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1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1.1 粮食问题具有特殊意义 1
目录 1
1.1.2 波动是中国粮食问题的内涵特征之一 2
1.1.3 波动是影响粮食政策目标的重要因素 4
1.1.4 政策与制度是解决粮食经济问题的关键与核心 7
1.2 本研究拟回答的几个问题 8
1.3.1 研究方法 9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9
1.3.2 技术线路与研究内容 10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1
2 文献综述 14
2.1 粮食生产波动研究 14
2.1.1 宏观波动和农业波动的历史演变 14
2.1.2 政策学派、气候学派与中国粮食生产波动 16
2.1.3 方差分解方法与粮食生产波动问题研究 19
2.2 粮食供给波动研究 23
2.2.1 农产品供给反应 23
2.2.2 增强稳定供给的政策选择 25
2.2.4 对中国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及其原因的分析 26
2.2.3 制度、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6
3 粮食生产与粮食供给:理论分析 30
3.1 粮食的产量、商品量与总供给 30
3.2 厂商理论:农产品供给 31
3.2.1 供给与供给法则 31
3.2.2 供给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 33
3.2.3 供给弹性及其影响因素 34
3.2.4 农产品供给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7
3.2.5 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40
4.1.1 制度和制度经济学 44
4 制度、政策与农业发展 44
4.1 制度变迁与农业发展 44
4.1.2 制度变迁与农业发展 46
4.2 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 54
4.2.1 政策、农业与农业政策 54
4.2.2 制度与政策 55
4.2.3 中国的例证 56
4.3 粮食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58
4.3.1 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 58
4.3.3 粮食稳定供给的意义 59
4.3.2 粮食的重要地位 59
5.1 农村改革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变革 61
5.1.1 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 61
5 农业制度安排的简要回顾(1978—1997) 61
5.1.2 改革后中国粮食的供求状况 63
5.2 粮食购销制度的变迁 63
5.2.1 统购统销 63
5.2.2 双轨制 64
5.3.1 价格政策 66
5.3.2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 66
5.3 粮食政策的历史沿革 66
5.3.3 生产管制政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67
5.3.4 贸易政策 69
5.3.5 宏观调控政策 70
6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特征 72
6.1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总体特征 72
6.1.1 波动的定义与度量 72
6.1.2 1963—1998年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总体趋势 75
6.1.3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成因的国际透视 79
6.1.4 改革前后中国粮食生产波动强度的对比 86
6.2.1 方差分解法 88
6.2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结构特征 88
6.2.2 品种波动与中国粮食总产波动 89
6.2.3 区域波动与中国粮食总产波动 94
6.2.4 简单的结论 99
7 中国粮食生产稳定与波动的成因 100
7.1 粮食生产稳定的机理分析 100
7.1.1 固定与准固定投入的稳定作用 100
7.1.2 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因子 104
7.2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 107
7.3.1 估计模型 110
7.3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实证分析 110
7.3.2 变量与数据说明 111
7.3.3 粮食生产模型的估计与解释 113
7.3.4 粮食生产波动模型的估计结果 117
8 粮食价格波动的型态及其影响 120
8.1 粮食价格变动的总体趋势 120
8.2 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供给面成因 123
8.2.1 宏观政策调整是决定粮食价格波动的重要变量 124
8.2.2 产量波动对粮食市场实际价格变动的影响 125
8.2.3 进出口政策与粮食价格波动 126
8.2.4 农户粮食储备行为与粮食价格波动 130
8.3 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流通面成因 132
8.3.1 市场发育程度是影响价格波动程度的重要因素 132
8.3.2 粮食经营体制的缺陷和政府间接调控手段的 133
缺失是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放大的又一制度基础 133
8.4 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需求面成因 134
8.4.1 补贴效应与粮食需求 134
8.4.2 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动与粮食市场价格波动 135
8.5 价格波动对生产波动的影响 136
8.5.1 价格波动对生产波动影响的机理分析 136
8.5.2 价格波动对生产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144
8.5.3 粮食价格弹性相对偏低的原因 149
9 制度因素对粮食生产和供给增长的影响—— 152
以江苏为例 152
9.1 江苏的粮食生产概述 152
9.2 江苏粮食生产和供给增长的因素分析 153
9.2.1 增长率计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153
9.2.2 江苏粮食增长的特征 154
9.2.3 影响粮食生产增长的因素分析 159
函数模型 165
9.3.1 模型形式与变量选择 165
9.3 实证分析(Ⅰ):包含制度和政策因素的生产 165
9.3.2 数据及其整理 169
9.3.3 估计结果:粮食 178
9.3.4 估计结果:稻谷 183
9.3.5 估计结果:小麦 187
9.3.6 小结与政策含义 190
9.4 实证分析(Ⅱ):包含制度和政策因素的供给 192
反应函数 192
9.4.1 供给反应函数 192
9.4.2 模型形式及变量选择 199
9.4.3 估计结果 203
9.4.4 政策模拟 204
9.4.5 小结与讨论 210
10 制度因素对粮食生产和供给波动的影响—— 212
以江苏为例 212
10.1 波动的内涵与统计描述 212
10.1.1 波动的内涵 212
10.1.2 波动的统计描述 213
10.1.3 采用的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216
10.2 江苏省粮食生产和供给波动 217
10.2.1 总产量波动统计描述 217
10.2.2 总产量波动的方差分解 221
10.2.3 粮食供给波动的描述 223
10.2.4 粮食播种面积波动的方差分解 227
10.2.5 小结和讨论 229
10.3 江苏稻谷生产和供给波动 229
10.3.1 稻谷总产量波动的统计描述 229
10.3.2 稻谷产量波动的方差分解 234
10.3.3 稻谷播种面积波动的统计特征 235
10.3.4 稻谷播种面积波动的方差分解 239
10.3.5 小结和讨论 241
10.4.1 产量波动的统计描述 242
10.4 江苏小麦生产和供给波动 242
10.4.2 小麦总产量波动的方差分解 246
10.4.3 小麦播种面积波动的统计分析 248
10.4.4 小麦播种面积波动的方差分解 252
10.4.5 小结与讨论 254
10.5 结论与讨论 255
11 农民理性与政策“理性” 260
11.1 农民的理性:从两个角度进行的审视 260
11.1.1 农民的理性:供给反应 260
11.1.2 农民的理性:制度和组织创新 261
11.2.1 新一轮粮改出台的动因:财政不堪重负 262
11.2 现行粮改:设计漏洞与目标冲突 262
11.2.2 新一轮粮改的重要举措:三项政策、一项改革 263
11.2.3 新一轮粮改等同于承认国有粮食系统的低效运营 266
11.2.4 现行粮改:退一步海阔天空 267
11.3 提高江苏粮食供给稳定性的对策建议 268
11.3.1 制度调整:坚持市场化改革而非驾轻就熟重操行政干预手段 268
11.3.2 粮食间接调控的重点是引导农户土地资源分配 270
11.3.3 稳定社会预期 270
11.3.4 减少定购数量不会引起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波动 270
11.3.5 政策反应趋同是造成江苏粮食波动的重要因素 270
12.1 基本结论 272
12 基本结论 前景分析与政策建议 272
12.2 未来中国粮食生产与价格波动走势的判断与分析 276
12.3 政策建议 279
12.3.1 加大国家对农业基础建设和科研开发与推广的投资力度,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279
12.3.2 尽快确立粮食购销和经营的市场化方针,减少粮食市场和粮食生产的人为波动 280
12.3.3 完善粮食市场间接调控体系,稳定粮食市场价格 282
12.3.4 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和食物生产结构,建立粮食供给安全性的新观念 283
12.3.5 粮食波动问题应当放在整个粮食增长的前景下解决 285
参考文献 286
附:评审意见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