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
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念 1
一、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1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及发展简史 2
一、医学微生物学 2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及展望 2
第一篇 细菌学 5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5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5
一、细菌的大小 5
二、细菌的形态 5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6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7
二、细胞的特殊结构 10
第三节 细菌形态的检查法 12
一、显微镜放大法 12
二、染色法 13
第2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 15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15
一、细菌的物理性状 15
二、细菌的营养类型 15
三、细菌的营养物质 16
四、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7
五、细菌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17
第二节 细菌的代谢及代谢产物 19
一、细菌的生物氧化特点 19
二、医学上有意义的细菌代谢产物 19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20
一、培养基 21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21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22
三、人工培养细菌在医学中的用途 22
四、菌种的保存 23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及命名 23
一、细菌的分类 23
二、细菌的命名 23
第3章 消毒与灭菌 24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24
一、热力灭菌法 24
二、电磁波辐射杀菌法 25
三、超声波与微波杀菌法 26
四、滤过除菌法 26
二、常用消毒剂的种类 27
第二节 化学消毒法 27
一、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27
五、低温与干燥保存法 27
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29
第4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30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30
一、形态与结构变异 30
二、菌落变异 31
三、毒力变异 31
四、耐药性变异 32
第二节 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 32
一、染色体 32
二、质粒 32
三、转位因子 33
四、噬菌体 33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36
一、基因突变 36
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37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40
第5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42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42
一、正常菌群 42
一、细菌的毒力 43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43
二、条件致病菌 43
二、细菌致病的其他因素 47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47
一、感染的来源 47
二、感染的途径 47
三、感染的类型 47
第四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50
一、非特异性免疫 50
二、特异性免疫 52
第6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54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54
二、病原菌的检验程序和常用项目 54
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的诊断 54
三、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58
第二节 特异性预防和治疗 58
一、人工主动免疫 58
二、人工被动免疫 59
第7章 球菌 61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61
一、生物学性状 6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3
一、生物学特性 65
四、防治原则 65
三、微生物学检查 65
第二节 链球菌属 6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7
三、微生物学检查 68
四、防治原则 69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69
一、生物学性状 6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70
三、微生物学检查 70
四、防治原则 71
第四节 奈瑟菌属 71
一、脑膜炎奈瑟菌 71
二、淋病奈瑟菌 72
第8章 肠道杆菌 75
第一节 埃希菌属 76
一、生物学性状 76
二、致病性 76
三、微生物学检查 78
四、防治原则 78
一、生物学性状 79
第二节 志贺菌属 79
三、微生物学检查 8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80
四、防治原则 81
第三节 沙门菌属 81
一、生物学性状 8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83
三、微生物学检查 84
四、防治原则 84
第四节 克雷伯菌属 85
第五节 变形杆菌属 85
一、生物学性状 86
第9章 弧菌属 86
第一节 霍乱弧菌 8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87
三、实验室检查 88
四、防治原则 89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89
一、生物学性状 89
二、致病性 89
三、检查与防治 90
一、破伤风梭菌 91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91
第10章 厌氧性细菌 91
二、产气荚膜梭菌 93
三、肉毒梭菌 94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95
一、主要种类及生物学性状 95
二、致病性 96
三、微生物学检查 96
四、防治原则 97
第11章 棒状杆菌属 98
一、生物学性状 98
二、致病性 99
三、免疫性 100
四、微生物学检查 101
五、防治原则 102
第12章 分枝杆菌属 104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04
一、生物学性状 105
二、致病性 106
三、免疫性 107
四、微生物学检查 109
一、生物学性状 110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110
五、防治原则 11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2
四、防治原则 112
第13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114
第一节 放线菌属 114
一、生物学性状 11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5
一、生物学性状 115
第二节 诺卡菌属 115
四、防治原则 11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6
四、防治原则 116
第14章 动物源性细菌 117
第一节 布鲁菌属 117
一、生物学性状 11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8
一、鼠疫耶尔森菌 119
四、防治原则 119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119
二、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121
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 121
第15章 其他致病菌 124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 124
第二节 鲍特菌属 126
第三节 假单胞菌属 127
第四节 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 128
一、空肠弯曲菌 129
二、幽门螺杆菌 129
第五节 军团菌属 130
第16章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132
第一节 支原体 132
一、生物学性状 13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4
三、人类的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134
第二节 立克次体 136
一、生物学性状 13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7
三、人类的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138
第三节 衣原体 140
一、生物学性状 14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2
三、人类的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143
一、生物学现状 146
第17章 螺旋体 146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14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7
四、防治原则 148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148
一、生物学特性 148
二、致病性 14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9
第三节 回归热疏螺旋体 150
第四节 伯氏疏螺旋体 150
一、生物学性状 150
二、致病性 150
第二篇 真菌学 153
第18章 真菌 153
第一节 真菌的基本特性 153
一、生物学性状 15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5
一、浅部感染真菌 156
四、防治原则 156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 156
二、深部感染真菌 157
第19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59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大小 159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59
一、病毒的结构 159
第三篇 病毒学 159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 160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160
一、病毒的增殖 160
二、病毒的培养 162
三、病毒的异常增殖 162
四、病毒的干扰现象 162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 163
一、病毒性状的变异 163
二、病毒基因突变及重组 163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63
一、物理因素 163
二、化学因素 164
二、垂直传播 165
第20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65
第一节 病毒的传播方式 165
一、水平传播 165
一、隐性感染 166
二、显性感染 166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类型 166
第三节 病毒致病的机制 167
一、杀细胞效应 167
四、免疫病理损伤作用 168
三、整合感染 168
二、稳定状态感染 168
一、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 169
二、细胞免疫的保护作用 169
三、干扰素的作用 169
第四节 抗病毒免疫 169
第21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171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71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71
二、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71
一、人工自动免疫 172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72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72
二、人工被动免疫 173
三、药物防治 173
第22章 呼吸道病毒 174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74
一、生物学性状 17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6
四、防治原则 176
第二节 麻疹病毒 176
一、生物学性状 176
四、防治原则 17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7
第三节 腮腺炎病毒 178
第23章 肠道病毒 179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179
一、生物学性状 17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0
四、防治原则 180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181
一、柯萨奇病毒 181
二、埃可病毒 181
第三节 轮状病毒 182
一、生物学性生状 18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3
四、防治原则 183
第24章 肝炎病毒 184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184
一、生物学性状 18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5
四、防治原则 18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186
一、生物学性状 18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0
四、防治原则 191
第三节 丙型及戊型肝炎病毒 191
一、丙型肝炎病毒 191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193
二、戊型肝炎病毒 193
一、生物学性状 195
第25章 虫媒病毒 195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95
二、流行病学特点 196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96
四、微生物学检查 196
五、防治原则 196
第二节 登革热病毒 197
第三节 出血热病毒 198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198
第四节 森林脑炎病毒 200
第26章 疱疹病毒 202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203
一、生物学性状 20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4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4
四、防治原则 205
第二节 EB病毒 205
一、生物学性状 2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6
四、防治原则 207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207
一、生物学性状 20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8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08
第四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09
一、生物学性状 20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9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09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11
第一节 反转录病毒 211
第27章 其他病毒及朊粒 211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 215
第二节 狂犬病病毒 216
一、生物学性状 21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7
四、防治原则 217
第三节 朊粒 217
一、生物学性状 217
二、致病性 218
三、诊断与防治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