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
第一章 概述 1
一、模拟通信系统 2
二、数字通信系统 4
第二节 信道 6
第三节 数字通信的形成及其发展 15
第二章 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基本原理 20
第一节 语声信号的基本特性 20
一、语声信号的时间特性和频谱特性 20
二、语声信号的统计特性 22
三、衡量系统质量的宏观感知特性 27
一、抽样电路模型及其描述 28
第二节 波形抽样及抽样定理 28
二、抽样定理 30
三、非理想抽样与抽样展宽 39
四、抽样的折迭失真 46
五、具有带通频谱信号的抽样 47
六、抽样与展宽保持电路原理 52
第三节 量化理论 54
一、量化及其特性表示 54
二、量化噪声的计算 59
三、均匀量化的量化噪声和量化信噪比 61
四、非均匀量化及压缩扩张技术 67
五、μ律压扩特性及量化信噪比的计算 70
六、A律压扩特性及其13折线近似 80
七、μ律压扩特性的15折线近似 92
第四节 编码和解码 98
一、二进制码组及其编码和解码的变换关系 98
二、线性编码 100
三、线性解码网络 108
四、非线性编码和解码 118
第五节 单片PCM编解码器 134
第六节 电视信号的编码 136
习题 138
第一节 多路复用的基本原理 143
第三章 时分多路复用及其构成 143
第二节 时分复用系统中的帧同步 148
一、帧同步电路的工作原理 148
二、帧同步系统中的保护电路 150
三、对帧同步系统的要求及有关问题讨论 152
四、帧同步系统的计算 157
第三节 PCM30/32路系统帧结构及时钟 166
信号的产生 166
一、PCM30/32路系统的时隙分配 167
二、时钟信号的产生 169
第四节 PCM30/32路系统构成 172
习题 174
第一节 数字信号传输的基本理论 175
一、数字信号波形与频谱 175
第四章 脉冲编码信号的传输及其中继方式 175
二、带限传输对信号波形的影响 180
三、数字信号传输的基本准则 183
四、数字信号传输系统模型 185
第二节 传输信道与再生中继 188
一、信道及其主要特性 188
二、再生中继系统的构成 193
三、信号波形均衡 194
四、时钟提取及判决再生 208
第三节 中继传输性能分析 210
一、误码率及其累积 211
二、PCM信号传输的抖动特性 216
一、传输等效频率 225
第四节 中继段长度设计 225
二、串音及串音等效频率 227
三、信噪比恒等式及设计举例 230
第五节 传输对PCM通信质量的影响 231
一、信道误码对PCM信号解调信噪比的影响 231
二、传输抖动对PCM信号解调信噪比的影响 240
第六节 线路传输码型 244
一、选择传输码型的条件 244
二、PCM系统中常用的传输码型 245
三、传输码型变换的误码增值 253
第七节 PCM信号的调制传输 254
习题 256
一、复接系列 259
第五章 数字多路复接与数字通信网 259
第一节 数字多路复接的构成方式 259
二、复接中数字码的排列方式 261
三、同步时钟复接 263
四、异步时钟复接 266
五、异步时钟复接的码速调整电路 271
第二节 数字复接技术中的帧同步 273
一、同步方式 274
二、几项指标的计算 275
第三节 复接抖动的产生与抑制 278
第四节 FDM方式与PCM方式的互接 280
第五节 PCM通信网中的同步方式 282
第六节 综合数字网(IDN)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基本概念 291
第六章 线性预测编码与自适应技术 295
第一节 自适应量化 297
一、前馈自适应量化 298
二、反馈自适应量化 302
第二节 线性预测差值量化的基本原理 306
第三节 增量调制及其自适应量化 318
一、线性增量调制 319
二、增量调制的自适应量化 324
第四节 线性预测的自适应量化 329
第五节 线性预测的自适应 332
第六节 各种编码系统的质量比较 337
参考文献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