(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185
第三章兼证与类证 187
第一节兼证 187
一、太少兼病 187
柴胡桂枝汤证 187
二、太少变证 188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188
第二节类证 190
一、肝邪乘脾 190
第三节少阳病禁用汗吐下法 191
二、肝邪乘肺 191
第三篇阳明病 193
第一章提纲与病因转化 195
第一节提纲 195
第二节病因转化 195
第三节阳明病转机 198
一、向顺转归 198
二、向逆转归 199
三、阳明危候 200
白虎汤证 202
一、热盛气实 202
第一节阳明经证 202
第二章经证与腑证 202
二、盛热耗气 204
(一)白虎加人参汤证 204
(二)竹叶石膏汤证 206
第二节阳明腑证 208
一、燥结气实 208
大承气汤证 208
二、郁热壅滞 214
小承气汤证 214
调胃承气汤证 216
三、实热内郁 216
四、太阳阳明 218
麻子仁丸证(脾约证) 218
五、导法 220
六、阳明病禁下例 222
第三章阳明类证 224
第一节热在血分 224
第二节误治诸变 225
猪苓汤证 225
第四篇太阴病 229
第二节病理转化 231
第一节提纲 231
第一章提纲与病理转化 231
第二章太阴病证 233
第一节太阴虚寒 233
理中丸(汤)证 233
第二节寒湿发黄 236
第三节阴阳转化 237
一、由太阳转太阴 237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237
二、由太阴转太阳 238
桂枝汤证(见太阳病巾风表虚证) 238
第五篇少阴病 241
第一节提纲 243
第二节病理转化 243
第一章提纲与病理转化 243
第三节顺逆转化 244
一、阳复转顺 244
二、阴盛转逆 245
三、少阴危候 246
一、少阴反热 248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248
第一节少阴感寒 248
第二章少阴病证 248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249
二、感寒咽痛 251
半夏散及汤证 251
第二节少阴寒热转化 252
一、邪随热化 252
黄连阿胶汤证 252
二、邪随寒化 253
附子汤证 253
第三节阴虚阳虚 255
一、阴虚咽痛 255
猪肤汤证 255
(一)甘草汤证 257
二、客热咽痛 257
(二)桔梗汤证 258
三、痰火互结 259
苦酒汤证 259
四、水热互结 260
猪苓汤证 260
五、阳虚水泛 261
真武汤证 261
一、利下脓血 263
桃花汤证 263
第四节少阴下利 263
二、虚寒下利 265
(一)白通汤证 265
(二)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266
三、吐利肢冷 268
吴茱萸汤证 268
四、吐利灸法 270
第五节少阴兼证 271
一、少阴阳郁 271
四逆散证 271
(三)里结成实 273
(二)热结旁流 273
(一)胃肠枯燥 273
大承气汤证(见阳明病燥结气实证) 273
二、少阴急下证 273
第六节禁用诸法 274
一、禁火劫法 274
二、禁发汗法攻下法 274
第六篇厥阴病 275
第一章提纲与病理转化 277
第一节提纲 277
第二节辨顺逆转归 278
一、辨厥热胜复 278
二、顺证 280
三、逆证的预后 281
第二章诸厥证治 284
第一节热厥证治 284
一、热郁气分 284
白虎汤证(见阳明病热盛气实证) 284
二、热郁血分 284
白头翁汤证 284
三、阳郁肢厥 287
四、热结旁流 287
小承气汤证(见阳明病郁热壅滞证) 287
(一)四逆汤证 288
一、下利厥逆 288
第二节寒厥证治 288
(二)茯苓四逆汤证 291
(三)通脉四逆汤证 293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294
(五)四逆加人参汤证 296
二、血虚厥逆 297
(一)当归四逆汤证 297
(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299
三、冷结关元 300
第四节脏厥与蛔厥 301
乌梅丸证 301
瓜蒂散证(见太阳病痞证) 301
第三节痰厥证治 301
第五节寒热错杂证 304
一、表里错杂证 304
麻黄升麻汤证 304
二、寒热错杂 30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寒格证) 305
三、水饮渍胃 307
茯苓甘草汤证(见太阳病变证) 307
四、哕逆 307
一、寒厥禁下 308
第六节厥阴禁例 308
二、热厥禁汗 309
三、下利清谷禁汗 309
四、有痈脓者不宜止呕 309
第七篇霍乱病 311
第一章提纲与病理转化 313
三、桂枝汤证(见太阳病中风表虚证) 315
四、四逆汤证(见厥阴病寒厥证) 315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见厥阴病寒厥证) 315
二、理中丸证(见太阴病太阴虚寒证) 315
一、四逆加人参汤证(见厥阴病下利厥逆证) 315
第二章霍乱证治 315
第八篇病后调治 317
第一章阴阳易 317
第二章余证治法 319
一、劳复证治 319
枳实栀子豉汤证 319
二、余证三法 320
三、肾虚水泛 320
牡蛎泽泻散证 320
四、日暮微烦 322
方剂索引 323
后记 326
参考书目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