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建置沿革 29
第一章 地理位置 29
第二章 隶属沿革 30
第二篇 地理环境 38
第一章 地质 38
第一节 地质形成 38
第二节 构造 38
第三节 地层 41
第四节 土壤 41
第二章 地貌 45
第一节 山脉 45
第二节 地形 45
第三节 河流 46
第二节 沿海沉积物 49
第一节 海岸 49
第三章 海域 49
第三节 岛屿岩礁海湾 50
第四节 潮汐 51
第五节 潮流 51
第六节 海浪 52
第七节 海水表层温度、盐度 52
第四章 气候 54
第一节 特征 54
第二节 云和日照 55
第三节 气温 56
第四节 降水 58
第五节 气压和风 59
第六节 物候 59
第一节 野生动物 61
第五章 自然资源 61
第二节 野生植物 62
第三节 浮山花岗岩 62
第六章 自然灾害 64
第一节 旱灾 64
第二节 水灾 64
第三节 风灾 65
第四节 雹灾 65
第五节 海啸 66
第三篇 人口 68
第一章 渊源 68
第一节 概况 68
第二节 姓氏 69
第三节 村庄 75
第四节 人口繁衍 77
第五节 人口变动 84
第六节 人口发展 86
第二章 人口构成 88
第一节 姓氏构成 88
第二节 性别构成 89
第三节 年龄构成 90
第四节 文化构成 90
第五节 职业构成 91
第三章 婚姻家庭生育死亡 93
第一节 婚姻 93
第二节 家庭 94
第三节 生育 95
第四节 死亡 96
第二节 管理办法 9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8
第四章 计划生育 98
第三节 计划生育成果 101
第五章 人物 103
第一节 乡(镇)级以上机关工作人员、县(区)级以上代表人物 103
第二节 经济、科教界中级以上职称人员 106
第三节 军界营(科)以上职务和立功受奖人员 110
第四节 县(区)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个人 113
第四篇 农业 120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 120
第二章 种植业 123
第一节 主要农作物 123
第二节 农田基本建设 127
第三节 能量投入 127
第五节 作物栽培 128
第四节 耕作制度 128
第六节 水利建设 130
第七节 农业机械化 132
第三章 畜牧业 134
第四章 林果业 136
第五篇 海洋水产 139
第一章 海洋捕捞 139
第一节 渔具 139
第二节 渔期渔场 141
第三节 资源保护 143
第二章 人工养殖 144
第一节 海带养殖 144
第二节 扇贝养殖 144
第三节 海珍品养殖 145
第三章 渔港码头 147
第一节 销售 149
第四章 销售加工冷藏 149
第二节 加工冷藏 150
第六篇 土地征用 152
第一章 征地用途 152
第二章 征用政策 156
第七篇 工商业 161
第一章 村办工业 161
第二章 商业贸易 167
第三章 个体私营企业 169
第四章 二、三产业收入 170
第八篇 能源交通通讯 173
第一章 能源 173
第一节 燃料 173
第二节 用电 174
第一节 道路 176
第二章 交通 176
第二节 交通工具 177
第三章 通讯 180
第九篇 财税金融 182
第一章 赋税 182
第一节 旧时赋税 182
第二节 人民税收 183
第二章 金融 186
第一节 货币 186
第二节 信用合作社 187
第三节 存款 188
第四节 信贷 188
第五节 保险 189
第二节 合同管理 191
第一节 计划管理 191
第十篇 经济管理 191
第一章 生产经营管理 191
第二章 劳动力管理 193
第三章 财务管理 195
第一节 财务体系 195
第二节 规章 制度 196
第四章 法制管理 197
第五章 经济收入 199
第一节 增长幅度 199
第二节 产品、产业结构 201
第三节 发展经济获奖情况 202
第一节 组织建设 206
第一章 中共地方组织 206
第十一篇 党派社团 206
第二节 党员教育 212
第三节 主要活动 213
第四节 党组织党员受奖情况 215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218
第三章 群众团体 219
第一节 农会组织 219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 220
第三节 妇女组织 224
第四节 工会组织 227
第一章 旧中国地方行政机构 229
第二章 新中国地方行政机构 232
第三章 社会治安 237
第一节 旧政法 237
第二节 人民公安 243
第一章 兵役 248
第一节 招募 248
第十三篇 兵事 248
第二节 志愿兵 249
第三节 义务兵 249
第四节 预备役 251
第二章 地方武装 252
第三章 驻军 254
第四章 战事 256
第一节 日德之战 256
第二节 抗日行动 257
第三节 家乡解放 261
第五章 村民武装 263
第一节 旧中国民卫组织 263
第二节 新中国民兵组织 264
第十四篇 文化 269
第一章 教育 269
第一节 私塾 270
第二节 幼儿教育 270
第三节 小学教育 271
第四节 中学教育 284
第五节 大学教育 285
第六节 成人教育 288
第七节 教育奖励 289
第二章 文艺 291
第一节 民间艺术 291
第二节 文艺演出 292
第三节 文化设施 293
第四节 档案 293
第五节 电影广播电视 294
第六节 名胜古迹 295
第十二篇 行政 299
第三章 卫生医疗 301
第一节 防疫 301
第二节 爱国卫生 304
第三节 环境保护 305
第四节 医疗 306
第四章 体育 309
第一节 武术 309
第二节 篮球 310
第三节 田径 310
第四节 游泳 312
第六节 人才输送 313
第五节 健身活动 313
第十五篇 村风民俗 317
第一章 婚丧礼俗 317
第一节 嫁娶 317
第二节 喜庆 318
第三节 丧葬 319
第四节 亲友称呼 320
第二章 迷信陋习 321
第一节 算命许愿 321
第二节 建庙供神 321
第三节 禁忌 322
第四节 流俗恶习 323
第三章 节 日 324
第一节 传统节 日 324
第二节 新节 日 326
第四章 宗教 327
第五章 方言 329
第一节 腔调 329
第二节 语汇 329
第三节 谚语歇后语民谣 330
第六章 社会新风 332
第一节 扶贫致富 332
第二节 五好家庭 333
第三节 舍己救人 334
第四节 尊老爱幼 336
第五节 文明村庄建设 338
第十六篇 村民生活 341
第一章 旧中国村民生活 341
第二章 新中国村民生活 343
第一节 经济收入 344
第二节 物价 346
第三节 饮食 349
第四节 住房 350
第五节 生活用品 352
第六节 集体福利 355
附录一、山东省人民政府(1988)81号文(关于将崂山县大麦岛村农民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批复) 360
二、青岛市人民政府(1985)151号文(市政府批转市计委《关于建设青岛大学征地有关问题的纪要的报告》) 362
三、青岛市计划委员会、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1986)第89号文(关于对大麦岛村新工业区规划的批复) 366
四、青岛市人民政府(1991)第26号文(关于解决大麦岛村国家建设征地后遗留问题的会议纪要) 368
五、青岛市劳动局(1991)210号文(关于大麦岛村征地农转非剩余劳动力安置意见) 371
六、青岛市教育局(1991)72号文(关于崂山区大麦岛村中小学学生升学问题的通知) 373
七、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1989)3号文(关于中韩镇大麦岛村委会改设居委会的批复) 375
八、中共中韩镇委员会(1985)8号文(关于开展向于仲亮等六名同志抢险救人先进事迹学习的决定) 376
九、大麦岛村1932年“陀岚子主权纠纷案”始末 378
编后记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