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序Ⅶ 前言(中文)第一部分 中国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1
第一章 中国社区教育的历史形成与发展 3
第一节 中国社区教育的形成背景及历史沿革 3
第二节 社区教育概念的质疑及界定 6
第三节 对社区教育的意义和目的的探究 8
第二章 中国社区教育的功能、特征和目标定位 12
第一节 怎样的社区教育才符合中国国情——关于功能的检视 12
第二节 何为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对本质特征的探究 14
第三节 未来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对目标的定位 17
第四节 统筹和整合——关于内容及方法的思考 18
第三章 中国社区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设施及专职人员的培养和配置 23
第一节 新型社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创建和构想——官民结合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23
第二节 社区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设施和专职人员 25
第四章 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28
第一节 教育与人的终身发展——关于终身教育的理念 28
第二节 通向“学习社会”的重要途径——学习型社区的构建 30
第五章 中日社区教育的比较 33
第一节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日本国民教育体系的“两驾马车” 33
第二节 从“教化”迈向民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的本质特征 35
第三节 “设施主义”和“教养中心”——对日本社会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思考 38
第四节 优势与缺陷——对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启示和展望 42
第二部分 地区社会教育和终身学习 47
第一章 终身学习和地区社会教育 50
第一节 对学校型教育的批判 50
第二节 关于成人学习者的发现 57
第三节 地区社会教育的特点和可能性 63
第二章 地区社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教育 72
第一节 人格的整体形成和地区社会 73
第二节 社会变化和地区社会教育 80
第三节 作为日常实践的地区社会 91
第三章 地区社会教育的任务和课题 99
第一节 作为不定型教育的地区社会教育 99
第二节 日常实践的组织化和方式 102
第三节 NPO和通过行动的学习 108
第四节 地区的主体性形成和共同生活史 112
第三部分 日本及东亚社区教育、社会教育的发展 119
第一章 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121
第一节 社会教育概念的产生及特点 121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与社会教育的全面创新 122
第三节 社会教育法制与自治体的作用 124
第四节 社区变动与社会教育的发展 126
第二章 公民馆等设施的建设与社区实践活动的展开 131
第一节 新型公民馆的建设 131
第二节 公民馆的近代化——自治体的追求 133
第三节 从《枚方宣言》到《三多摩宣言》 135
第四节 图书馆、博物馆及终身学习设施 136
第五节 学校与社区及社会教育的结合 139
第六节 小区自治活动和社区建设 141
第一节 经济成长、社区开发和社会教育 144
第三章 自治、参与和社区建设的开展 144
第二节 自治体社会教育的规划制定和居民活动的展开 146
第三节 文化协同活动的广泛开展 150
第四节 非盈利社会团体的可能性 154
第四章 东亚社会教育及终身学习的展开和课题 158
第一节 东亚社会教育的历史变迁 158
第二节 东亚社会教育的特色 159
第三节 从社会教育法制到终身教育法制 162
第四节 国际化与东亚的课题 164
第四部分 来自现场的实践报告 167
〈报告一〉关于创建学习化社区的研究——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教育实践报告 169
第一章 来自中国社区教育现场的实践报告 169
〈报告二〉让社区文明从这里延伸——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街道社区教育实践报告 198
〈报告三〉统筹规划 统整资源 按需设教——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学校的报告 209
〈报告四〉试论农村的社区教育——访宁夏回族自治区韦州回民女子小学 215
第二章 来自日本地区社会教育现场的实践报告 221
〈报告一〉川崎市的地域社会教育规划和实践——孕育《儿童权利条例》的川崎市的社会教育 222
〈报告二〉大阪市的终身学习计划 229
〈报告三〉居民运动与职员集团的协同——三多摩的社会教育 233
〈报告四〉松本市的社会教育 237
〈报告五〉冲绳那霸市的地区居民活动 243
第三章 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社区教育现场的实践报告 248
〈报告一〉 韩国的终身教育政策与地方终身教育的展开 248
〈报告二〉 意大利的“人民之家” 259
〈报告三〉 美国的社区教育——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中的中心作用 262
〈报告四〉 法国的社区教育 266
附录 271
中国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大事年表 27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教育大事年表 279
执笔者、译者一览表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