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丁东 1
开场白 1
第一次对话:日记的价值 3
1.私人文本 3
2.日记为学人定位 6
3.日记是另一种学术史 9
4.回忆录靠不住 15
5.从日记看胡适 19
6.政治家的日记 25
7.普通人的日记 27
第二次对话:重写中国现代史 29
1.“盛世”修史 29
2.一论独霸 31
3.先写教科书 33
4.跳出历史循环怪圈 35
5.反帝和反专制 37
6.反思历史不宜迟 39
7.历史细节 41
8.重谈沈崇事件 44
9.苏日中立条约 47
10.写出真实的历史 50
1.两个清华 52
第三次对话:关于清华及清华学人 52
2.王瑶与清华学派 54
3.清华的一本杂志 62
4.冯友兰与清华 65
5.胡适代表了清华风格 69
6.钱锺书与清华 71
7.清华西洋文学系 77
8.清华农学家上书 79
第四次对话:中国现代的教育传统 84
1.教育独立 84
2.教授治校 89
3.大学是精神家园 93
4.学习自由 96
5.老大学校长的气质 98
6.人文教育的缺失 106
7.博士教育的异化 112
8.从王铭铭说起 119
9.基础教育的忧思 125
第五次对话:自由主义传统与重现 130
1.自由主义传统是具体的 130
2.把学术与政治分开 132
3.做人与做事 135
4.“新月”文人的气质 140
5.重新浮出水面 147
6.重新发现哈耶克 149
7.拉斯基与资源委员会 151
第六次对话:“一二·九”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159
1.一个特殊的群体 159
2.三种知识分子类型 160
3.真正的学生运动 165
4.青年顾准 166
5.“一二·九”知识分子的晚年 169
第七次对话: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171
1.学统与道统 171
2.政治学家张慰慈 174
3.社会学家陶孟和 180
4.“科学家集团” 187
5.打捞民间思想 195
6.记住遇罗克 199
7.孙越生的遗著 207
8.迟到的《王申西文集》 211
9.莫忘陆兰秀 213
第八次对话:90年代以来的学人与思潮 218
1.三李一何 218
2.李锐与《东方》 220
3.李慎之去世 221
4.何家栋和钟沛璋 228
5.上海学术地图 230
6.关于李昌平 237
7.广州有个林贤治 242
8.《新湖南报》右派群 244
9.学界杂说 245
10.口述史的兴起 257
11.作家认同新左派 265
第九次对话:拓展民间言论 269
1.独立言论的条件 269
2.思想自由 272
3.告别舆论一律 276
4.报刊该由谁来办 279
5.杂志的名称 283
6.关怀莫过朝中事 286
7.报刊开放是大趋势 291
8.左拉不过时 294
9.负责的言论 297
10.养成现代文化精神 302
第十次对话:中国现代文学的道路 305
1.老舍的悲剧 305
2.叹息沈从文 308
3.丁玲是个典型 312
4.右派作家的局限 314
5.知青文学的疑问 315
6.章诒和:文起当代之衰 317
7.最是文人不自由 318
8.文学界的“黄埔军校”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