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绪论 1
0.1 选题意义 1
0.2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观点述评 2
0.2.1 我国货币政策回顾 2
0.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观点述评 10
0.3 研究主旨、方法和手段 13
0.3.1 研究主旨 13
0.3.2 研究、论证方法 15
0.4 本书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安排 16
1 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理论与模型 23
1.1 利率渠道的传导机制及其存在的前提 23
1.1.1 纯粹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 23
1.1.2 广义的利率传导机制 25
1.2 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对产出的影响(与利率渠道比较) 28
1.2.1 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对产出影响的理论分析 28
1.2.2 货币政策信用渠道发挥作用的条件 30
1.3.1 信贷渠道 32
1.3 信用传导机制主要内容与模型分析 32
1.3.2 资产负债表路径 36
1.4 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的条件分析 47
1.4.1 银行信贷渠道存在的必然性 47
1.4.2 中央银行能否影响贷款供给 48
1.5 企业、银行和居民的一般均衡模型 57
1.5.1 企业优化行为 57
1.5.2 银行业均衡的模型分析 58
1.5.3 最优跨期消费模型 59
1.5.4 信用传导机制 60
1.6 小结 61
2 消费行为与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64
2.1 跨时期消费选择与信用——跨时期选择理论、消费生命周期理论的注释 64
2.2 一般均衡条件下的跨期消费选择和内需不足 69
2.3 影响消费的诸因素与货币政策效果 75
2.3.1 从不同性质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看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 75
2.3.2 消费与收入的二元结构特征日益明显 79
2.3.3 农民收入低下,负担重 81
2.3.4 居民消费结构的低级化制约了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 84
2.3.5 消费的经济环境严重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 85
2.3.6 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弱化了货币政策效果 85
2.3.7 利率 86
2.3.8 一般价格水平预期——预期通货紧缩抑制消费 88
2.4 从信贷消费的角度看货币政策信用渠道弱化 90
2.4.1 收入分布和消费行为特征的描述 90
2.4.2 不同消费行为特征下的消费信贷分析:消费信贷需求不足 92
2.4.3 消费信贷的银行角度考察:供给不足陷阱 97
2.4.4 几点启示 98
2.5 小结 99
3 企业行为与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 102
3.1 我国企业的高负债抑制了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 102
3.1.1 货币需求与企业高负债 102
3.1.2 我国的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无(弱)效性 105
3.1.3 信贷倒逼的企业动机说明 110
3.1.4 倒逼机制的银行动机分析 114
3.2 投资竞争博弈 117
3.3 生产中的信贷需求——企业“惜借”的优化行为分析 121
3.4 商业周期各阶段与信用渠道传导效率 128
3.5 小结 130
4 银行业特性与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 132
4.1 附加流动性风险的不完全竞争模型与我国货币政策信用机制弱化 132
4.2 利率管制下银行贷款风险约束与信用传导机制 135
4.2.1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和供求模式 135
4.2.2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决定 136
4.2.3 中央银行的降息政策与信用渠道传导机制 138
4.2.4 贷款风险厌恶状况对银行存贷款差额及信用机制的影响 140
4.2.5 结论与启示 147
4.3 利率管制下银行存款成本约束对存贷差额及信用传导机制的影响 148
4.4 信用传导机制弱化的超边际分析 154
4.5 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分工结构与信用渠道传导 158
4.5.1 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158
4.5.2 我国商业银行的分工组织与信贷机制弱化 161
4.6.1 银行业均衡、市场结构与信用机制 168
4.6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信用传导机制 168
4.6.2 信贷非均衡分析:局部信用膨胀 171
4.7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79
4.7.1 信用传导机制的“结构”问题 179
4.7.2 LM曲线的斜率 183
4.7.3 国债发行对银行信贷的挤出效应 187
4.8 疏通信用传导机制的政策与改革 192
4.8.1 必须建立以中小银行为中心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192
4.8.2 彻底进行市场化革新以减少内生交易费用和提高效率 194
4.8.3 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调整与规范 195
4.8.4 改善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 196
4.8.5 对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思考 198
4.9 小结 199
5 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203
5.1 逆向选择与银行信贷配给 203
5.1.1 银行贷款的预期收益并不是名义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 205
5.1.2 逆向选择导致信贷配给的理论分析 207
5.1.3 逆向选择导致信贷市场崩溃 210
5.2 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与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211
5.3 信贷市场上的监控成本与我国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214
5.4 信贷配给及其有效性(存在一种要素k) 220
5.5 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223
5.5.1 信息对称,银行风险中性 223
5.5.2 信息对称,银行风险厌恶 224
5.5.3 信息不对称,银行风险中性 226
5.5.4 信息不对称,银行风险厌恶 228
5.6 银行信贷扩张障碍的博弈分析 229
5.6.1 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230
5.6.2 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232
5.6.3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235
5.7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 238
5.7.1 前提假定 238
5.7.2 金融创新对货币渠道的影响 239
5.7.3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影响 242
5.8 小结 244
6 通货紧缩与信用传导机制 246
6.1 通货紧缩与信用渠道弱化的内生循环 246
6.2 通货紧缩、银行与信用渠道 249
6.2.1 银行的资产负债分析 249
6.2.2 银行信用中介成本分析 255
6.2.3 一般均衡条件下,通货紧缩导致信贷供给不足 257
6.3 通货紧缩对借款人的影响 258
6.4 小结 260
7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 262
7.1 加入WTO对我国货币政策及其信用传导的影响 262
7.1.1 入世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 263
7.1.2 入世对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影响 264
7.1.3 入世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266
7.1.4 入世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果的影响 268
7.2 利率、汇率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 275
7.2.1 利率管制、浮动汇率、信贷配给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果 275
7.2.2 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信用渠道及其效果:以扩张政策为例 283
7.2.3 引进外资中的货币政策信用传导 289
7.3 货币替代与货币政策信用渠道 292
7.3.1 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与政策的选择 292
7.3.2 我国的货币替代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 303
7.4 小结 312
8 可持续增长与货币政策——关于货币政策的公正与效率的注释 318
8.1 我国宏观政策效果弱化的公正与道德层面的根源 318
8.1.1 市场经济制度本身的公正与道德及其缺陷 318
8.1.2 市场主体和政府的失德与不公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弱化的根源 321
8.2 内生环境资本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及其效果 326
8.2.1 实际信贷资本、开放度、环境质量内生于经济增长模型的简单分析 327
8.2.2 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对总产出和福利的影响:静态分析 330
8.2.3 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对绿色总产出和福利的影响:动态分析 332
8.2.4 内生生态资本前后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比较静态分析 336
8.3 小结 346
参考文献 347
后记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