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述 1
第二篇 大事记 10
第三篇 卫生行政 32
第一章 机构 32
第一节 地区卫生(科)局 33
第二节 县市卫生(科)局 35
第二章 管理 44
第一节 医政 44
第二节 药政和药检 54
第三节 政工 59
第四节 财务 65
第四篇 卫生防疫 70
第一章 机构 70
第一节 聊城专署防疫队 70
第二节 聊城地区卫生防疫站 70
第三节 县(市)卫生防疫站 73
第一节 食品卫生 74
第二章 卫生 74
第二节 学校卫生 78
第三节 劳动卫生 81
第四节 放射卫生 83
第五节 环境卫生 85
第三章 疾病防治 88
第一节 预防接种 90
第二节 肠道传染病 92
第三节 呼吸道传染病 95
第四节 虫媒和人畜共患传染病 100
第五节 头癣和性病 106
第六节 地方病 108
第五篇 爱国卫生运动 110
第一章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10
第二章 爱国卫生运动 111
第一节 反对细菌战 111
第二节 除四害,讲卫生 112
第三节“两管”“五改” 116
第四节 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119
第六篇 妇幼保健 122
第一章 机构 122
第一节 地级妇幼保健(所)站 122
第二节 县(市)级妇幼保健站(所) 123
第三节 乡镇妇幼保健组织 126
第二章 妇幼保健 127
第一节 新法接生 127
第二节 妇女病普查普治 129
第三节 妇女围产期管理及五期保护 131
第四节 儿童保健 132
第七篇 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135
第一章 机构 135
第一节 堂铺 135
第二节 综合医院的中医科 141
第三节 聊城地区中医医院 142
第四节 县级中医医院 144
第二章 医术 147
第一节 内科 147
第二节 外科 152
第三节 妇科 155
第四节 儿科 157
第五节 骨伤科 158
第六节 针灸,推拿,按摩 160
第七节 痔瘘科 162
第八节 耿氏喉科 164
第三章 中药 168
第一节 中药资源 168
第二节 著名中药材——阿胶 171
第三节 著名中成药 173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 174
第一节 概况 174
第二节 临床诊疗 176
第一节 教会医院 182
第八篇 西医 182
第一章 机构 182
第二节 解放区部队医院 183
第三节 地区人民医院、门诊部、急救站 191
第四节 县(市)人民医院 204
第五节 乡镇卫生院(含县分院) 217
第二章 医疗技术 229
第一节 内科 229
第二节 外科 231
第三节 妇产科 234
第四节 小儿科 236
第五节 传染病科 237
第六节 眼科 238
第七节 耳鼻喉科 239
第八节 口腔科 240
第九节 神经科 241
第十节 急诊科(室) 242
第十一节 皮肤科 243
第十二节 精神病防治 244
第十三节 麻醉科 245
第十四节 理疗科 246
第十五节 医技科室 247
第三章 护理 252
第一节 队伍素质 252
第二节 组织管理 252
第三节 护理技术 253
第四章 医疗队 254
第一节 支农、救灾医疗队 254
第二节 社教医疗队 258
第三节 抗震救灾医疗队 259
第四节 援外、援藏医疗队 260
第五章 接受世界银行农村卫生项目贷款 262
第一章 医学教育 264
第一节 中医学校 264
第九篇 医学教育,科研,学术团体 264
第二节 卫生学校 265
第三节 县办卫校 272
第四节 短期培训 272
第二章 医学科研 274
第一节 科研机构 274
第二节 科研成果 275
第三节 获奖优秀论文 278
第四节 著作与刊物 284
第五节 论文题录 287
第三章 群众学术团体 317
第一节 红十字会 317
第二节 “医联会”与“卫协会” 319
第三节 中华医学会聊城分会 320
第四节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聊城分会 322
第五节 中华护理学会聊城分会 324
第六节 中华药学会山东聊城地区分会 325
第七节 聊城地区卫生经济学会 326
第十篇 人物 328
第一章 传记 328
第二章 名医录 335
第三章 主任医药护师简介 351
第四章 人物表 354
第五章 人物名录 374
第一节 医事古迹 377
第一章 医林轶事 377
第十一篇 杂记 377
第二节 慈善设施 382
第三节 医林忆事 383
第四节 轶事追记 396
第二章 珍迹奇事 398
第一节 奇闻 398
第二节 畸胎怪产 400
后记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