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自我意识和客观精神 11
第一节 康德的先验主体和费希特的“自我”(纯粹活动或活动本身) 12
第二节 谢林的“绝对”和黑格尔的无限的精神主体(无限的活动或自我活动) 28
第三节 自我意识哲学和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40
第二章 “现实的人”的概念。感性—对象性 55
第一节 费尔巴哈的“人”的概念 56
第二节 马克思在什么意义上是费尔巴哈派? 72
第三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对象性活动”概念 89
第三章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感性的活动”或“客观的活动” 110
第一节 实践概念的形成。基本理解 110
第二节 感性的直观和感性的活动 119
第三节 现实主体的感性活动之为历史的原则 127
第四节 “感性的活动”和主体研究的唯物辩证法 136
第五节 “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146
第四章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现实主体的生产生活 153
第一节 生产劳动之为“物质变换”和“自然必然性” 154
第二节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和劳动主体的形式化活动 164
第三节 主体与客体在劳动过程中的统一 177
第四节 现实主体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区分及关联 187
第五章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现实主体的社会生活 204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概念的理论渊源 206
第二节 社会关系 227
第三节 社会目的或社会理想 251
第四节 作为既与“整体”、“主体”或“机体”的社会 270
第六章 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范畴和历史科学 290
第一节 近代的“普遍历史”概念 290
第二节 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概念 301
第三节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323
主要参考文献 342
后记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