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力为,毛志雄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61734832
  • 页数:5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之一,根据兼顾理论与实践、中国与外国过去与未来以及面向市场、关心读者的原则,在范围上涵盖了目前运动心理学在竞技运动、体育教育和大众锻炼三大领域中的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在结构上体现了运动心理学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在格式上精心设计,有新创新,以便学生理解,主旨记忆要点,开阔视野,培养兴趣。

第一编 总论 1

第一章 运动心理学的简史与任务 3

第一节 运动心理学发展简要历程 4

一、世界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4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8

第二节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11

一、运动心理学的三大领域 11

专栏1—1 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1

二、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13

三、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16

四、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项目特征 16

第二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动力因素 23

第二章 运动活动的动机 23

第一节 动机概述 23

一、动机的含义 23

二、动机与需要、目的的关系 24

三、驱力与诱因 25

四、动机的种类 26

专栏2—1 什么决定着肥胖者的饥饿感:胃还是思维 26

专栏2—2寻求刺激是人和动物共同的需要 27

第二节 动机理论 30

一、认知评价理论 30

二、自我效能理论 37

三、目标定向理论 40

第三节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42

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42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45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46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47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47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48

第三章 应激、唤醒及焦虑 51

第一节 应激过程 51

一、应激的概念 51

二、应激的诱发原因 53

三、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55

四、对应激刺激的生理性反应 56

五、对应激刺激的心理性反应 59

专栏3—1 人到紧张的时候,只知道用力 61

六、应对应激的方式 61

专栏3—2再见,亲爱的观众 63

第二节 竞赛焦虑 63

一、唤醒与焦虑 63

二、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64

三、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 65

四、竞赛焦虑 65

专栏3—3 四举四落,一枪惊人 66

第四章 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 70

第一节 动机水平与操作成绩 70

一、倒U形假说 71

二、内驱力理论 72

第二节 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 73

一、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73

二、突变模型 75

专栏4—1 如何用简单但有效的实验方法检验复杂的理论模型 76

三、多维焦虑理论 77

四、焦虑方向理论 78

专栏4—2哪个更重要:竞赛焦虑的强度还是竞赛焦虑的方向 78

第五章 训练比赛的归因 83

第一节 归因的4种理论 84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84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 85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86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 86

五、归因偏差 87

第二节 控制点 88

一、控制点的基本思想 88

二、有关控制点的研究 89

第三节 归因的4个维度 92

一、内外控 93

二、可控性 93

三、稳定性 93

四、整体性 94

第四节 习得性无助 94

一、习得性无助的性质 94

二、习得性无助感的矫正 95

第五节 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 96

一、进行积极的反馈 97

二、增加成功的体验 97

专栏5—1年龄不同,归因大不一样 98

三、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98

四、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99

五、设置合理目标 100

六、强调个人努力 100

七、谨慎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 101

八、实事求是 101

第三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特征 107

第六章 运动员的智力特征 107

第一节 智力与运动活动 108

一、智力结构与运动活动 108

专栏6—1 常用的智力测验 108

二、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110

三、空间能力的遗传影响 110

第二节 运动员的智力 111

一、运动员的智力研究 111

专栏6—2 Q时代 111

专栏6—3 低IQ的专家会比高IQ的专家强吗 114

二、运动员的智力总评 115

第七章 运动员的人格特征 118

第一节 运动员人格研究的意义 119

一、人格特质及其测量 119

二、运动员人格研究的争论 122

三、运动员人格研究的作用 122

第二节 运动员的人格特征 124

一、运动员与一般人的人格差异 125

专栏7—1运动员都是寻求刺激者吗 126

二、不同运动项目与运动员人格 129

三、不同场上位置与运动员人格 131

四、不同运动水平与运动员人格 131

第三节 运动员人格研究的动向 133

一、重视纵向追踪研究 134

第四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认知过程 135

二、采用交互作用观点 135

三、优秀运动员的心理面貌 136

第八章 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 143

第一节 运动活动与感觉系统 143

一、动觉 143

二、视觉 144

三、听觉 145

四、触压觉 145

五、平衡觉 146

第二节 运动活动与知觉系统 146

一、空间知觉 146

专栏8—1方向知觉与人格特征 148

二、时间知觉 149

三、运动知觉 150

四、专门化知觉 154

专栏8—2 范·巴斯滕是怎么用脚接到那个球的 154

五、运动活动与知觉基本规律 156

第九章 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 163

第一节 短时运动记忆 163

一、短时运动记忆的遗忘曲线 163

二、前摄干扰对短时运动记忆的影响 164

三、运动记忆的位置线索和距离线索 165

四、预先选择对短时运动记忆的影响 166

五、热身损耗 166

第二节 长时运动记忆 168

一、连续技能的长时记忆 168

二、分立技能的长时记忆 169

三、运动记忆的遗忘 170

四、不同技能长时记忆的比较 171

第三节 运动表象 172

一、视觉表象与动觉表象 172

二、内部表象与外部表象 173

专栏9—1 哪种表象更好:内部表象还是外部表象 173

第四节 运动记忆中的信息加工特点 173

一、认知心理学的经典研究 173

二、认知运动心理学的研究 174

第十章 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 177

第一节 运动员的操作思维 178

一、操作思维的概念与测量 178

二、不同运动水平与操作思维成绩 179

三、不同运动项目与操作思维成绩 179

第二节 运动员的问题解决 181

一、运动情境的挑战 182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 182

第三节 运动活动与创造思维 188

一、竞技运动创造活动的领域 188

专栏10—1 谁站在霍金的肩上 188

二、竞技运动创造活动的特点 190

三、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的关系 190

专栏10—2创造思维:中国乒乓球队常胜不衰年的利器 190

第十一章 运动活动的注意状态 194

第一节 注意方式理论 194

一、注意方式 194

二、注意特征 199

第二节 运动员的注意分配特征 200

一、注意分配的可能 200

专栏11—1 运动员真的需要自始至终都盯着球吗 201

二、注意分配的测量 201

三、注意分配的改进 202

第三节 警觉、警戒和反应延迟 203

一、警觉、警戒 203

二、反应延迟 204

第四节 比赛中的注意指向 205

一、比赛心理定向 205

二、赛前注意转移 206

三、赛中注意集中 206

第十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210

第一节 运动技能概述 211

一、技能的概念 211

二、运动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关系 213

三、运动技能的分类 214

四、熟练与习惯 214

第二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 215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 215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 216

三、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 218

第三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 220

一、练习与练习曲线 220

二、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 220

三、高效率学习运动技能的条件 226

专栏12—1 对着镜子写字时,你会发现什么 227

第四节 运动技能的相互作用 231

一、迁移问题的起源 231

二、迁移的理论 233

三、迁移的测量 236

四、肢体对侧迁移 238

五、语词—运动迁移 239

六、任务间的迁移 240

七、部分与整体迁移 240

八、刺激与反应的相似性与技能迁移的关系 242

九、先学习的技能的练习量与技能迁移的关系 242

十、时间间隔与技能迁移的关系 243

十一、疲劳与技能迁移的关系 243

十二、集中练习与技能迁移的关系 243

十三、迁移的原则 243

第五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自我完善 249

第十三章 心理技能训练 249

第一节 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250

第二节 目标设置训练 250

一、目标设置中的4对重要关系 250

专栏13—1射击运动员的苛求心理 252

二、目标设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54

第三节 放松训练 255

一、放松训练概述 255

二、自生放松训练程序 256

三、渐进放松训练程序 257

四、使用放松技术的时机 259

第四节 表象训练 259

一、表象训练概述 259

专栏13—2“想”得多,赢得多 260

二、表象训练程序 262

三、表象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265

第五节 注意训练 265

一、一般性的注意集中练习 266

二、结合体育教学过程的专门练习 267

第六节 暗示训练 269

一、暗示训练概述 269

二、暗示训练的依据 269

三、暗示训练的程序 270

第七节 模拟训练 271

一、模拟训练概述 271

二、模拟训练方法 272

第十四章 比赛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 276

第一节 比赛的心理定向 277

一、比赛的角色定位 277

二、比赛方案的制定 279

三、心理定向的原则 282

第二节 比赛的情绪调节 283

一、情绪的生理调节 283

二、情绪的认知调节 285

专栏14—1 大赛之前逛公园 287

专栏14—2 用“激将法”进行赛前动员 288

三、情绪的环境调节 288

专栏14—3 颜色调节与训练比赛 291

第六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健康 297

第十五章 运动损伤与过度训练 297

第一节 运动损伤与伤后康复 297

一、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 298

专栏15—1 运动损伤与人格有关吗 300

专栏15—2伤痛与训练中的不适感 302

二、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303

专栏15—3 一切都完了 304

三、运动心理学对康复过程的积极作用 306

第二节 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 309

一、训练应激、过度训练、疲惫和心理耗竭 310

二、心理耗竭的理论模型 312

三、过度训练和心理耗竭的识别、干预与预防 316

第十六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 323

第一节 兴奋剂的种类及作用 323

一、兴奋剂和使用兴奋剂 323

二、兴奋剂的主要类别 324

三、兴奋剂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26

四、兴奋剂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327

专栏16—1使用兴奋剂的代价 327

第二节 使用运动兴奋剂的原因 328

一、社会环境原因 329

二、身体的需要 330

三、心理的需要 331

专栏16—2使用兴奋剂的心路历程 333

第三节 使用娱乐性药物的原因 334

一、社会原因 335

二、生理心理原因 336

三、情绪原因 336

第四节 反兴奋剂的策略 337

一、信息的把握 337

二、反兴奋剂教育的策略 341

第十七章 锻炼动机和锻炼方式 346

第一节 影响参加身体锻炼的因素 346

一、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 346

二、参加身体锻炼的动机 347

专栏17—1谢切诺夫现象与积极休息 348

三、不参加身体锻炼的理由 349

四、退出锻炼的原因 350

五、促进坚持锻炼的指导原则 350

第二节 锻炼行为的理论 353

一、健康信念模型 353

二、计划行为理论 353

三、转换理论模型 354

四、社会认知理论 355

第三节 获得较大心理效益的锻炼方式 355

一、令人愉快和有趣的活动 356

二、有氧练习或者有节奏的腹式呼吸的活动 356

三、回避人际竞争的身体活动 357

四、自控性的身体活动 357

五、负荷强度:中等最佳吗 357

六、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至少20—30分钟 358

七、长期坚持,养成习惯 358

第十八章 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 361

第一节 与身体活动有关的心理健康效益 361

一、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361

二、身体活动与情绪改善 363

专栏18—1 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所产生的情绪效益能维持多久 365

专栏18—2 20世纪90年代的三大元分析研究 367

专栏18—3 身体活动中的尖峰时刻可以测量吗 371

专栏18—4 跑步高潮者自述 371

三、身体锻炼与认知衰老 372

四、锻炼的其他心理效益 374

第二节 身体活动产生积极心理效益的原因 375

一、认知行为假说 375

二、社会交往假说 376

三、转移注意力假说 376

四、心血管健康假说 376

五、胺假说 377

六、内啡肽假说 377

第三节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副作用 377

一、心理耗竭 377

二、锻炼迷瘾 378

第七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社会互动 385

第十九章 运动团体的凝聚力 385

第一节 团体凝聚力的性质 386

一、团体凝聚力的概念 386

二、任务凝聚力与社会凝聚力 387

三、团体凝聚力的测量 387

第二节 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387

一、领导方式 388

二、目标整合 388

三、志趣一致 389

四、心理相容 389

专栏19—1你一个人扣球,我们两个人使劲 389

五、成员互补 390

六、外界压力 390

七、内部竞争 390

八、团体规模 390

九、团体稳定性 391

第三节 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392

一、支持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趋势的研究 392

二、质疑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趋势的研究 392

三、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393

四、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双向影响 394

第二十章 教练员的领导与管理 397

第一节 领导方式与领导功能 397

一、领导概述 397

二、领导方式 398

专栏20—1 教练风格有好坏之分吗 401

三、教练员的领导功能 402

第二节 影响教练员领导行为的因素 403

一、教练员的基本素质 403

二、教练员的领导方式 405

三、情境的特点 406

四、运动员的特点 407

第三节 教练员的权威体系 408

一、教练员的影响力 408

二、教练员影响力的种类 408

三、教练员影响力的心理效果 408

四、教练员影响力及权威体系 409

第二十一章 观众效应与主场效应 413

第一节 观众效应 413

一、社会促进效应 413

专栏21—1 最早的运动心理学实验 414

专栏21—2观众的欢呼令失利者心碎 417

二、社会促进效应的影响因素 417

第二节 主场效应 419

一、主场优势现象 419

二、主场优势的原因 420

专栏21—3 比赛失常原因何在 424

第二十二章 运动中的攻击与暴力 429

第一节 攻击的基本含义 429

一、攻击行为的判别标准 429

专栏22—1 你能判别哪些是攻击行为吗 430

专栏22—2 攻击的典型案例 431

二、攻击行为的分类 432

三、攻击行为的危害 433

专栏22—3拳击比赛与暴力 434

第二节 攻击行为的原因 434

一、本能理论 435

二、社会学习理论 435

专栏22—4坏孩子比利 436

三、道德分析理论 437

四、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 437

第三节 运动活动与攻击行为 439

一、观众的攻击行为 439

二、攻击行为与运动表现 440

三、与攻击行为有关的赛场环境因素 441

四、减少运动中攻击行为的策略 442

名词解释 446

参考文献 463

主题索引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