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湘语25个代表点的区属和资料来源 2
表2 湘语77个代表点的区属和资料来源 4
表3 上古音系声纽表 6
表4 上古音系韵部表 6
表5 上古音系韵部的等呼及韵头拟音 7
表6 中古音系声纽表 7
表7 中古音系韵部及韵母表 7
表8 近代音系声纽表 8
表9 近代音系韵部及韵母表 9
第一节 浊声母在吴语区、湘语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分布 10
一 吴语区浊声母的地理分布 10
第一章 吴语和湘语中的浊声母 10
二 湘语区浊声母的地理分布 13
主要图表 15
图1 湖南和广西北部浊声母分布图 15
表10 湖南境内部分地区的西南官话、乡话、土话中浊声母的分布情况 16
三 湖南境内部分地区的西南官话、乡话、土话中浊声母的分布 16
四 湘鄂赣边界地区赣语中的浊音走廊 18
图2 湘鄂赣边界地区赣语中浊音分布示意图 20
一 中古並、定、群母在今吴语和湘语中的读音 23
第二节 中古全浊声母在湘语和吴语中的演变情况 23
二 中古澄母在今吴语和湘语中的读音 30
三 中古从、崇、船母在今吴语和湘语中的读音 36
四 中古邪、禅、匣母在今吴语和湘语中的读音 42
图3 中古全浊塞擦音声母在吴语和湘语中的演变模式 42
五 中古全浊声母在今吴语和湘语中读音演变情况的共同点 48
一 浊塞音和塞擦音的送气与不送气 49
第三节 湘语和吴语中浊声母发音特征的比较 49
二 清浊问题 50
三 浊音清化的不平衡特点 53
第一节 中古[-i]韵尾在现代吴语和湘语中的读音 56
第二章 中古元音韵尾在湘语和吴语中读音的比较 56
一 中古蟹摄开口一、二等字 56
二 中古蟹摄合口一、二等字 60
三 中古蟹摄三、四等字和止摄三等微韵字 64
四湘语和吴语中古蟹摄字和止摄三等微韵字不带韵尾现象的性质 66
图4 吴语、湘语中古蟹摄字韵尾演变过程示意图 67
一 中古效摄字韵尾的演变 69
第二节 中古[-u]韵尾在现代湘语和吴语中的读音 69
二 中古流摄字韵尾的产生与演变 78
一 中古咸摄舒声字 89
第一节 中古[-m]韵尾的今读 89
第三章 中古鼻音韵尾在湘语和吴语中读音的比较 89
二 中古深摄舒声字 93
第二节 中古[-n]韵尾在现代湘语和吴语中的今读 95
一 中古山摄舒声字 95
二 中古臻摄舒声字 99
第三节 中古[-?]韵尾在现代湘语和吴语中的今读 104
一 中古宕摄舒声字 104
二 中古江摄舒声字 109
三 中古曾摄舒声字 112
四 中古梗摄舒声字 117
五 中古通摄舒声字 122
一 中古带鼻音韵尾的各摄字在湘语和吴语中韵尾的分混情况 127
第四节 中古鼻音韵尾在今湘语和吴语中读音的综合比较 127
表11 吴语区和湘语区各地中古咸摄与山摄舒声字的韵尾类型 128
表12 吴语区和湘语区各地中古深摄与臻摄舒声字的韵尾类型 129
表13 吴语区和湘语区各地中古宕摄与江摄舒声字的韵尾类型 130
表14 吴语区和湘语区各地中古曾摄、梗摄与通摄舒声字的韵尾类型 131
表15 中古鼻音韵尾在吴语和湘语中的演变情况 133
二 中古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等摄字在吴语和湘语中韵尾演变方向的比较 133
第四章 中古无尾韵主要元音在湘语和吴语中的演变 136
第一节 语言材料的对比 136
一 中古果摄字 136
二 中古假摄字 145
三 中古遇摄字 151
四 中古止摄支、脂、之韵字 158
第二节 湘语和吴语元音演变模式的构拟和比较 167
一 汉语元音演变的一般规律 167
图5 中古果、假、遇等摄字和止摄支、脂、之韵字的源流 168
二 吴语与湘语果摄字主要元音演变情况的比较 169
图6 元音位置的推动型链式推移模式 171
图7 元音位置的推动型层叠式推移模式 171
表16 吴语区部分代表点果、假两摄字主要元音在舌面低元音位置相互作用并促使假摄字主要元音运动的情况 172
三 吴语与湘语假摄字主要元音演变情况的比较 172
四 吴语与湘语遇摄字主要元音演变情况的比较 173
五 吴语与湘语止摄支、脂、之韵字主要元音演变规律的比较 174
表17 假、果、遇三摄字主要元音在上古、中古、近代及北京话、湘语、吴语中的读音情况及演变轨迹 177
六 湘语和吴语中古假、果、遇摄字主要元音运动幅度大于北京话及其他许多方言的原因 177
第一节 湘语和吴语调类数量的比较 184
第五章 湘语和吴语声调的比较 184
一 吴语的调类 184
二 湘语的调类 187
第二节 吴语和湘语声调与声母关系的比较 189
一 吴语和湘语声调的分混与声母清浊的关系 189
二 吴语和湘语声调的分化与声母是否送气的关系 193
余论 203
参考文献 211
后记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