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章闽江流域的地理概况 1
第二章史前文化发展概况 2
一、史前文化研究方法种种 2
二、旧石器时代文化考古状况 3
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掘 5
1.昙石山文化的内涵 5
2.昙石山文化的历史意义 7
3.东张文化的类型及其意义 11
2.闽与夏禹同族说 15
1.闽族源于越族说 15
一、闽族始建于商朝说 15
第三章商周时期 15
3.闽人来自台湾岛说 16
4.土著说 16
二、闽人在商末周初所创造的摩崖文字 18
三、青铜文化的产生 20
四、闽族的宗教和艺术发展状况 23
1.闽族的宗教 23
2.文化艺术发展状况 24
五、原始瓷器 28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 29
一、多民族聚居区域的初步形成 29
1.瓯民族入居闽江流域及其与闽人融合 31
2.于越入居闽江流域及其与闽族融合 32
二、战国中期以后越、楚两国对闽族的先后统治 32
1.楚国对闽族的统治 32
2.闽越国的建立及其越族对闽人的统治 34
3.闽越国都冶的地望问题 35
三、经济发展状况 36
1.“锄耕农业”及生产结构的初变 36
2.富有闽族特色的手工业生产 38
3.商业贸易的初步发展 40
四、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41
1.先进的动植物学知识 41
2.生物化学知识 42
3.地理学知识 43
4.物理学知识 45
5.陆海交通之开辟 46
6.欧冶子的冶炼技术成就 47
五、文化艺术发展状况 49
1.闽方言之形成 49
2.神话传说 50
3.关于闽越人“淫泆”的问题 52
4.闽越人的人体装饰艺术 54
六、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 55
1.“凿齿”与鬼教 55
2.闽越国的政治制度概述 56
3.畲族的口传族史 58
一、闽越国的灭亡 59
第五章秦汉时期 59
二、经济发展状况 63
1.犁耕农业的出现 63
2.以铁器为主的手工业生产 65
3.商业贸易中心的初步形成 69
三、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70
1.生物学知识 70
2.化学知识 71
3.物理知识的应用 72
4.医药学知识 75
6.陆海交通的对外开拓 77
5.矿冶技术 77
四、文化艺术发展状况 79
1.汉文字与闽人的书法 79
2.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 80
3.《麟豹王歌》及其他 82
4.神话与传说 85
5.畲族的音乐和歌舞 87
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 88
1.姓氏文化向闽越族聚落的扩张及其家族观念 88
的形成 88
2.礼教的建立 90
《史记·东越列传》 92
3.记述闽越国历史的第一篇专著—— 92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94
一、社会发展状况 94
1.行政区划及其他 94
2.孙吴对闽江流域的五次用兵及其福州区域 96
文化中心的初步形成 96
3.封建制阶层的逐步明朗以及阶级关系 97
的新变化 97
二、经济发展状况 100
1.庄园经济的迅猛发展 100
2.手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 102
3.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105
1.植物学知识 106
三、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106
2.《禽经》与闽江流域的鸟类分布 107
3.名医董奉 108
4.海陆交通 110
5.炼丹术的出现 111
6.晋安郡城之建筑成就及陶江石塔 114
四、文化艺术发展状况 116
1.鬼神志怪之小说 116
2.江淹在闽江流域的辞赋创作及其他 118
3.闽江流域次方言格局的初步形成 119
4.青瓷装饰艺术的发展 120
5.土族的优雅生活与音乐 121
1.佛教之兴盛 124
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 124
2.道教的传播 125
3.儒学教育的初起 127
4.福德正神及其他 127
第七章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129
一、社会发展状况 129
1.行政区划及其移民潮 129
2.闽国的建立与灭亡 131
3.“率渐于礼”之社会风气的形成 133
二、经济发展状况 135
1.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135
2.手工业生产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138
3.商业贸易更加活跃 140
三、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142
1.先进农业生产工具的应用 142
2.动植物知识的进一步积累 146
3.化工知识界面的继续扩大 150
4.冶金技术的发展 151
5.辉煌的建筑成就 152
6.“闽中桥梁甲天下” 158
7.技压群芳的造船技术 158
8.海陆交通之继续拓展 161
四、文化艺术发展状况 162
1.碑刻及其他 162
2.传奇小说 163
3.诗歌 164
4.黄滔的赋文成就 168
5.具有独特魅力的工艺美术 169
6.音乐 170
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 173
1.佛学 173
2.道教 176
3.儒学教育 179
4.敢于直言犯颜的潘承祐 180
5.百丈禅师与禅宗丛林制度 184
6.王审知的政治和法律思想 186
1.关于闽地“不举子”的社会问题 188
一、社会发展状况 188
第八章宋元时期 188
2.多民族聚住格局的基本形成 191
3.行政区划及其他 195
二、经济发展状况 197
1.农业经济的优势地位日渐凸显出来 197
2.手工业生产步入辉煌 200
3.爆发式飞跃的商业贸易 206
三、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10
1.农耕技术的重大进步 210
2.蔡襄的农学著述及其成就 212
3.经济作物栽培技术的新突破 214
4.宋慈与《洗冤集录》 215
5.举世瞩目的化学成就 216
6.李宏与木兰陂工程及其他 219
7.独领风骚的造船技术 221
8.冶铁技术的进步 223
9.桥梁建筑 225
四、文化艺术发展状况 227
1.书法 227
2.绘画 228
3.词学成就 232
4.工艺美术 236
5.闽地音乐 238
1.朱子学的形成与传播 240
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 240
2.教育之盛 249
3.南宋名相李纲的生平及其思想 250
4.史学著述状况 254
第九章明清(1840年前)时期 257
一、社会发展状况 258
1.明朝统一闽江流域 258
2.昙花一现的唐王政权 260
3.行政区划及其他 261
二、经济发展状况 264
1.多元化的农业生产及其农作物种植结构的 264
最终形成 264
2.处于沉浮中的城市手工业发展状况 266
3.商品经济发展的新高度 269
三、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73
1.屠本畯及其《闽中海错疏》 273
2.先进的造竹纸技术 275
3.徐?的《荔枝谱》 277
4.化学成就 278
5.天文气象知识 280
6.柯尚迁与《数学通轨》 283
7.陈修园的医学成就 283
8.建筑成就 286
四、文化艺术发展状况 287
1.书法 287
2.晋安诗派 289
3.徐熥与《陈金风外传》 292
4.边文进及其绘画成就 293
5.评话及儒林戏 296
6.福州十番及其他 297
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 298
1.荷山野衲的“救禅”活动 298
2.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弘法 299
3.朱子学研究成就 300
4.陈第及其《毛诗古音考》 302
5.陈梦雷的史学成就 304
附件一中国南部古代文化史课题申请设计论证 306
附件二对西部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迟缓的两个 310
历史问题初探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