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绪言 1
1—方法论入门 1
战略与战术 1
方法论应用举例 1
组合育种法 4
2—遗传工程和未来 5
什么把我们带到过渡期? 6
何谓遗传工程? 6
第二部育种和选择方法 8
3—由历史习惯形成的初期方法——概述 8
4—混合选择法 10
混合选择法举例 10
混合选择法讨论 17
5—系谱和子二代(F2)衍生家系法 18
系谱和F2衍生家系法举例 19
系谱选择讨论 24
6—回交法 25
回交法的早期应用 25
站在回交法开发最前面的Briggs 26
不断发展的研究巩固了回交法的地位 27
回交应用的最新进展 28
回交在外来种质渐渗方面的应用 28
稳定性和回交法 30
“近等基因”系是现实的 30
回交法讨论 32
7—由竞争压力形成的方法 32
竞争的作用 33
竞争的性质 33
竞争的混合效应 38
密度、补偿和种子大小的关系 44
选择方法对世代和密度的关系 50
度量竞争效应 52
遗传性状的竞争力 54
抗病性效应 54
形态学效应(叶片角度效应) 55
如何避免竞争 55
8—复合种法——概述 56
Harlan和Martini的早期开拓研究 57
关于复合种的研究论文 58
问题和解决前景 60
9—混合群体育种法 61
Florell的划时代的论文 61
早期历史和近期发展 62
育种家关于混合群体法的经验 64
对混合群体法的改良 65
关于时线的思维 69
关于混合法的评论 70
10—渐进植物育种 76
11—综合系群体——概述 77
多系品种和多混合品种并不相同 78
对防治病害的一种有力的促进 79
混合种的一般信息 79
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的作用 83
对纯系品种推荐的门路 84
12—多混合品种 84
混合品种的历史悠久 85
结束语 91
13—多系法 91
多系品种 91
多系品种产生的背景 92
后来的发展与改良 93
多系结构及发展史 93
多系品种的稳定性 96
混合群体的研究结果 100
病害防治——多系品种的主要特点 101
衣阿华州燕麦多系品种的经验 108
作者对多系品种的评价 109
14—由轮回压形成的方法 111
互交和连锁的作用 111
互交的变通办法和改良 113
雄性不育性及随机和非随机交配 115
15—轮回选择法 118
历史和早期发展 118
轮回选择的程序和应用 119
适合于自花授粉作物的轮选程序 121
雄性不育性和方便轮回选择雄性不育的关系 125
16—双列选择交配法 125
17—遗传的雄性不育性 127
18—方便轮回选择的雄性不育法 131
19—由技术条件形成的方法 135
突变育种法或辐射育种法 135
突变育种:在美国有限的发展 138
20—杂种优势和商用杂交种 138
杂种优势的理论 139
杂种优势的度量 141
商用杂交种 145
21—单粒后代法 146
由来和改良 146
单粒后代法和其他方法比较 148
系间和系内方差 152
单粒后代法对植物性状的效应 153
已应用单粒后代法的种种方式 154
单粒后代法的讨论 157
22—单倍体加倍法 161
第三部育种和选择策略 164
23—选择的诸问题——概述 164
假设 168
产量组分 169
选择策略 171
寻找锁和钥匙 176
24—目测选择 178
目测选择的特征——如何做好目测 179
选择者的影响 181
目测选择的效率 185
目测选择对淘汰特别有效 188
目测选择讨论 189
25—选择指数 192
早期的研究与发展 192
指数选择本性的研究 195
众数选择 198
假设的作用和重要性 199
指数选择的应用 200
26—收获指数 205
起源与历史背景 205
有关收获指数的发展 205
选择、稳定性和遗传关系 208
密度对收获指数的影响 212
收获指数的一般研究 213
27—稳定性 216
稳定性:模型和含义 216
稳定性的环境类型 218
杂交和群体结构的关系 219
作者对稳定性的评论 222
第四部种质与杂交的各种思考 224
28—种质:选择杂交质量的标准 224
种质的各种思考 224
种质基因学 227
选择杂交质量的标准 228
杂交亲本的排列 228
影响杂交质量标准的高—低方面 231
亲本的遗传多样性 236
影响杂交质量标准的产量问题 241
29—预测和选择亲本 242
早期重要事件的情况 242
杂交授粉技术的应用 244
双列评估测验 245
亲缘性的祖先记录和测验 248
作为优势指标的亲本 250
度量优势的其他概念 252
遗传多样性、远缘杂交和基因渐渗 253
评论 254
30—预测和选择杂交及系 255
确定杂交亲缘值的早期研究 255
在评估杂交中应用双列分析 258
预测的其他手段 259
杂种间预测和选择的讨论 265
预测和选择系 267
31—杂交或交配技术 268
不育性和天然交配的本性 268
花粉的特征和生产 268
天然交配的限度 269
交配技术和结实 270
处理的系谱数和群体数 271
第五部特殊关联的植物性状 273
32—种子特性 273
大小的影响 273
种子大小效应讨论 281
种子来源:生产种源的效应 283
发芽和幼苗活力 285
种子质量:产量和蛋白质的关系 289
33—形态和其他性状 293
株高关系 293
芒 294
芒的讨论 297
根 298
第六部课题管理 303
34—植物育种过程的四个步骤 303
步骤Ⅰ——制订计划和杂交 303
步骤Ⅱ——早代(选择) 306
步骤Ⅲ——系的评定 307
步骤Ⅳ——品种推广 307
35—最少人员的植物育种 308
最少人员的育种方案 308
讨论 311
36—选择地点和环境 313
在不同环境下选择 315
基因型×环境 328
基因型×环境互作的讨论 333
聚类 334
播种期 338
总结 339
37—田间组织和操作 340
圃区:大小、形状、设计和重复 340
杆行和微型穗穴小区 342
边界小区 344
群体和集团的容量和数目 344
对照品种或标准品种 345
浮动平均数或平均 347
收集和表示数据 349
种子繁殖和品种发放 349
38—充实你育种方案的“101”法 350
附录1参考文献 354
附录2作者索引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