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正文 1
中国哲学素描 1
一、神灵的观念 1
目录中文版序 1
二、哲学的蒙眬 3
三、理性的觉醒 5
四、人格的自觉 8
五、百家的争鸣 11
六、三家的融一 14
七、涉猎的领域 14
八、探讨的问题 20
九、现代的影响 22
十、特色及价值 23
儒家(见“儒家学说”) 27
儒家八派 27
[流派与学说] 27
道家(见“道家学说”) 27
易家(见“周易学说”) 27
濂学 28
关学 28
洛学 29
闽学 30
泰州学派 31
东林学派 34
乾嘉学派 35
墨家 38
名家 40
法家 42
阴阳家 44
纵横家 45
兵家 47
宇宙学说 50
阴阳学说 58
五行学说 62
变易学说 67
形神学说 73
心性学说 80
养生学说 87
人生学说 92
天人学说 99
致知学说 105
古今学说 110
经世学说 117
言意学说 122
名实学说 128
名辩学说 131
现代中国哲学研究 137
周易学说 144
易学 166
象数学 169
义理学 172
易图学 174
两汉易学 179
晋唐易学 181
两宋易学 184
元明易学 188
清代易学 191
现代易学研究 194
卦气说 199
互体说 201
卦变说 202
纳甲说 203
五行生成说 204
太易说 204
先天说 206
后天说 207
画前有易说 208
八卦方位说 209
太极说 210
阴阳说 213
神化说 216
穷神知化说 217
道器说 218
以物观物说 221
贞下起元说 222
种子说 222
影子说 223
错综说 224
动静相因说 225
延天佑人说 226
神道设教说 228
道家学说 230
老子学说 247
列子学说 254
庄子学说 262
黄老学说 269
魏晋玄学 270
四大之说 277
生于无说 278
无为之说 279
相形之说 280
反向运动说 281
守雌之说 282
大者之说 283
三绝之说 285
方外之说 286
齐物之说 287
逍遥之说 288
生死之说 289
贵贱之说 291
忧乐之说 292
智愚之说 293
材用之说 294
大小之说 295
是非之说 297
本无之说 298
独化之说 300
儒家学说 302
德政说 316
仁政说 317
大同说 318
公羊三世说 319
性善说 320
性恶说 322
性三品说 322
气质之性说 324
与天地参说 325
天人感应说 326
天道自然说 328
天人交相胜说 329
天人合一说 329
以无为本说 330
天理人欲说 331
主静说 332
先立乎其大说 333
主敬说 333
致良知说 334
知行合一说 335
本末论 335
体用论 336
理气论 338
常变论 338
动静论 339
生死论 340
经学 341
谶纬之学 342
玄学(见“魏晋玄学”) 343
理学 344
心学 345
经世之学 345
现代儒学研究 346
[术语与言论] 349
[易家术语与言论] 349
易 349
太极 350
两仪 351
四象 351
八卦 352
乾坤 353
元亨利贞 354
几与神 355
太和 356
大衍之数 356
天地之数 358
一阴一阳之谓道 358
阴阳不测之谓神 361
生生之谓易 362
形上为道形下为器 363
立象尽意 363
观象制器 364
穷理尽性 365
与天地合德 366
唯变所适 366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367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369
见几而作 370
居安思危 371
因时而惕 372
君子慎密 373
慢藏诲盗 冶容诲淫 374
言行君子之枢机 375
不积不足以成灭 376
仁以守位 财以聚人 义以禁非 377
安身后动 易心后语 定交后求 378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379
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380
物极则反 381
一以统众 383
得意忘象 384
动息则静 386
八卦备天下之理 387
无阴无阳谓之道 388
易理备包有无 389
器体道用 391
一分为 392
天地有终始 393
心为太极 394
无形而有象 395
一物两体 396
所以阴阳为道 399
体用一源 显微无间 399
动静无端 阴阳无始 402
随时变易以从道 404
易本卜筮书 404
易只是个空的物事 406
太极生阴阳 407
物物一太极 408
气变则道变 409
舍象不可以言易 411
虚空皆象数 412
先在后中 414
两间皆气 415
五行尊火 416
太极即在有极中 417
相反相因 418
交轮几 420
以费知隐 421
象外无道 422
无其器则无其道 423
太虚本动 425
变化日新 425
推陈致新 427
质测与通几 428
渐化与顿变 430
太和之气 431
[道家术语与言论] 433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433
道尊德贵 莫命自然 434
自本自根 自古固存 435
莫得其偶 谓之道枢 436
物先有物 八方无极 437
天各一方 物随地异 439
天地自然 非为人生 440
天地密移 间不可觉 441
世事皆虚 万物归一 443
执古之道 御今之有 444
惟道是从 以道观之 445
守母存子 人之因 446
有以为利 无以为用 447
祸福相倚 正奇相复 448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449
胜人有力 自胜者强 450
前识者道之华 451
以身观身 452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453
我之为我 以有神也 453
无近刑名 可以全生 454
天地为炉 造化为冶 456
天地合精 万物化生 458
白驹过隙 忽然而已 459
生而不求 死而不忧 460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462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463
欲得者咎 无足者祸 465
所治愈下 所得愈多 467
养形忘利 志道忘心 468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469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470
藏金于山 藏珠于渊 471
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 472为而不荣 去而无忧 474
以柔胜刚 以弱胜强 475
用人之力 配天之极 476
不敢进寸 而却退尺 478
功成身退天之道 480
自见不明 自伐无功 481
图难于易 为大于细 483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484
将欲取之 必固与之 485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486
在世随俗 不入歧途 488
轻诺寡信 多易必难 489
用心不分 成事如神 490
无巧无术 与道相得 492
有道则昌 无道就闲 493
圣人无心 顺百姓心 494
治大国者 若烹小鲜 495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496
不以兵强天下 498
抗兵相加哀者胜 499
祸莫大于轻敌 500
治人事天莫若啬 500
大者宜为下 501
不敢为天下先 502
治之于未乱 503
安时处顺 503
崇本举末 504
以无为本 505
物各自生 505
生必体有 506
非有非无 508
一切因缘 509
物不往来 510
形随年往 511
声无哀乐 512
真人 513
至人 515
神人 515
玄圣 517
道 517
心斋 519
坐忘 520
悬解 521
见独 522
物化 523
气化 524
玄冥 525
[儒家术语与言论] 525
和同之辨 525
义利之辨 526
王霸之辨 527
理气之辨 527
心性之辨 528
十六字心传 529
三纲领八条目 530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531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531
富贵不淫 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 532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533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534
慎独 535
正谊不谋利 明道不计功 536
尊德性 道问学 537
存天理 灭人欲 538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539
得民心者得天下 540
民贵君轻 540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541
人最为天下贵 542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543
强本节用 544
化性起伪 545
天视自我民视 546
惟命不于常 547
尽心知性知天 547
天行有常 548
制天命而用之 549
道之大原出于天 550
敬鬼神而远之 551
吾心即是宇宙 552
气有往来无生灭 553
理一分殊 554
耦中有耦 555
诚者天之道 556
无其器则无其道 557
性日生日成 558
格物致知 559
生而知之 560
虚一而静 560
天 561
理 563
气 564
天命 565
天道 566
天理 567
人道 568
祥瑞 569
灾异 570
仁 571
礼 572
浩然之气 573
修齐治平 574
中庸 575
中和 576
诚明 577
道心人心 578
忠孝 579
三纲五常 585
性命 586
性情 587
名教 589
礼教(见“名教”) 590
儒教 590
鬼神 591
上帝 593
天子 594
圣人 596
焚书坑儒 598
独尊儒术 601
白虎观会议 602
庆元党禁 603
[人物与述评] 609
伏羲 609
神农 610
黄帝 610
周公(约公元前1 1世纪) 611
管子(?~公元前645) 612
晏婴(?~公元前500) 613
子产(?~公元前522) 614
范蠡(约公元前5世纪) 616
孙子(约公元前5世纪) 617
老聃(见“老子”) 619
庄周(见“庄子”) 619
孔丘(见“孔子”) 619
孟轲(见“孟子”) 619
荀卿(见“荀子”) 619
墨子(约公元前5世纪) 619
惠施(公元前4世纪) 621
公孙龙(公元前325~前250) 622
邹衍(约公元前305~前240) 623
慎到(约公元前395~前315) 625
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前337) 626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 627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 628
孟喜(约公元前1世纪) 630
[易家人物与述评] 630
京房(公元前77~前37) 632
虞翻(164~233) 633
王辅嗣(见“王弼”) 635
韩康伯(332~380) 635
孔颖达(574~648) 636
崔憬(约8世纪) 638
刘牧(1011~1064) 639
邵雍(101 1~1077) 640
张横渠(见“张载”) 642
程颐(见“二程”) 642
朱元晦(见“朱熹”) 642
杨简(1141~1225) 643
来知德(1525~1604) 644
方以智(1611~1671) 646
王而农(见“王夫之”) 648
惠栋(1697~1758) 649
张惠言(1761~1802) 650
焦循(1763~1820) 652
[道家人物与述评] 654
老子(约公元前6~前5世纪) 654
列子(?~?) 656
庄子(约公元前4~前3世纪) 658
严君平(约公元前1世纪) 660
王辅嗣(见“王弼”) 661
郭象(约252~312) 662
阮籍(210~263) 664
嵇康(223~262) 666
[儒家人物与述评] 66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669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 677
荀子(约公元前340~前245) 682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 684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 686
王充(公元27~约100) 687
王弼(226~249) 688
孔冲远(见“孔颖达”) 689
韩愈(768~824) 689
柳宗元(773~819) 691
王安石(1021~1086) 691
邵康节(见“邵雍”) 693
周敦颐(1017~1073) 693
张载(1020~1077) 694
二程 696
朱熹(1130~1200) 698
陆九渊(1139~1193) 702
王守仁(1472~1529) 703
黄宗羲(1610~1695) 704
王夫之(1619~1692) 705
顾炎武(1613~1682) 706
戴震(1723~1777) 707
康有为(1858~1927) 709
[著作与典籍] 711
[易家著作与典籍] 711
易经 711
易传 714
十翼 717
《彖传》 718
《象传》 719
《文言传》 720
《系辞传》 721
《说卦传》 722
《序卦传》 723
《杂卦传》 724
《乾凿度》 725
《周易略例》 726
《周易正义》 727
《周易集解》 729
《易数钩隐图》 730
《易童子问》 730
《太极图说》 732
《程氏易传》 733
《横渠易说》 734
《汉上易传》 736
《诚斋易传》 737
《周易本义》 738
《周易外传》 740
《周易内传》 741
《易图明辨》 743
河图 744
洛书 746
太极图 747
先天图 751
后天图 754
卦变图 756
[道家著作与典籍] 757
《道德经》 757
《南华经》 759
《列子》 761
《淮南子》 761
《老子指归》 763
《老子指略》 764
《老子王弼注》 765
《庄子郭象注》 766
[儒家著作与典籍] 767
《诗经》 767
《尚书》 769
《周易》(见“易经”、“易传”) 772
礼经 772
《春秋》 776
《左传》 777
《春秋公羊传》 778
《春秋谷梁传》 779
《孝经》 780
《论语》 782
《孟子》 784
《荀子》(见“荀子”) 786
《大学》 786
《中庸》 787
《春秋繁露》 788
《四书集注》 790
中国古代纪年简表 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