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王连铮 1
第一节 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1
第二节 大豆的栽培区域和育种目标 4
第三节 大豆遗传育种的主要成就 8
第四节 大豆品种在生产中的作用 10
第二章 大豆的进化与分类 王金陵 13
第一节 大豆的进化 13
第二节 大豆的分类 17
第三章 大豆质量性状遗传 王金陵、杨庆凯 22
第一节 大豆色素性状的遗传 22
第二节 生长和形态性状遗传 25
第三节 生理性状的遗传 29
第四节 雄性不育性的遗传 32
第五节 抗病虫性的遗传 33
第六节 同工酶和蛋白质性状的遗传 37
第七节 质量性状基因连锁群 40
第八节 等位基因系 42
第四章 大豆数量性状遗传 杨庆凯 45
第一节 大豆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特点 45
第二节 大豆数量性状间相关 54
第三节 大豆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力 60
第四节 大豆主要数量性状遗传进度与选择指数 62
第五节 大豆亲本选配中的遗传距离和配合力 67
第五章 基因工程及其在大豆方面的研究进展 邵启全 70
第一节 大豆基因的分离 71
第二节 大豆基因的载体 74
第三节 基因转移的途径和方法 76
第四节 原核基因真核表达及其实用性 77
第五节 大豆基因转移的受体系统 80
第六节 外源基因转入大豆后的表达和命运 81
第六章 大豆的生育时期与器官形态建成 朱之垠 86
第一节 大豆的物候学时期 86
第二节 大豆的生育时期 87
第三节 大豆的器官形态建成时期 88
第四节 生物学鉴定法的应用 89
第七章 大豆组织和细胞培养 尹光初 95
第一节 大豆花药和花粉培养 95
第二节 大豆组织和细胞培养 104
第八章 大豆品种资源 吴和礼、王连铮、常汝镇 122
第一节 大豆品种资源的内容和潜力 122
第二节 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家大豆品种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和利用 127
第三节 大豆品种资源的创新 130
第四节 大豆品种资源利用成效 131
第五节 野生与半野生大豆品种资源 132
第一节 大豆生态类型的组成 137
第九章 大豆生态类型与育种 王金陵、高凤兰 137
第二节 大豆生态类型与育种目标 138
第三节 大豆生态类型与品种资源 140
第四节 大豆生态类型与大豆杂交育种 143
第五节 大豆生态类型与引种 146
第六节 大豆生态类型与育种技术 148
第十章 大豆的育种方法 张国栋、王彬如、翁秀英、孟庆喜 150
第一节 引种 150
第二节 大豆纯系育种 154
第三节 杂交育种 158
第四节 大豆辐射诱变育种 187
第五节 大豆育种方法的分析比较 201
第十一章 大豆抗病虫育种 吴和礼、何煜、翁秀英、黄来运、吴宗璞、谈宇俊 208
第一节 抗病毒育种 208
第二节 抗锈病育种 218
第三节 抗霜霉病育种 222
第四节 抗灰斑病育种 225
第五节 抗孢囊线虫育种 230
第六节 抗食心虫育种 236
第十二章 大豆品质育种 王彬如、翁秀英,张国栋 244
第一节 大豆商品外观品质育种 244
第二节 提高油分含量与品质育种 249
第三节 蛋白质含量与品质育种 260
第一节 大豆生理育种的理论基础 268
第十三章 大豆生理育种 张贤泽、杜维广、尹田夫、王育民 268
第二节 大豆高光效育种 292
第三节 大豆株型育种 302
第四节 大豆抗旱育种 305
第五节 大豆抗盐碱育种 309
第六节 大豆抗离子毒害育种 313
第十四章 大豆的产量鉴定、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321
第一节 鉴定试验的基本原理 赫世韬 321
第二节 产量鉴定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 324
第三节 区域试验 327
第四节 生产试验 331
第五节 大豆推广品种的审定和审批 332
第六节 大豆的调查标准 334
第十五章 国内外大豆品种的演变 孟庆喜、李国祯 340
第一节 国内大豆品种的演变 340
第二节 国外大豆品种的演变 348
第十六章 大豆的良种繁育 毕为人 363
第一节 大豆良种繁育的意义 363
第二节 大豆良种繁育技术 363
第三节 大豆良种分级标准及检验 369
第四节 大豆良种繁育体系 375
附录 邵启全 379
索引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