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重用技术 2
1.1.1 基于构件的开发 2
目录译者序关于作者序言前言第一部分 概述第1章 背景知识 2
1.1.2 架构风格和设计模式 3
1.1.3 产品线工程 4
1.2 开发方法 5
1.2.1 第一代面向对象的方法 5
1.2.2 面向构件的方法 9
1.2.3 面向产品线的方法 12
1.2.4 面向对象的方法框架 13
1.2.5 净室技术 17
1.3.2 系统化 20
1.3.3 可伸缩 20
1.3.1 简单 20
1.3 基本目标 20
1.3.4 实用 21
第2章 方法概述 22
2.1 核心概念 22
2.1.1 产品线工程 24
2.1.2 构件建模 25
2.1.3 构件具体化 29
2.1.4 项目的监督和控制 31
2.2 工件 33
2.2.1 框架 33
2.2.2 应用 40
2.3 过程 43
2.3.1 框架工程 44
2.3.2 应用工程 47
2.3.3 增量开发 48
2.4 与其他方法之间的关系 49
2.5 KobrA的关键属性 51
2.6 路线图 52
第二部分 构件建模第3章 KobrA的构件模型 56
3.1 构件 56
3.1.1 实例与类型 57
3.1.2 类与模块 58
3.1.3 子系统 58
3.2 构件组装 60
3.2.1 合成 60
3.2.2 客户关系 61
3.2.3 所有权 62
3.2.4 包容关系 63
3.3.1 统一性原则 67
3.3.2 局部性原则 67
3.3 构件建模 67
3.3.3 俭省性原则 70
3.3.4 封装性原则 70
3.4 建立构件树 75
3.4.1 多态性 75
3.4.2 可见性规则 77
3.4.3 一致性规则 78
3.4.4 塑造包容树 79
第4章 规约 81
4.1 规约工件 81
4.1.1 结构模型 82
4.1.2 功能模型 86
4.1.3 行为模型 90
4.1.4 辅助工件 94
4.2.1 结构建模 95
4.2 规约过程 95
4.2.2 功能建模 96
4.2.3 行为建模 96
4.2.4 质量控制 97
第5章 实现 98
5.1 实现工件 98
5.1.1 结构模型 99
5.1.2 活动模型 101
5.1.3 交互模型 106
5.1.4 辅助工件 108
5.2 实现过程 108
5.2.1 结构建模 109
5.2.2 活动建模 110
5.2.4 质量控制 111
5.2.3 交互建模 111
第6章 包容关系 113
6.1 包结构 113
6.2 工件 116
6.2.1 规约的关系 118
6.2.2 实现的关系 121
6.3 过程 122
6.3.1 DNA螺旋 122
6.3.2 标识构件 124
6.3.3 子构件的创建 125
6.3.4 树的重构 126
6.3.5 质量控制 127
第7章 上下文实现 129
7.1 上下文实现工件 130
7.1.1 企业模型 130
7.1.2 结构模型 132
7.1.3 活动模型 135
7.1.4 交互模型 139
7.2 上下文实现过程 140
7.2.1 企业建模 140
7.2.2 结构建模 140
7.2.3 使用建模 141
7.2.4 交互建模 142
7.2.5 质量控制 143
第8章 公有包容 144
8.1 公有包容与公有合成 144
8.1.1 公有合成 144
8.1.2 公有包容 146
8.2.1 公有合成 148
8.2 工件 148
8.2.2 公有包容 152
8.3 过程 153
8.3.1 公有合成 153
8.3.2 公有包容 155
8.3.3 质量控制 156
第9章 泛化 157
9.1 工件 157
9.1.1 结构模型 158
9.1.2 功能模型 161
9.1.3 行为模型 162
9.2 过程 162
9.2.1 特化 162
9.2.2 泛化 164
9.2.3 质量控制 164
10.1 什么是模式 166
第10章 构件与模式 166
10.2 利用KorbA中已有的模式 168
10.2.1 分层的架构模式 168
10.2.2 分布式系统的架构 173
10.3 构件包容模式 180
10.3.1 普遍可见性模式 180
10.3.2 按需知密模式 181
10.3.3 构件库模式 181
第三部分 具体化第11章 实施 186
11.1 精化和翻译相分离 187
11.2 UML实施简档 189
11.2.1 普通对象格式 190
11.2.2 转换模式 191
11.3.1 实施结构模型 193
11.3 实施工件 193
11.3.2 构件图 195
11.3.3 伪代码 198
11.3.4 源代码 198
11.3.5 实施示例 199
11.4 实施过程 204
11.4.1 平化 205
11.4.2 精化 205
11.4.3 翻译 206
11.4.4 收尾 208
第12章 构件重用 209
12.1 重用的作用 209
12.2 重用工件 211
12.2.2 符合性映射 212
12.2.1 所期望的和已提供的规约 212
12.2.3 语义映射 214
12.3 重用过程 215
12.3.1 构件的选择 215
12.3.2 包容树的改造 217
第13章 增量开发 220
13.1 系统的构造与部署 220
13.1.1 系统的构造 220
13.1.2 部署 221
13.2 活动排序 222
13.3 工件 224
13.3.1 存根规约 224
13.3.2 基于构件的增量 225
13.4 过程 225
13.4.2 操作增量 228
13.4.1 构件增量 228
第四部分 产品线工程第14章 产品线的概念 230
14.1 提高重用 230
14.1.1 领域工程 232
14.1.2 产品线工程 233
14.2 KobrA中的产品线工程 236
第15章 框架工程 239
15.1 通用构件模型 239
15.2 工件 241
15.2.1 上下文实现 242
15.2.2 KobrA构件规约 253
15.2.3 KobrA构件的实现 260
15.2.4 KobrA中K-构件的具体化 264
15.3 过程 265
15.3.1 差异的标识 265
15.3.3 KobrA构件的标识 266
15.3.2 决策模型 266
15.3.4 KobrA构件的具体化 267
第16章 应用工程 270
16.1 工件 270
16.2 过程 271
16.2.1 上下文实现的实例化 271
16.2.2 规约和实现的实例化 272
第五部分 项目监控第17章 维护 276
17.1 核心原则 276
17.1.1 框架与应用相耦合 277
17.1.2 面向版本和面向变化集 278
17.1.3 关注点的分离 278
17.2 工件 279
17.2.1 配置项目 279
17.2.2 依赖关系 283
17.2.3 进化图 285
17.2.4 变化 286
17.3 过程 293
17.3.1 变化管理 293
17.3.2 配置管理 306
第18章 质量保证 310
18.1 获得质量 310
18.1.1 什么是质量 311
18.1.2 非功能性需求规约 312
18.1.3 质量保证技术 312
18.1.4 质量策略规约 313
18.1.5 质量文档 315
18.2 软件测试 315
18.2.1 测试工件 316
18.2.2 测试过程 318
18.3 软件校验 320
18.3.1 组织技术 321
18.3.2 读取技术 322
18.3.3 校验工件 323
18.3.4 校验过程 326
第19章 质量建模 328
19.1 什么是质量模型 328
19.2 结构化属性的测量 329
19.2.1 规模测量 329
19.2.2 耦合度测量 331
19.2.3 复杂度测量 335
19.3 质量模型示例 336
19.3.1 预测模型 337
19.3.2 质量基准 339
19.3.3 简单的等级模型 340
第20章 应用KobrA方法 342
20.1 KobrA方法的一般特性 342
20.2 定制 344
20.2.1 框架和构件的泛化 344
20.2.2 上下文实现的改进 345
20.2.3 K-构件建模的改进 345
20.2.4 实施、创建和部署 346
20.3 转换 346
20.3.1 转换规划 347
20.3.2 培训 347
20.3.3 工具支持 348
附录A 元模型 350
附录B 过程 382
术语表 405
参考文献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