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1
1 导论 1
2 全球视野下的影子银行 17
2.1引言 19
2.2何为影子银行业务? 20
2.3全球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 21
2.4全球影子银行兴起的因素 24
2.4.1监管套利 24
2.4.2需求方面的因素 25
2.4.3金融创新与技术 27
2.5影子银行和正规银行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 28
2.6不同国家影子银行业务的性质不同 30
参考文献 32
3 从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看影子银行 35
3.1引言 37
3.2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综述 38
3.3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中谁欠了谁什么? 43
3.4聚焦中国部门资产负债表 46
3.4.1对外部门——净国际投资头寸 46
3.4.2居民部门 47
3.4.3非金融企业部门 50
3.4.4中央政府 56
3.4.5地方政府 59
3.4.6金融部门 64
3.5国家资产负债表中的影子银行 71
3.6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评估方法 71
3.7基本分析结论及通过国家资产负债表得出的政策建议 75
参考文献 77
4 中国特色影子银行 79
4.1引言 81
4.2中国影子银行的性质及规模 83
4.3中国影子银行增长刺激因素 94
4.4中国影子银行业的不同渠道 100
4.4.1信托公司渠道 101
4.4.2银行理财产品 105
4.4.3同业银行资产: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109
4.4.4小额贷款公司 110
4.4.5典当行 111
4.4.6民间/非正规借贷 112
4.4.7 P2P借贷(人人贷)和互联网金融 113
4.5影子银行业和官方银行业体系的关联 113
4.6影子银行业的影响和监管启示 115
4.6.1影子银行业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 115
4.6.2目前针对影子银行开展的监管改革 117
4.7结论 122
参考文献 122
5 中国影子银行的内在风险 125
5.1引言 127
5.2问题核心——标的资产质量 129
5.3非金融企业部门(不含房地产企业) 132
5.3.1企业信贷暴增 133
5.3.2企业盈利率下降、杠杆率增加 133
5.3.3国有企业 135
5.3.4中小企业 137
5.4房地产公司 141
5.4.1房地产公司与金融领域的联系 141
5.4.2房地产业给金融行业带来的风险 143
5.5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145
5.5.1生产率 147
5.5.2诈骗和欺诈 148
5.5.3与房地产市场千丝万缕的联系 149
5.5.4政府与银行如何分担损失仍不明确 149
5.6影子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 152
5.6.1影子银行不良贷款估算 152
5.6.2影子银行不良贷款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 155
参考文献 158
6 科技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 161
6.1引言 163
6.2中国电子商务的崛起和意义 165
6.3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和意义 167
6.3.1第三方网上支付系统 168
6.3.2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公司贷款业务 169
6.3.3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 171
6.4技术创新在中国转型中的作用 176
6.5传统金融监管和发展的反思 178
6.6对金融服务业的意义 180
6.7结论 181
参考文献 182
7 对改革议程的影响 185
7.1引言 187
7.2中国正在进行的影子银行改革 189
7.3金融改革——不止步于影子银行 192
7.4短期改革重点——诊断和控制损失 193
7.5分担损失——中期措施 195
7.5.1用存量方法进行银行重组 196
7.5.2用流量方法进行银行重组 197
7.6规划未来中国的金融体系:潜在的长期蓝图 198
7.7结论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202
参考文献 203
8 结论 207
8.1引言 209
8.2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 211
8.3改革的难得机遇 213
8.4未来的改革议程 214
8.5短期改革重点 215
8.6长期改革:金融蓝图 215
附录 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217
A.1引言 219
A.2国际金融危机演变比较 219
A.3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给中国的启示 224
A.4全球不良贷款对比 228
A.5结论 232
参考文献 233
后记 234