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衰老哲思 1
第一节 生命为什么要衰老?怎样衰老 1
一、生命的衰老与细胞的不死性 1
二、生命怎样衰老 7
(一)衰老程序是否存在 7
(二)有关衰老的一些假说 9
第二节 心理意识在衰老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12
一、生命最重要的东西是生命的活力 13
二、生命的三位一体结构 16
三、意识活动的规律及其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23
第二章 生命的进化与意识情感的实质 30
第一节 物种进化 30
一、生命的本质我们明白了吗 30
二、物种之起源与进化 33
一、物种感知能力的进化与意识情感的关系 35
第二节 物种感知及适应外界环境能力的进化与人类意识情感的实质 35
二、意识情感与物种适应外界环境能力演化过程的关系 40
第三节 意识情感与大自然调节生物生态平衡方式的关系 43
第三章 感知觉 50
第一节 感觉 50
第二节 知觉 51
一、感觉水平上的信息整合——形成原型 52
二、对感觉原型整合形成的复杂知觉 55
第一节 注意的反射弧特性 60
第四章 注意 60
第二节 注意形成的神经机制 62
第五章 概念 70
第一节 概念的组成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70
第二节 概念形成的神经机制 78
第六章 情绪 89
第一节 情绪的进化与物种生存的意义 89
第二节 情绪与意识的关系 93
第三节 情绪与意识相互关系的神经机制 98
一、人类情绪表现的一些共性特征 99
二、人类情感障碍的几种表现 100
三、有关大脑情感中枢部位和机制的研究 110
第七章 记忆信息储存的部位 117
第一节 记忆信息贮存在神经网络突触结构中吗 118
一、突触结构可塑性变化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118
二、长时程增强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122
三、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大脑记忆贮存的启示 126
第二节 记忆信息贮存在基因DNA分子及神经回路结构中 127
一、对记忆信息贮存部位及其应具条件的探讨 127
二、神经元DNA分子结构贮存感觉记忆信息的方式 130
三、基因DNA分子贮存基本记忆信息的依据 138
第八章 心理意识的形成 145
第一节 大脑皮层感知外界信息的特点 145
一、感觉的基本过程和感觉皮层的功能特性 145
二、大脑皮层的“超柱”结构与皮层结构功能分区特性 151
第二节 人类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 155
第三节 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 161
一、对感觉神经元存在感觉基因的设想 161
二、记忆选择和强化的机制 173
三、记忆转化的机制 180
第四节 意识的形成及其特点 184
一、意识的组成、六种状态及其内在机制 185
二、意识内在的四种倾向和发展的四个特性 195
附:人脑与电脑的比较 204
第九章 睡眠 207
第一节 睡眠意义与内在机制 207
一、睡眠的生物学意义 207
二、睡眠的神经机制 212
(一)睡眠为什么发生 212
(二)睡眠的产生、维持与觉醒 222
(一)入睡和睡眠保持的障碍——失眠 232
一、睡眠障碍 232
第二节 睡眠障碍与失眠对策 232
(二)过度嗜眠 234
(三)睡眠与觉醒节律的紊乱 236
(四)睡眠的阶段性障碍 236
二、失眠对策 239
第十章 生长衰亡与心理意识的关系 242
第一节 生命运动的控制 242
(一)人类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245
一、生命的基因控制——形成分子系统网络 245
第二节 人类生、长、衰、亡的系统控制 245
(二)DNA分子的构成 248
(三)DNA分子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过程 249
(四)生命运动三个层次的生态结构 251
二、生理的神经内分泌控制——形成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网络 252
三、意识行为的遗传因素和社会控制——形成信息网络 255
第三节 关于当前衰老机制理论的分析 264
一、生物分子网络与信息网络在基因水平上的有机统合 268
第四节 个体生、长、衰、亡的系统信息控制理论 268
二、意识张力控制机体衰亡的过程 274
第十一章 心理定势与意识张力 282
第一节 常见心理定势分类 283
一、普通型心理定势 283
二、外向型心理定势 286
三、兴奋型心理定势 289
四、抑郁型心理定势 291
五、病态型心理定势 294
六、清静型心理定势 297
第二节 调节心理定势、降低意识张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00
一、心理定势调节在克服晕船中的作用 300
二、心理定势调节在训练中的作用 305
三、心理定势调节在自杀防范中的作用 306
四、心理定势调节在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 308
一、静坐历史 310
第三节 心理调节最为有效的一种形式——静坐 310
二、静坐的意义 311
三、静坐的本质 313
四、静坐产生效用的内在机制 314
五、静坐境界的层次性 316
六、静坐的实际应用举例 318
第十二章 佛学静坐调节心理定势的思想与方法 322
第一节 宗教的产生与佛学的本质 323
一、宗教的产生 323
二、佛学与迷信 325
三、佛学与唯心主义 327
四、对佛性的理解和探索过程 334
五、佛学的核心思想与修持要点 346
六、佛学不是一门避世哲学 348
第二节 佛学调节心理过程的基本方法 351
一、佛学调节心理过程中的信、定、慧 352
二、天台宗六妙门心理调节法 357
三、静坐调节心理过程常见的弊病、原因及对策 363
第三节 佛学经典在静坐调节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370
一、《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解悟要点 371
二、无量寿经在静坐调节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377
第十三章 儒、道思想在静坐调节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385
第一节 道家的修身原理 385
一、道家内丹功的理论基础 385
二、内丹功功法介绍 388
第二节 儒家的修身原理 402
一、守中法要 403
二、守一法要 404
三、守仁法要 408
附录:创立全新伦理道德观的设想 412
结语 414
主要参考书目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