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周易》: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1
一、《周易》的构成 2
二、《周易》的时代及作者 2
三、“周易”的含义 4
四、《周易》的性质 7
第二章 《易经》:上古先民对宇宙生命的占问 11
一、卦爻象——《易经》符号系统 11
卦爻的来源 12
卦爻的组成 24
二、卦爻辞——《易经》文字系统 27
卦名 27
卦辞 30
爻辞 31
第三章 《易传》:先秦哲人智慧的结晶 34
一、“十翼”介绍 35
彖传 35
象传 37
文言传 38
系辞传 39
说卦传 41
序卦传 43
杂卦传 44
二、解《经》的方法 44
爻位分析法 44
取象的方法 49
取义的方法 51
三、思想精华 54
第四章 易学:中华文化的主旋律 58
一、易学是中国古代探索宇宙生命变易规律的学问 58
二、一花两瓣 60
象数 60
义理 73
象数与义理的关系 77
三、先秦易学 85
四、两汉易学 87
象数派——孟、京易学 89
黄老派—严、扬、魏易学 91
古文经派——费直易学 91
五、魏晋易学 92
玄学义理派—王、韩易学 93
象数派(术数派)—管、孙、干、郭易学 94
佛易糅合派—萧衍易学 95
六、隋唐易学 95
义理派—孔、李易学 96
佛道派—宗、李易学 96
象数(图书)派—陈、周、邵、朱、蔡易学 97
七、宋代易学 97
义理派—程、张、朱、杨易学 101
八、明清易学 106
义理派宋易—王、李易学 106
象数派易学—来、方易学 110
朴学派汉易—毛、惠、张、焦易学 111
九、现代易学 115
义理—哲学派 116
象数—科学派 117
考据—考古派 121
《周易》译本 124
综合派 124
十、国外易学 124
《周易》研究 129
第五章 易道:中华文化的精神主干 133
一、“易”之“道” 134
《易传》论“易道” 134
“易道”三层面 137
易贯儒道 138
二、易道本体观念 140
易学各派的本体观 141
易道宇宙生成论与结构论 146
三、易道思维方式 148
易道思维的形式 149
易道思维的方法 152
易道思维模型 157
四、易道价值观念 162
五、中华传统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的实质 164
自然科学 165
生命科学 180
六、中华文化的理念特征与走向 200
循环变易观念 201
整体和谐观念 202
动态功能观念 204
意象直觉观念 204
结语 中西文化:从大冲突到大融合——当代新易家的使命 206
附录 《周易》全文 214
乾 214
坤 216
蒙 218
屯 218
需 219
讼 220
师 221
比 221
小畜 222
履 223
泰 223
否 224
大有 225
同人 225
谦 226
豫 227
随 227
蛊 228
临 229
观 229
噬嗑 230
剥 231
贲 231
复 232
无妄 233
大畜 234
颐 234
大过 235
坎 236
离 236
咸 237
遯 238
恒 238
大壮 239
晋 240
明夷 240
家人 241
睽 242
蹇 243
解 243
损 244
夬 245
益 245
姤 246
萃 247
升 248
困 248
井 249
革 250
鼎 250
震 251
渐 252
艮 252
归妹 253
丰 254
旅 254
巽 255
兑 256
涣 256
节 257
小过 258
中孚 258
既济 259
未济 260
系辞传上 261
系辞传下 266
说卦传 270
序卦传 273
杂卦传 275
后记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