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1978-2000》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立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302078149
  • 页数:4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对中国各地区1978~2000年期间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揭示了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描述了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差距状况,总结出“高增长、低效率”的金融发展总体特征。作者在分析了金融功能财政化的表现并做出政治经济学解释后,给出了由“汲取金融”转向“建设金融”的公共政策建议。本书计算整理了大量经济金融数据,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经济金融发展逻辑做出了全面的解释,是了解和研究中国经济金融问题的一本好书。本书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经济、金融专业的师生,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者以及金融从业人员。

1.1 问题的提出 1

目录 1

附录6法国学者对中国金融改革和经济转轨的看法 1

——就经济转轨问题对法国学者的访谈与体会 (36 1

第1章导论 1

序 1

1.2.1世界上关于中国金融发展状况的研究 3

1.2 理论准备 3

1.2.2近些年中国学者的研究 4

1.2.3我们已有的研究 5

1.3 问题如何解决 7

1.3.1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7

图1-1 中国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8

附图目录 8

1.3.2政策建议框架 9

图1-2 中国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框架 10

1.3.3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及研究进程 10

1.3.4本书结构与结论 13

表1-1 中国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越位与缺位 15

表目录 15

表1-2重塑中国金融发展政府与市场功能的政策建议 16

1.4 小结 16

2.1 金融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19

第2章理论研究 19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回顾 19

图2-1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 21

2.2 风险管理功能与经济增长 22

2.3 信息揭示功能与经济增长 25

2.4 公司治理功能与经济增长 27

2.5 动员储蓄功能与经济增长 31

2.6便利交换功能与经济增长 32

2.7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些补充说明 34

表2-1 五大金融功能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35

2.8 小结 36

第3章实证分析 37

3.1.1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37

3.1 金融发展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37

——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37

3.1.2变量的衡量指标及公式 38

3.1.3样本数据来源情况 40

3.2.1结构问题与总量问题 42

3.2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指标解释力 42

3.2.2中国金融资产结构 43

表3-1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1978— 2000) 44

3.2.3地区层面金融资产结构与指标解释力 47

表3-2 中国各地区层面金融资产中的存贷款比重 48

表3-3 中国股票市场概况(1996—2000) 48

(1978—2000) 48

3.2.4直、间接融资结构与指标解释力 50

表3-4 历年股票发行情况(1991—2000) 51

表3-5境内股票筹资和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1993—2000) 52

3.2.5指标解释力的总结说明 52

3.3 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3

3.3.1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53

表3-6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 54

3.3.2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54

表3-7部分省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 55

表3-8初始金融深度与经济增长(1978—2000) 56

3.3.3经验观察 57

图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变化(1981—2000) 57

3.4各地区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 58

3.4.1两种金融发展模式 58

图3-2 中国人均GDP增长率波动与三次金融整顿 60

3.4.2金融开放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60

表3-9部分省区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1990—2000) 61

图3-3七省区金融市场化程度(1990—2000) 62

3.4.3应探索新的金融开放方式 62

3.5 小结 63

——以金融资产衡量各地区金融发展状况 65

4.1.1对国有金融相关比率的计算(1978—1998) 65

第4章现状分析(一) 65

4.1各地区金融深化程度 65

图4-1 中国金融资产状况(1978—1999) 67

表4-1 部分年份各地区国有银行存贷款与GDP比重的 68

金融相关比率(1978—1998) 68

图4-2各地区金融发展状况(1978—1999) 69

4.1.2对全部金融相关比率的测算(1990—1999) 70

表4-2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程度(1999) 70

表4-3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1995—1998) 71

图4-3 三大区域的金融市场化程度(1995—1998) 73

4.2各地区金融发展状况比较 74

4.2.1各地区收入比比较 74

4.2.2各地区存贷差和存贷比比较 74

表4-4各地国有银行存贷比(1978—1998) 75

4.2.3各地区人均存贷款与人均GDP比较 76

(1978—1998) 77

图4-4 人均存款、贷款和GDP的相对差异系数 77

图4-5东部存款、贷款和GDP占全国比重(1978—1998) 78

4.3金融发展地区差距 79

4.3.1经济发展地区差距 79

图4-6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真实人均GDP相对差距 80

(1978—1999) 80

4.3.2以相对差异系数衡量金融地区差距 80

图4-7人均国有银行存款地区差距变动(1978—1998) 81

图4-9人均国有银行存款区域内部差距变化趋势 82

(1978 1998) 82

图4-8人均国有银行贷款地区间差距变动(1978—1998) 82

图4-10人均贷款区域内差距变化趋势(1978—1998) 83

图4-11 人均国有金融资产地区差距变化(1978—1998) 84

4.3.3以泰尔系数衡量金融地区差距 84

图4-12人均国有金融资产区域内差距变化(1978—1998) 85

4.4 中国金融发展总体特征 86

表4-5 金融资产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当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 87

4.5 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距特征 88

表4-6金融与财政的相对差异系数比较(1978—1998) 89

(1978—1998) 89

图4-13 中国金融、财政与GDP的相对差距比较 89

4.6 小结 90

——以辅助金融指标衡量各地区金融发展状况 91

5.1 各地区金融部门职工、机构配置状况 91

第5章现状分析(二) 91

5.1.1各地区每职工、每机构存贷额 92

图5 1 国有金融机构的空间分布(1998) 92

5.1.2各地区国有金融机构的空间分布 92

5.1.3 1998年后的转变 94

表5-1 国有银行机构收缩情况(1998—1999) 95

5.2.1产值比重的总体变化 95

5.2 各地区金融业产值比重 95

表5-3金融保险业产值贡献的地区差距(1999) 96

表5-2全国金融保险业的产值贡献(当年价) 96

5.2.2各地区产值比重 97

图5-2金融保险业、第三产业、GDP的各地区占比(1999) 98

5.3.1人员比重的总体变化 99

5.3各地区金融从业人员比重 99

5.3.2人员比重的国际比较 100

表5-4金融从业人员比重国际比较 100

5.3.4人员比重的地区比较 101

5.3.3人员素质的行业比较 101

表5-5分行业技术人员占比(1999) 101

表5-6 金融保险业占总就业比重地区数据(1985—1999) 102

图5-3各地金融保险业占总就业比重(1985—1999) 103

5.4 各地区资本市场利用程度 103

5.4.1各地区股票市场利用程度 103

表5-7各地公司上市情况(1996—1997) 104

表5-8各地企业债券发行情况(1996—1999) 105

5.4.2各地区债券市场利用程度 105

5.5 地区间资金流动 107

表5-9 1990年、1996年各地资金拆借情况 108

5.6 小结 110

第6章特征总结 111

——高增长、低效率的金融发展路径 111

6.1 高增长、低效率 112

6.1.1金融资产总量迅速扩张,但资产结构单一 112

表6-1 中国的货币化进程 114

表6-2 中国与部分国家金融资产结构比较表 115

6.1.2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116

均齐并存 118

6.1.3地区间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与组织结构的 118

6.1.4银行业规模集中,但竞争不足,效率低下 119

表6-3 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市场份额 120

表6-4 中国银行业资产利润率、收入利润率比较 122

表6-5 1997年银行业其他经营效率指标与成本费用 123

指标一览表 123

6.2 国际比较 125

6.2.1金融发展总体水平的国际比较 125

表6-6金融发展状况国际比较(中国与世界的比较) 126

表6-7金融发展状况国际比较(中国与亚洲国家的比较) 128

表6-8金融发展状况国际比较(中国与发达及转型 129

经济国家的比较) 129

6.2.2金融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130

表6-9部分国家金融竞争力排名(1993—1997) 130

(1995—2000) 131

表6-10 中国历年国际竞争力排名及其与印度的比较 131

表6-11 1999年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指标得分和 132

排名表(47国) 132

表6-12 中国历年存贷款利率及利差(1953—1999) 133

图6-1 中国存贷款利率及利差变化(1953—1999) 134

表6-13部分国家的实际利率水平变化(1990—1998) 136

表6-14 部分国家的利差变化(1990—1998) 136

表6-15部分国家股票市值占GDP比重(1990—1998) 137

表6-16部分国家国内上市公司总数(1990—1998) 137

表6-17 中国股票交易统计表(1993—1999) 138

表6-18部分国家股票交易额占GDP比重 140

表6-19部分国家的股票换手率(1990—1998) 141

表6-20中国上市公司业绩(1999—2000) 142

表6-21 部分国家银行部门提供信贷/GDP(1990—1998) 145

(1990—1998) 146

表6-22部分国家银行流动储备金与银行资产的比率 146

表6-23 2000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情况 147

表6-24 某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行长年收入与绩效情况(1999—2001) 148

表6-25 中国银行卡业务发展情况(1995—1999) 149

表6-26 1999年末发卡量居前十位的银行 149

表6-27 1999年末交易量居前十名的银行 150

6.2.3金融开放程度的国际比较 152

表6-28部分国家金融开放指数(1997) 153

表6-29 由金融开放度看中国国际经济交易成本 153

表6-30经济自由度指数国际比较(1995—2001) 154

6.3小结 155

——渐进转轨、第二财政与政府作用 157

第7章机制分析 157

7.1 渐进转轨条件对中国金融发展路径的影响 157

——由金融政策的演变看 158

7.1.1 中国数量型金融发展路径的必然性 158

表7-1 中国金融发展的政策分割(1978—2000) 163

7.1.2 中国渐进式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条件 167

——与俄罗斯的比较 167

表7-2 中国储蓄率变动(1978—1997) 169

图7-1 中国各地区国有银行储蓄率与人均GDP 170

(1980、1985、1990、1997) 170

图7-2俄罗斯各地区货币化程度估计(1997年10月) 172

表7-3金融危机以来俄罗斯的预算数字 173

7.2 国家能力与“第二财政”角色 174

7.2.1迅速下降的汲取财政能力 175

表7-4 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NP比重变化(1978—2000) 176

(1980—1995) 177

表7-5 中国与部分大国中央汲取财政能力变化 177

表7-6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占比变化(1978—2000) 178

图7-3 世界和中国的中央财政支出水平变化(1870—1996) 179

表7-7各地区财政盈余/GDP的比例(1978—1993) 180

表7-8中国财政盈余(亏损)省份(1978—1993) 181

7.2.2不断上升的汲取金融能力 182

表7-9 中央金融能力变化(1978—1998) 184

图7-4 中央财政能力与金融能力升降变化(1978—1998) 185

图7-5 地方政府金融能力变化(1990、1995、2000) 186

表7-10地方政府汲取金融能力变化(1990、1995、2000) 186

7.2.3作为“第二财政”的金融业 187

表7-11 中国的铸币收入(1984—1996) 188

表7-12 中国预算赤字及其筹资情况(1978—1987) 190

图7-6 国有经济投资来源变化(1953—1999) 191

表7-13金融与财政对地区差距的平衡作用变化 191

(1978—1998) 191

图7-7金融与财政对地区差距的平衡作用变化 193

(1978—1998) 193

7.2.4金融差距、财政差距与经济差距的比较与关联 194

表7-14金融差距、财政差距和经济差距特征比较表 195

7.3.1转轨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作用 196

7.3 政府作用与金融分割 196

7.3.2政府为何要控制金融业 198

7.3.3中央政府主导金融纵向分割 200

7.3.4地方政府主导金融横向分割 202

7.4小结 206

8.1.1政府越位和市场缺位 209

8.1 政府归位和市场到位 209

——政府治理与市场开发 209

第8章公共政策 209

8.1.2政府归位和市场到位 210

8.2扩大开放和保持稳定 214

8.2.1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 214

8.2.2金融安全和长期稳定 215

8.3 本书总结 217

8.3.1本书创新之处 217

8.3.2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217

8.3.3本书主要结论 218

附录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附表1-1 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一些实证研究 228

附表1-2金融发展和真实人均GDP(1985) 233

附表1-3增长与同期金融指标(1960—1989) 235

附表1-4增长和初始金融深度(1960—1989) 236

附表1-5 股市流动性的测度(一些国家1976—1993年平均数) 241

附表1-6经济增长与初始股市流动性(1976—1993) 244

附图1-1 不同收入水平下金融结构的不同(1990) 248

附录2为金融体系的健康创造一个良好制度 255

附图2-1 不同收入组的金融体系发展 259

附图2-2 银行的国有产权(1998—1999) 269

附图2-3 匈牙利银行部门演变 272

附图2-4 部分国家主要外资银行的上升(1994和1999) 277

附录3地方干部如何看待当前的金融形势 301

——江西赣州、兴国金融调查 301

附表3-1 对当前中国金融业突出问题的看法 302

附表3-2对当地金融业突出问题的看法 303

附表3-3对当前中国金融安全状况的看法 304

附表3-4对当地金融安全状况的看法 304

附表3-5对银行坏账主要来源的看法 305

附表3-6对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资金应该来自何处的看法 306

附表3-7对当前中国储蓄利率的看法 308

附表3-8对当前中国居民消费贷款利率的看法 309

附表3-9 对当前中国企业生产性贷款利率的看法 309

附表3-10 对加入WTO后中国金融机构竞争能力的看法 310

附表3-11对加入WTO后中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不利因素的看法 311

附录4当前应如何处理政银企关系 315

——广东东莞金融调查 315

附表4-1 东莞市工业所有制结构(1995年,按1995不变价) 321

附表4-2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 329

附录5三类地区,三类问题,三种对策 331

——广东东莞、惠州、梅州农村金融调查 331

附表5-1 东莞、惠州、梅州三地发展总体概况(2000年) 339

附表5-2 东莞、惠州、梅州三地存在的“三农”问题(2002年) 341

附表5-3东莞、惠州、梅州三地农村基本情况 343

附表5-4 20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农民储蓄、借贷结构 347

附表5-5 东莞、惠州、梅州三地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2002年) 348

附表5-6 农村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与供给结构 350

附表5-7广东三地农村金融供给状况 352

附表5-8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辖区民问借贷资金来源与运用情况 355

附表6-1 金融危机以来俄罗斯的预算数字 364

附录7数据表 371

附表7-1 各地区国有金融相关比率(1978—1998) 371

附表7-2各地区国有金融相关比率指数(1978—2000) 374

附表7-3各地区全部金融相关比率(1990—2000) 376

附表7-4 各地区人均GDP(1978—1999) 379

附表7-5 各地区人均GDP指数(1978—2000) 381

附表7-6 各地区人均GDP指数(1990—2000) 383

附表7-7 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回归分析结果(1978—2000) 385

附表7-8 三大区域国有银行存货款与GDP占比(1978—1998) 388

附表7-9 三大区域人均存贷款与GDP(1978—1998) 390

附表7-10 三大区域人均存贷款与GDP增长率(1978—1998) 392

附表7-11 金融资产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当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1979—1999) 392

附表7-12 金融与财政的相对差异系数比较(1978—1998) 393

附表7-13 各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机构情况一览表(1998) 394

附表7-14 中国金融业就业比重变化(1978—1999) 396

附录8散点图 397

附图8-1 1978—2000年国有金融相关比率指数与GDP指数回归结果散点图(共36张) 397

附图8-2 1990—2000年全部金融相关比率指数与GDP指数回归结果散点图(共38张) 409

附图8-3 1990—2000年部分省区金融市场化指数与GDP指数回归结果散点图(共6张) 422

参考文献 425

后记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