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6
第一章 中国民居的历史演进 8
一、史前文化时期 8
二、先秦时期 14
三、秦汉至南北朝 18
四、隋唐时期 24
五、宋辽金元 27
六、明清时期 37
七、少数民族民居的发展 55
第二章 民居的分类 64
一、庭院类民居 65
二、单幢类民居 66
三、集居类民居 75
六、特殊类民居 79
五、密集类民居 79
四、移居类民居 79
第三章 典型民居形制概述 80
一、北京四合院 80
二、晋中与晋南民居 89
三、晋东南民居 92
四、陕西关中民居 93
五、甘肃临夏回族民居 94
六、宁夏回居 96
七、吉林满族民居 97
八、吉林碱土平房 100
九、青海庄窠 101
十、丽江摩梭人民居 103
十一、伊犁民居 104
十二、东阳民居 106
十三、徽州民居 109
十四、温州民居 110
十五、抚河民居 113
十六、湘西民居 114
十七、昆明一颗印 115
十八、福州民居 116
十九、泉州民居 118
二十、闽东民居 119
二十一、台湾民居 121
二十二、“阿以旺”民居 122
二十三、潮汕民居 125
二十四、粤中民居 128
二十五、苏州民居 129
二十六、川中民居 134
二十七、陕南民居 135
二十八、白族民居 136
二十九、丽江纳西族民居 139
三十、傣族民居 141
三十一、壮族“麻栏” 144
三十二、侗族民居 146
三十三、苗族“半边楼” 149
三十四、土家族民居 151
三十五、黎族“船形屋” 153
三十六、景颇族民居 154
三十七、德昂族民居 155
三十八、佤族民居 156
三十九、布依族石头房 157
四十、粤北排瑶民居 161
四十一、朝鲜族民居 162
四十二、靠崖窑洞 163
四十三、平地窑洞 166
四十四、锢窑 167
四十五、吐鲁番民居 168
四十六、拉萨碉房民居 170
四十七、四川藏族碉房 172
四十八、甘南藏族民居 174
四十九、茂汶羌族民居 175
五十、土掌房 177
五十一、井干式民居 178
五十二、凉山彝族民居 180
五十三、高山族民居 181
五十四、方、圆土楼 183
五十五、五凤楼 187
五十六、围垅屋 189
五十七、行列式民居 191
五十八、蒙古包 193
五十九、帐房 195
六十、撮罗子 196
六十一、竹筒屋 197
六十二、纤堂式民居 199
六十三、下店上宅式民居 200
六十四、吊脚楼 201
六十五、侨乡“庐居” 202
六十六、番禺“水棚” 203
六十七、大理土库房 204
六十八、海草房 205
第四章 民居建筑空间构成 210
一、间架 210
二、单体与群体 211
三、豪门大宅 231
四、传统民居空间特色——庭院、轴线、重复 259
五、空间的分隔与利用 274
六、居住与休闲 294
七、空间与地形 299
第五章 民居结构与构造 304
一、承重结构类型 304
二、木结构的地方形制 318
三、地区木构架的系列化 325
四、民居屋顶结构及构造 330
五、民居的围护结构 337
六、民居的地基与地面 344
第六章 民居建筑美学表现 348
一、建筑美学和建筑艺术 348
二、民居建筑形式美学 351
三、民居建筑中的附加艺术 425
四、民居建筑美学的特征 459
第七章 传统村镇 470
一、村镇的形成 470
二、村镇的类型及举例 473
三、村镇的布局 509
四、村镇建筑 522
第八章 传统民居形制生成诸因素的探讨 544
一、地理因素 544
二、地方建筑材料因素 564
三、经济生活因素 570
四、人际关系诸因素 572
五、思想文化观念诸因素 597
六、风水与民居 604
第九章 传统民居的研究与保护 620
一、民居研究 620
二、民居的保护 626
三、传统民居的利用 634
结语 637
附录1 中国民居书目举要 638
附录2 1-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民居及古村镇名录 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