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篇 3
定规矩,安邦国 3
兵少国强,兵多国贫 13
平抑银价六法 14
民心涣散,国之大患 20
用人三法 21
天下三大患 30
兼听独思,慎用左右 34
慕贤若渴之心 37
冀回颓风于万一 38
团练保甲,今日要务 39
慎用严法 40
倍加器重人才 41
世风日下,痛恨次骨 42
对英俄之策 43
乱世之表征 45
革故鼎新应取中庸 46
诚信外交 47
作之君,作之师 49
为政之“术” 50
倡廉之风 51
养民以为民,设官亦为民 52
奏章内容务求真实 53
中华之难,中华当之 55
天心人意 58
西洋为商战之国 59
厘务有利弊 61
论开埠 64
撤兵益民,将帅相和 66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 68
贪劣之吏须严惩 69
恳请免除赋税 70
儆官邪,惩败类 74
严惩舞弊官员 75
行文督抚,以杜弊端 77
吏治之最忌 78
参劾劣员,整饬吏治 79
修德兴教,奸邪自止 82
道无端,德无穷 83
为政当尽其在我 84
严刑为是 85
用绅士之道 86
修身治国须秉乎礼 87
非刚猛不能除官邪 88
中国自强之道 90
奏议以人人易晓为要 94
牧民治军,慎用宽赦 96
办案须相机图之 98
刚柔篇 105
须日夜巡守勿懈 105
宜平心静气 109
圣门教人不外敬恕 111
人情难知,天道难测 115
此一时,彼一时 118
盛时宜作衰时想 120
居官以耐烦为要 121
保人亦有为难处 124
法律不可全废 126
才根于器 127
与父母官相处之道 131
民宜爱而刁民不必爱 133
劝沅弟假满出山 136
寸心不忘“爱民” 137
决计出山 139
天道忌巧忌盈忌贰 141
不可一意孤行 143
辞荣避位是安身良策 144
不可怨天尤人 146
拂逆只有顺受 148
母丧未除不敢受官职 150
虽享高名不敢骄奢 155
不可假仁慈 158
敬体父训 159
寸心惕惕 163
江苏全省皆肃清 165
至扬州等地阅兵 167
李相创机器局为中国自强之本 171
养生为学,以勖后辈 173
危急时莫靠他人 176
心存戒惧是良方 177
火不动则水能养 180
长傲多言乃败之端 182
交师友应有敬畏之情 187
交往篇 187
拜师求友,都须专一 190
道义与交谊 191
告兄弟相处之道 195
没有无矛盾之交情 207
交友贵雅量 209
师友相助,懦亦能立志 211
以品质高尚者为师友 217
谈诸友进修情形 220
一见即器重之 225
师道以专勤为要 227
以诚待人伪亦能诚 229
宽严并济与人处 233
识人篇 237
精神具乎两目 237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 243
“神”存于心 249
从面色上可以看出气质 252
气是色之本 259
识人用人当辨刚柔 269
外部刚柔中有性情品质 273
性情有喜怒哀乐之分 280
人也有春夏秋冬四时之气 287
人要注意姿容整洁 290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 295
如何评判人的精神气质 310
情态有四种类型 315
恒态与时态 320
须眉不具不可称男子吗? 332
崇尚“文明之象” 334
评判人的心胸气性 337
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 341
声以清纯脆亮为佳 351
音是声的余响 356
气色能评判人的综合素质 362
人以气为主 365
气色变化莫测 370
观人于微,冷眼识英雄 372
古代识人六法 376
慧眼识良才,识才须贤才 386
德才兼备,待之以诚 395
识人不能求全责备 402
荣哀录 413
将赴天津示二子书(曾国藩) 413
不忮诗 414
不求诗 415
祭曾文正公文(黄翼开) 415
祭曾文正公文(梅启照) 416
祭曾文正公文(孙衣言) 417
祭曾文正公文(钱应溥) 418
祭曾文正公文(陈艾) 420
祭曾文正公文(忠义局) 421
祭曾文正公文(书局) 421
祭曾文正公文(李傅黼) 422
祭曾文正公文(张裕钊) 423
病中哭文正师得三十韵(吴坤修) 424
祭曾文正公文(赵烈文) 424
送文正师柩南归泣赋(吴坤修) 425
文正师祠堂落成纪事(吴坤修) 426
哭太传曾文正公师(李元度) 426
补挽曾文正公诗 427
挽曾文正公诗(薛时雨) 427
挽曾文正公诗(戴望) 428
挽曾文正公诗(刘寿曾) 428
挽曾文正书联 431
附:曾文正公批牍摘录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